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回家,最頭痛的就是給爸媽帶點什么。
“年輕人喜歡的爆款,中老年人未必也喜歡啊……”
不過,今年我花了3000多塊,買的一臺“網紅爆款”戴森吸塵器,老媽覺得挺好用,打掃房間省事多了。
網上搜了一下,戴森吸塵器的發明人叫詹姆斯·戴森,今年剛剛登上英國首富寶座。
其實戴森還有一個外號叫:“家電界的喬布斯”。
一是因為他設計的家電產品很有美感,顏值較高;
二是因為他家的東西賣得都很貴:
一臺掃地機器人要5000多,最便宜的吹風機,也要3000元一臺。
同樣的產品,戴森的價格都比同行要高出10倍。
盡管價格“感人”,戴森的產品還是很多人搶著買。
去年雙十一,戴森推出新產品卷發棒(可以邊吹頭發邊卷發),售價3500元左右。
天貓、京東預售當天,幾乎每天都被火速搶空。
靠著中國人民強大的購買力,戴森從排名英國富豪榜第八,今年躍升為新首富。
對了,還有人說他是“英國版馬云”。不僅也是靠著咱們買買買發家的,語出驚人的風格,也和咱們馬爸爸有些像:
抑制不住好奇心,我扒了一下戴森老爺子的生平經歷,發現還真是精彩啊……
戴森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學生時代設計過一些稀奇古怪的作品,拿獎拿到手軟~
但真正讓他出名的,不是這些獲獎作品,而是我們經常用的清潔工具:吸塵器。
年輕的戴森發現,傳統的吸塵器存在3個bug:
1.噪音很大
2.吸力比較差
3.要經常更換吸塵袋,不方便
出于設計師的“職業病”,戴森寫信給廠家提意見,希望能改進——別人都覺得他很“傻”。
好吧,最后他決定自己發明一個新型吸塵器。
之后他用了整整3年,做了5126的樣機(平均每天做4個),每個都失敗了……
為了搞發明,戴森花光了積蓄,沒錢只好找親友借。
實在借不到錢,他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另外還欠下幾百萬英鎊的債務。
一直做到第5127個樣機,終于感動了上帝,他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代“真空吸塵器”。
除了吸塵器,戴森又對一款日常家電做了改進:電風扇。
傳統電風扇,通過高速轉動的葉片出風;但戴森設計的新型風扇,沒有葉片也能出風。
2009年,戴森發明的“無葉風扇”上市,沒有葉片不僅安全,吹出來的風也更柔和,因此受到市場追捧。
我們通常認為的發明,就是從無到有創造一件東西,但戴森告訴我們:錯了。
針對原來產品進行技術改進,把產品從“不好用”變得“很好用”,這其實也是一種創新。
我的成功,來自于觀察那些日常所用的、但一直被認為無法改善的東西。——詹姆斯·戴森
戴森對技術的狂熱追求,讓他打造出近乎完美的產品,但也帶來一個“致命缺點”:價格昂貴。
1)價格貴的主要原因:研發投入大
從他發明真空吸塵器的經歷就能看出,要搞出一款顛覆性的產品,投入的不光是時間,還有大量的金錢。
戴森吸塵器的研發成本=一套房子+幾百萬英鎊
既然研發成本那么高,產品當然就賣得貴了。
第一代真空吸塵器在日本上市,當時定價2000美元(而普通吸塵器才幾百元),基本上是有錢人才能買得起的奢侈品。
后來公司做大了,戴森對產品研發的投入更是“變本加厲”:
-為了做出顛覆性的吹風機,4年花了5000萬英鎊;
-它的核心技術數碼馬達,前后投入了2.5億英鎊來研發。
套用一句流行的話:戴森產品之所以要賣幾千塊,那是因為我們買到的已經是第二臺了,造第一臺產品出來要花幾億元。
2)價格貴的次要原因:廣告多
因為定價太高,戴森吸塵器剛開始賣得并不好,甚至有人直接懟他:
“我接受你的厚顏無恥,只是你的產品貴得離譜。”
怎么才能打開市場呢?想來想去,他決定做一件事:打廣告。
作為廣告大戶,戴森的廣告費也一直遙遙領先于同行。
連當年熱播的美劇《老友記》,也植入了戴森吸塵器的“軟廣”。
而在國內,戴森的營銷也玩得很溜:
一有新產品上市,各大時尚博主就開始“種草”:
(“山茶花camelia”提供的爆款數據)
朋友圈刷完屏,女生們紛紛忍不住開始“剁手”。
鋪天蓋地的廣告,確實提高了戴森產品的銷量和知名度,隨著使用人數增加,產品的口碑也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但另一方面,做廣告也會增加營銷費用,這些費用分攤在產品上會增加成本,在定價的時候這些也要被考慮進去。
最后,戴森能在國內“越貴越好賣”,離不開一個很重要的背景:中國人民有錢了。
早在2006年,戴森就曾進入中國內陸市場,由于生意慘淡,很快就關門歇業了。
到了2012年,戴森公司發現在香港的內陸游客大量“掃貨”戴森產品,意識到內陸居民已經具備足夠的購買力,就決定卷土重來。
2012年11月,戴森正式進軍中國內陸,之后六年的時間里,取得爆發式的增長,多個產品在市場上排名第一。
所以,十幾年前戴森進入中國不火,不是因為產品不好,而是大家都沒錢;這幾年手里有錢了,很多人更愿意為好產品買單。
我們普通人可以從戴森的身上學到哪些東西呢?
1.研發和營銷要“雙管齊下”
對個人來說,“研發”就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進行深造,不斷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打造自身核心價值。
另一方面“營銷”也很重要,如果沒有好的宣傳,你的能力再突出也沒人知道。
所以,我們也可以嘗試利用互聯網打造和傳播個人品牌,比如在自己的博客或者專業論壇分享自己的心得,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2.把每一次失敗都當作“試錯”
雖然戴森做了五千多個失敗的吸塵器樣機后才獲得成功,但產品一經上市,戴森的經濟狀況很快就好轉了。
這其實就是創業的魅力:一旦創業成功,不僅能一次回本,還會帶來更高的回報。
當然在此之前,你必須面對一次次失敗的考驗,絕大多數人都在挫折中倒下。
只有少數人通過不斷地試錯、總結教訓,最后離成功也越來越近。
用戴森的話說:
我未曾失敗,只是發現了一萬種無效的方法。
所以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把每一次失敗當作“試錯”,積極地面對它,說不定下一次迎接你的就是成功。
3.賺大錢的秘訣,要對賺錢“不感興趣”
雖然成為英國首富,戴森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商人,他認為自己是個“發明家”:
我對賺錢沒多大興趣,我真正喜歡的是設計和發明創造。
很多人以為,要想賺錢必須對金錢足夠渴望,但滿腦子只想著錢的人,反而發不了大財。
戴森考慮的是怎么把產品變得更好用,給別人創造價值,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
不一心想著賺錢,你會更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把你手上的工作完成好,時間長了,你的財富自然而然就會增加。
你不妨思考一下:有什么事情你特別想去做的,不妨嘗試著把它做到極致,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