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要“干一行愛一行”,但現實中往往有很多人硬生生把本來挺喜歡的一份工作變得提不起精神,甚至心生抱怨,最終分道揚鑣。導致這種結果,并非單方面的原因,但凡事先從自己身上自我診斷,或許,職場中的致命錯誤你正在犯。如果真是這樣,那你可要警惕咯!
【1】車到山前必有路,遇到問題再說
有人說,社會就是個大染缸,沒有多少人能夠出淤泥而不染。許多剛剛踏出校門,步入職場的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沒有真正意識到職場中危機的存在;或者處在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時,想象不出養家糊口的辛苦;再或者第一份工作就讓自己非常滿意,錢多事少離家近,我就這樣干著,至于以后,等遇到問題再說,車到山前必有路。
思考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于是很多人放棄了思考,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術上的懶惰。他們不愿意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不愿意想象5年后自己會是什么樣子?不愿意與之前的自己相比是進步了,還是在重復勞動著……雖然,我們最好不要給自己的人生做清晰的規劃,因為這是一條動態的曲線,但,如果你把所有的問題都放到以后再說,當問題真的出現的時候,一定會讓你焦頭爛額。
【2】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職場中有些人很謙虛,會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而有些人卻偏偏不信這個邪,認為“經驗”是束縛個人發展的繩索,走前人的捷徑,不如自己另辟蹊徑。這些人愿意在挫折中歷練自己,但骨子里是有一種自以為是的高傲。他們不愿意接受別人的點拔,剛愎自用,寧肯犯錯也不接受不同的建議。然而,很多錯誤,它的試錯成本太高,很有可能永不翻身。
【3】偏信性格測評,當作職業規劃
在通常只有理論基礎的大學課程中,很多人接觸的所謂“職業規劃”多半是一些測評工具,對于社會經驗不足,社會閱歷尚淺,知識架構和思維能力等方面尚且不足的人來說,其實根本就看不太懂這些結果。同時,這些測評偏理論化,而且結果判斷屬共性問題并無法對職場中的個案進行針對性地分析。所以,偏信性格測評去對自己的職業做規劃并不是一件十分正確的事。性格測評只是了解個人性格的一種手段;而職涯規劃需要根據個人的愿景、優勢、專業技能、職業價值觀等等各種因素相結合進行綜合考量,才能得出結論。這需要資深職業規劃師在詳細了解情況之后才能做出判斷。所以,別讓一張小小的測評表,就阻礙了你的發展之路。
【4】高學歷意味著更多發展機會
“學歷不等于學習力”,這是一句相當正確的話。不是所有的職位都需要高學歷的人才,而且能力有時與學歷并不一定完全匹配。同時,哪怕是高學歷,如果沒有持續的學習力,一樣會被淘汰。學歷并不能保障一個人成功,那只是對過去努力的一個總結?!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實踐之后顯露的真才實學,才能為自己謀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5】公職單位才更有保障、更穩定
現在仍有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思想:你現在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大學畢業就能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樣我們就放心了。
但想請問:什么是“穩定”?一輩子旱澇保收的鐵飯碗嗎?然而,世上真有這樣的“鐵飯碗”嗎?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火雞效應”:每天早上主人都會給火雞定點定時定量喂食,所以,它活得開心快樂,也非常感恩自己的主人,它希望這樣的安逸的生活能永遠持續下去。然而,直到感恩節那天,它才明白這些安逸是為什么而來。所以,真正的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這輩子走到哪兒都有飯吃。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一起學習成長,有關于本文你的觀點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