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所有的選擇都有機會成本
簡單的說,每一個選擇都有代價,當你選擇做一件事情,就會失去做另一件事的機會
我們的內心總是渴望兩全其美,而不是有得必有失。而保險公司也就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這個點,給你兩全其美,但是卻沒有在合同上給你保證。
買保險也是有機會成本的。買保障,存錢理財,你只能二選一,如果你想要兩全其美,就必須付出必要的代價:比如保障被弱化,費用被提高,合同條款變復雜等。
我買的保險,怎么變成了存錢,怎么變成了理財?
這是很多普通家庭在購買保險時候,最容易放的錯想要一份免費的保障,結果失了保障,甚至虧錢。
今天說個真實案例,聊聊一般收入家庭,該怎么買保險?
昨天跟一個農村家庭的大姐聊天,在微信上跟我說起了她給家人買的保險公司,由于在家在農村小縣城,想著找有駐點的大公司買保險,結果接連被兩家保險公司忽悠買了儲蓄理財型的保險。
一份是2015年的,一份是2017年買的,問了身邊朋友才知道 買的都沒有保障,兩個重疾的保額都只有6萬額度,基本等于沒有保障,這兩份保險花了一萬的保費。由于大姐不怎么識字,又急著給家人買保障,結果就這樣被忽悠了。問我還可以怎么做高保額,把保障弄到位。
大姐一家是農村家庭,家庭年收入就5-6萬,買了個沒有保障的保險,花了近一萬,這類儲蓄理財保險 ,都是錢合同容易,想要退出都很難,條款嚴苛,退出損失慘重,我只能在問清她的預算情況后,給她想想還有什么補救措施,把一家人的保障都做到位。提供一個經濟實惠的保障補充方案。
什么是保險?保險就是未雨綢繆,解決未來不確定風險。而不是花錢買一張沒有保障的,廢紙合同。解決保障問題才是第一要素。
在如今互聯網發達的世界,信息不對稱問題再逐步消解,但是很多農村小縣城家庭還停留在以前看牌面,看排場的思維里,不去多比較和選擇,買了又貴又沒有保障的保險產品,沒有把保險當成生意去對待。
對于年收入5-10萬的家庭,一定要專一,選擇經濟實惠的保險產品,選擇消費型保險,買純保障保險,利用杠桿作用,做高保額,兩全其美的結果就是同樣保額下,保費增加,保障被弱化,你多花一筆費用在保險產品上,也意味著失去了這筆錢做其他用途,自己去做投資理財獲取收益的機會。
同樣的保額,終身型比定期貴,儲蓄理財型比終身貴,而且組合型產品會加入很多華而不實的保障做噱頭,讓你眼花繚亂,買保險就像談戀愛結婚,要多聽,多看,多了解,要專一,不要三心二意,原配才是你終身安穩的保障,小三是最花錢,最坑的。買保險分清主次。
我們買保險,要拿出平時陪女朋友和老婆逛街的精力和用心,多逛,多看,多比較,選擇對的產品。不要只聽銷售員的一面之詞。
保障是最緊要的,最優先考慮的問題。存錢很重要但不是最緊急。
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最重要的兩個家庭財務賬戶是消費賬戶和保障賬戶,一個用于平時消費以及半年一年應急的錢。第二個賬戶是保障賬戶,也叫做金融杠桿賬戶,用低費用撬動一個高保額,對沖以后的不確定風險。
小地方對金融產品缺乏認識,都是想要兩全其美,跳過了保障第一原則,直接過渡到理財儲蓄賬戶去了。沒有解決風險,還增加負擔。
回到剛才大姐那個案例,不僅重疾險沒有保障額度,連意外和醫療也買的是高保費,保額低的可憐的險種。選擇了儲蓄分紅險,接近一萬的保費,如果當時選擇保障型保險,不是去存錢。
兩個人都可以買到30-50萬的基礎保額,買到真正的保障,剩下的錢也足夠家人配置一份合適的保險。解決一家人的保障。而不至于陷入兩難境地。每一筆錢都是辛苦血汗錢啊
合同封面里寫著的分紅險,可是這個分紅卻是不確定的,你以為幾十年后可以拿回本錢,還能分到收益,可以口說無憑,合同里卻是告訴你,分紅是不確定的,如果保險公司在未來幾十年經營下來出現虧損,那你的分紅就是負值歸零。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收益,但是你有想過未來幾十年這筆錢的實際價值嗎?購買力下降了,什么都在漲,錢在不斷貶值。不說太專業的數據,十年前深圳房子一萬一平,那時候的一萬是很值錢的,現在均價5萬的房價,你的一萬能買到五方之一平的房子。
在大姐的案例里,大姐的老公是家庭支柱,收入來源也主要依靠大姐的老公,兒子和媳婦收入都很低,還要養年幼的孫子。
這個時候家庭支柱的優先保障就很重要,有了基本的醫保后,百萬醫療和意外必須配置。然后在搭配:定期壽險+重疾保險
市面上定期壽險的選擇也很多樣,而且對于低收入家庭產品性價比就很重要,做高保額,解決因家庭經濟支柱在收入上升階段突然失去勞動能力或者突然離開,家庭失去收入來源的問題。
100多家保險公司里,40多歲的年齡,100萬保額,1000多保費的定期壽險,有很多的選擇。買合適自己的就行
重疾險除了花費,還有考慮康復期和后期收入補償,覆蓋未來5-10年收入的基礎保額。低收入家庭也應該優選高性價比產品,花幾千塊獲得基礎保額也在可承受預算范圍內。彌補之前存錢的保險,保障的不足。
買保險要懂得取舍。專一才能獲得長情的保障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