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姬宜臼,姓姬,名宜臼,《史記》作宜咎,中華遠古諸侯爭霸時代東周王朝開國第一任王。他的祖父是西周宣王姬靜,父親是西周幽王姬宮湦,母親為周幽王的王后申氏。
姬宜臼是周幽王的嫡長子,幽王元年(前781)被立為太子。后來,周幽王寵信妃子褒姒,褒姒又生了王子伯服,姬宜臼從此交了厄運。不久,他們母子同時被廢。
姬宜臼是個很有心機的人,傳說有一天宜臼在花園里玩耍,他的父親周幽王將籠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讓猛虎將他咬死。姬宜臼很有膽量,當猛虎向他撲來時,他非但不驚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聲,嚇得老虎往后退了幾步,伏在地上觀察動靜。姬宜臼便從容離去。他知道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便與母親申后乘周幽王不備逃往外祖父的申國(今河南南陽市北)。
周幽王聽信佞臣虢石父之言,命信史前往申國威逼申侯交出姬宜臼。
申侯是姬宜臼的外祖父,當然不會聽從周幽王的命令,他要保護自己的外孫。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周幽王發怒,派兵攻打申國。申侯聯合鄶國(今河南鄭州新密市的東南),打敗了周幽王的軍隊,繼而又引西北的犬戎(今陜西北部和甘肅慶陽一帶)攻打鎬京(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周幽王兵敗逃往臨潼(今陜西西安市臨潼區),被犬戎兵追至驪山(臨潼區東南)殺死。犬戎軍隊虜奪了褒姒和周王室的大批金銀珠寶后,回師而去。這時傳來消息,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已經在惠邑(今山西運城市平陸縣一帶)稱王,好稱周攜王,于是申侯與晉文侯、衛武公、秦襄公、鄭武公等共同擁立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
周平王元年(辛未,前770),姬宜臼為了逃避西戎人的攻擊,下令遷都于洛邑(即成周,今河南洛陽市西)。東遷時,秦襄公率本國軍隊護送平王的車隊安全抵達成周。姬宜臼為了酬謝秦襄公,不僅封他為諸侯,還把西周的發祥地岐邑(今陜西寶雞市岐山縣東北)、豐京(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灃河西岸)等大片土地賜給他,使西周圣地變成了秦國對外擴張的根據地,秦國也從此由弱轉強,變成了一個諸侯大國。
擁立姬宜臼坐上王位,除了秦襄公以外,鄭武公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鄭武公姓姬,名滑突,又作掘突,是鄭桓公的兒子。鄭桓公名叫姬友,又名多父,是周厲王的庶子,周宣王的弟弟,于周宣王二十二年(乙未,前806)封于鄭(今陜西渭南市華縣東)。姬友在周幽王十年(前772)遷居于洛東(今河南新鄭市),建立鄭國,號桓公,史稱鄭桓公。周幽王十一年鄭桓公被犬戎殺死后,由他的兒子姬滑突襲位,就是鄭武公。
鄭武公娶申侯的小女兒為妻。他既是周平王的叔叔,又是周平王的姨夫。周平王東遷后他入朝輔政,初封為司徒,后又晉升為上卿,掌管朝政。
鄭武公在朝中專權,十分霸道,周平王對他很不滿,便想削弱他的權力,把他掌管的政權分一半給虢公(姓姬,為西周文王的弟弟虢仲之后,其封地在今河南滎陽市北)。這件事還沒實施就被鄭武公知道了。鄭武公氣勢洶洶地來找周平王,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周平王是個膽小如鼠的人,當時嚇得矢口否認。鄭武公不相信他的話,便讓他把太子姬狐送到鄭國做人質。周平王不敢得罪鄭武公,只好答應他。于是周平王與鄭武公相互交換太子,鄭武公送他的世子姬寤生到成周,周平王也把太子姬泄父(即姬狐)送到鄭邑。
從此,鄭武公開始懷恨虢公,同時他又想起他的父親鄭桓公當年曾向虢、鄶兩國行過賄,這是很不光彩的事,因此便萌生了滅掉虢、鄶兩國的想法。
周平王二年(壬申,前769),鄭武公捏造罪名出兵滅掉鄶國(今河南新密市東南)。
周平王四年(甲戌,前767),鄭武公又以虢公叛逆為借口,出兵滅掉了虢國。
鄭武公吞并了虢、鄶兩國后,接著又向周平王索取了溱(今河南新密市東)、洧(今河南許昌市鄢陵縣與周口市的扶溝縣一帶)等地,周平王不敢不從。這樣東周東部的大片土地就都歸了鄭國。鄭國從此勢力大增,一躍而成為諸侯強國。
周平王五年(乙亥,前766),秦襄公率師伐西戎,死于軍中。他的兒子即位,號秦文公。同年宋國的宋戴公也病死了,他的兒子子司空即位,號宋武公。
周平王九年(己卯,前762),秦文公遷居于汧、渭之間。《史記》載:秦文公三年(前763),秦文公率兵東巡狩,四年(前762)到達渭水和汧水匯合處(今陜西寶雞市眉縣附近),因為這里是秦的先祖秦嬴受封之地,秦文公便下令在此建造宮殿,修筑城墻,五年(前761)秦文公遷居于此。
周平王十八年(戊子,前753),秦文公首次在秦國設立史官,以記錄國中大事。
周平王二十一年(辛卯,前750),秦文公興師討伐西戎,西戎軍戰敗后遠逃。秦文公盡收戎人之地,讓周族的遺民居住在那里。秦文公獻岐山以西之地給周王朝。同年,晉文侯(晉國國君,姓姬,名仇,字義和,前805-前746年在位)率軍隊攻北虢,殺死了周攜王姬余臣。東周初年兩王并立的局面結束。
周平王得知晉文侯除掉了周攜王,十分高興,立刻揮筆寫下了《文侯之命》,表彰晉文侯,在冊命的結尾處他寫道:“族父義和啊!您能夠光耀您的顯祖唐叔,……追好于文王和武王。您很好,在困難的時候保衛了我。像您這樣,我很贊美!”(《尚書·周書·文侯之命》)
周平王二十四年(甲午,前747),秦文公拆毀了西周舊都的宮室,周平王得知后十分憤怒。但他懦弱無能,不敢出面干涉,其他族人更是敢怒而不敢言。各諸侯國見周平王如此軟弱,便爭相發展自己的勢力,以強凌弱,互相攻伐,戰爭接連不斷。齊、楚、秦、晉、鄭等諸侯國日益強大,他們不但不聽周王朝的命令,有的甚至干予朝政,東周王朝完全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
周平王二十五年(乙未,前746),秦國的法律首次立誅滅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之罪。同年,晉文侯病死。他的兒子姬伯即位,號晉昭侯。晉昭侯封他的叔父姬成師于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北),稱曲沃桓叔。
周平王二十七年(丁酉,前744),鄭武公死,傳位于他的兒子姬寤生,號鄭莊公。鄭莊公按照他母親武姜的請求,將他的弟弟姬段(又稱共叔段,因其后來逃亡于共國,故名)封于京邑(今河南滎陽市東南)。
周平王三十二年(壬寅,前739),晉國大夫潘父殺晉昭侯,迎曲沃桓叔為國君。晉國貴族聯合起來,擊敗曲沃桓叔,另立晉昭侯的兒子姬平為國君,號晉孝侯。晉孝侯執政后處死了大夫潘父。
周平王三十三年(癸卯,前738),楚武王派軍隊入侵申國。
周平王三十八年(戊申,前733),衛桓公姬完因其弟姬州吁驕橫好兵,不聽他的勸阻,便罷免了他所擔任的官職。姬州吁準備發動叛亂。衛桓公聞訊立刻派兵征討。姬州吁兵敗逃往宋國。
周平王四十七年(丁巳,前724),曲沃莊伯姬鱔率軍攻晉都翼城(今山西臨汾翼城縣東南),晉孝侯率軍迎敵,兵敗被殺。晉國大臣旋即組織軍隊反擊,又打敗了曲沃莊伯,姬鱔率敗軍逃回曲沃。晉國人立晉孝侯的兒子姬郗為國君,號晉鄂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己未,前722),鄭國發生內亂。鄭莊公的弟弟姬段發動叛亂,鄭莊公派公子姬呂(字子封,鄭國大夫)率二百輛戰車攻打姬段,大破姬段于鄢城(今河南許昌市鄢陵縣西北)。姬段兵敗逃往共國(今河南輝縣市)。他的兒子姬滑(公孫滑)前往衛國求救,衛桓公出兵襲擊鄭國,攻取了廩延(今河南新鄉市延津縣西北)。
孔子的《春秋》和左丘明的《左傳》記事從本年開始。
周平王五十年(庚申,前721),鄭桓公派軍隊攻打衛國。
周平王五十一年(辛酉,前720)二月乙巳(2月22日)成周發生日食。這是全世界最早有確實記錄的日食。《春秋》記載為:“二月朔日食”,《春秋經·隱公三年》載:“春王二月乙巳,日有食之。”這年春天的三月十二日(庚戌),周平王姬宜臼病死于郟鄏(即成周)宮中。
姬宜臼二十四歲即王位,在位執政虛記五十二年(《今本竹書紀年》),死于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死時年齡約七十五歲,遺體葬在東周平王陵(今河南洛陽市境內),謚號平王,史稱周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