證人證言絕大多數是以證人詢問筆錄的形式展現在庭審中,經過公訴人的舉證、辯方質證之后方可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如果控辯雙方對于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控辯審三方在庭審中可以向證人詢問或者發問。
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案件中對被告人定罪量刑的所有證據都應當在法庭上出示并經法庭質證,證人證言當然也不例外。對于未經法庭舉證、質證的證據依法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如果法院在判決書中采信了未經法庭質證的證據,辯方可以被剝脫辯護權為由,主張程序違法要求二審法院發回重審。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第十一條指出:“ 證明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罪輕或者罪重的證據,都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依法保障控辯雙方的質證權利。對定罪量刑的證據,控辯雙方存在爭議的,應當單獨質證;對庭前會議中控辯雙方沒有異議的證據,可以簡化舉證、質證。
但金律師認為,司法實務中此類程序之辯的目的,應最終服務于可以追求的對當事人有利的結果,律師如果為了程序之辯而進行的程序之辯價值往往不大。如果案件因為程序問題而被發回重審,辯方在案件重審過程中也必須找到有效的的質證、辯護意見。所以說發回重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有的質證、辯護應是以追求當事人無罪、罪輕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