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中國茶經》的記載,中國人習慣上喜歡將茶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其主要依據是茶葉顏色的不同以及制作方法上的差異。
一、綠茶又稱不發酵茶(發酵度0)
制作方法:選取適宜的茶樹新梢,經殺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制作成茶葉。其中根據殺青和干燥方法的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四種。
性味功效:性微寒、味甘、味苦,有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化痰消食,利尿、降血脂、預防血管硬化,并具有殺菌、消炎、防衰老、防癌、抗癌等特殊效果。
代表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安吉白片、黃山毛峰、峨眉竹葉青、信陽毛尖。
推薦茶具:玻璃、蓋碗瓷器茶具。
沖泡水溫:80~85攝氏度左右。
適宜人群:火氣比較旺,容易口渴,肥胖以及濕熱體質者,而腸胃虛寒(如:經常拉肚子、吃點冷就反酸)的人則不宜服用綠茶。
二、紅茶 又稱全發酵茶(發酵度為80%-90%)。
制作方法:適宜的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工藝工序。
代表名茶:正山小種、祁門紅茶、正山堂金駿眉、紅甘露。
性味功效:具有提神消疲、利尿生津、養胃護胃、抗癌、胃腸消化、促進食欲等功效。其性溫熱,能散寒、暖胃、溫陽,最適冬日飲用。
推薦茶具:瓷器茶杯、碗蓋、茶壺。
沖泡水溫:95攝氏度以上。
適宜人群:脾胃虛寒、偏寒性體質者。
三、黑茶 又稱后發酵茶(發酵度為100%)。
制作方法:包括殺青、揉捻、渥堆(發酵時間最長)和干燥四道工序。
代表名茶: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四川邊茶、古鼎六堡茶、湖南茯茶、三尖。
性味功效:性味苦、甘、微溫,既能清火,又暖溫胃。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助消化解油、抑制動脈硬化、減肥作用。
推薦茶具:一般選用茶壺茶具沖泡,條件準許下可煮茶。
沖泡水溫:90攝氏度以上。
適宜人群:其性溫醇,大部分人皆可飲用。陰虛內熱者不宜應用。
四、黃茶 又稱微發酵茶(發酵度為10%-20%)。
制作方法:黃茶有黃葉黃湯的特點,主要經過選葉、殺青、揉捻、悶黃、干燥等工序,其中選葉與悶黃兩道工序根據茶葉產地和品種的不同,具有較大的區別。
代表名茶:蒙頂黃芽、廣東大葉青、君山銀針、霍山黃芽、溈江白毛尖。
性味功效:性微寒或涼。有提神醒腦,消除疲勞,消食化滯(功效強)等功效,對脾胃最有好處。
推薦茶具:玻璃茶具;蓋碗瓷器茶具。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銀針為最佳,可欣賞茶葉似群筍破土,緩緩升降,堆綠疊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觀。
沖泡水溫:90攝氏度左右。
適宜人群:適宜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肥胖者。
五、白茶 輕度發酵茶(發酵度為20%-30%)。
制作方法:選葉以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為最佳,制作上只經過曬或文火干燥,不需要殺青和揉捻,常規工序包括萎凋、烘焙(或陰干)、揀剔、復火等工序。
代表名茶:銀針白毫、貢眉、白牡丹。
性味功效:性寒涼,滋味清淡回甘,具有清熱潤肺、消炎解毒、平肝益血、保肝護肝、解酒醒酒、降壓減脂、降血糖、消除疲勞等功效。
推薦茶具:蓋碗瓷器茶具、茶壺。
適宜人群:適合油膩過多、煙酒過度、肝火偏旺的人士飲用。中年人不間斷飲用可起保健作用。白茶胃寒(飯后)、胃熱(飯前)者均可飲用。
六、青茶,又稱烏龍茶、半發酵茶(發酵度30%-60%)。
制作方法:烏龍茶綜合了綠茶(不發酵)和紅茶(全發酵)的制法,包括了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制作工藝。其品質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綠茶清芬香,又有紅茶的濃鮮味。
代表名茶:鐵觀音、武夷巖茶、武夷肉桂、鳳凰水仙、臺灣烏龍、永春佛手。
性味功效:青茶性溫不寒,具有明顯降低膽固醇和減肥功效, 抗動脈粥樣硬化效果優于紅茶和綠茶; 青茶具有良好消食提神、下氣健胃作用。其還有降血壓、抗癌、寧神、防疲勞、抗炎、鎮痛等作用。
適宜人群:性平偏溫,大部分人皆可飲用,脾胃虛寒,陽虛體質,勞力過度者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