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于中國人的印象,許多外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功夫”。的確,中國武術在國際上是頗具威名的,這其中有影視作品的助力,也有我們本身武學文化的推動。現如今中華武學已經分化多支,再難有之前盛況。作為武學最后高峰期的見證者的李仲軒老先生曾經口述出版過一本《逝去的武林》,一時間又掀起武林熱。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李仲軒老先生的故事。
李仲軒出生于天津一個官宦世家之中,自小愛好武術。當時武林中有一規矩“武林人士不得有官職在身”,癡迷武術的李仲軒不顧父母安排,直截了當放棄入仕機會,進入武館拜在唐維祿門下,研習起形意拳來。
此時正值國內動蕩,民族危機緊迫,人人都想學武報國。孫中山等政界大亨也出面為武館招生,一時間武館門前人聲鼎沸,中華武學在政治因素推動下直攀高峰,李仲軒所研習的形意拳因入門低實戰快更是風光無兩。
傅劍秋
當時武術界切磋之風盛行,修習形意拳的薛顛就曾與同門師兄傅劍秋比過武,戰敗后只身隱居在五臺山,潛心修習近十年。之后人們將這場比武傳得愈來愈邪乎,李仲軒聽聞后也對這個隱居十年的師叔產生濃烈好奇心,便請求師父唐維祿帶自己拜訪薛顛一番,想與其切磋比試。
唐維祿對李仲軒這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十分不滿,他明確告訴李仲軒,薛顛的形意拳在同門中數一數二,李仲軒還要修習不少時日才能趕得上薛顛一半功力,更不用提切磋了。這樣劈頭蓋臉一頓訓斥之下,李仲軒對薛顛的好奇心更加濃厚了,他一改之前傲氣脾性,謙恭低頭請求拜薛顛為師。
在薛顛身邊學習數年后,李仲軒認為自身形意拳造詣已臻化境,有些飄飄然。門中大師尚云祥對其態度頗有不滿,便找機會與李仲軒切磋一番,李仲軒敗陣后才醒悟自身修習還差火候,羞愧之下又拜在尚云祥門下繼續深造。
尚云祥與李仲軒歲數相差極大,在極重輩分的武術界本不能成為師徒,愛才心切的尚云祥與李仲軒約法三章,要求他在自己身亡后不可再收徒弟,以免亂了形意拳的輩分,李仲軒應下之后二人才真正過了師徒大禮。之后李仲軒也確實信守承諾,不管是何種身份的人上門央求,他都一律回絕,隱退江湖。隨著歲月的逝去,自己的同門師兄以及同輩的離去,李仲軒成為了當時中華武學最高峰的見證者。
許多人道《逝去的武林》里面故事真實性有待考證,對李仲軒老先生的話語持懷疑態度,也有人認為書中知識與現如今的運動學解刨學互相印證,能夠給我們鍛煉身體提供很好的參考性。遺憾的是如今的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再看到李仲軒老先生當年的風采,更沒有辦法看到中華武學鼎盛時期的盛況了,還是要感謝李仲軒老爺子能夠在人生晚年寫出《逝去的武林》,給我們瞥一眼當時年月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李仲軒,《逝去的武林》,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