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五運六氣看六經辨證模式

作者/龍砂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 顧植山


---------------------------------------------------

已故中醫學家方藥中先生曾指出: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礎和淵源”[1]。近現代的中醫界,由于摒棄了運氣學說,對中醫基本理論中的許多重要概念已經說不清楚了,“六經”問題就是一典型例子。有人認為“六經辨證實即八綱辨證,六經名稱本來可廢”,[2]甚而批評張仲景《傷寒論》“沿用六經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3]六經辨證是中醫基礎理論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六經的存廢非同小可!本文擬據運氣理論對六經辨證的原義和實質試作闡釋,藉此說明運氣學說的重要意義。

中醫學中將疾病分屬三陰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進行辨證論治的方法,習稱“六經辨證”。《黃帝內經素問·熱論》首先將熱病分作三陰三陽六個階段;至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以三陰三陽為辨證綱領,樹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光輝典范,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但是,“六經”的實質是什么,后世醫家頗多爭議。

討論六經實質,關鍵在對“三陰三陽”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釋認為:三陰三陽是陰陽的再分,事物由陰陽兩儀各生太少(太陰、少陰,太陽、少陽)而為四象,進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陽明和厥陰,形成三陰三陽。有人認為,《素問·熱論》的六經以表里分陰陽,《傷寒論》六經則以寒熱分陰陽。若按此理解,三陰三陽表達的僅是寒熱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淺。但作為辨證綱領的六經,并沒有把熱象最著或陽氣最盛的病叫太陽病,也沒有把寒象最重或陽氣將絕,抑或傳變到最里的病叫太陰病。且太陽主表,何以不聯系主皮毛的肺衛而與膀胱配應?為什么溫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陽?太陰若為陰之極,為什么《傷寒論》太陰病提綱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講的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癥狀?太陰病的第二條是“太陰中風,四肢煩痛”,第四條是“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均不能以寒盛里極作解釋。日本漢方醫家把少陰病說成是“表陰證”,但《傷寒論》少陰病多亡陽危候,論中列出的“難治”、“不治”、“死”的條文就有8條之多,遠較太陰和厥陰病深重,其證候性質能以“表陰”概括嗎?等等此類的問題,顯然不是簡單的陰陽再分或八綱說所能解釋清楚。

三陰三陽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經的實質就永遠是個謎。

三陰三陽理論是中醫陰陽學說的一大特色。《黃帝內經素問》論述三陰三陽的篇名叫“陰陽離合論”,這就明確指出了三陰三陽與“陰陽離合”密切相關。什么叫“陰陽離合”呢?《史記·歷書》說:“以至子日當冬至,則陰陽離合之道行焉。”[4]說明三陰三陽的劃分是以一年中陰陽氣的盛衰變化為依據的,三陰三陽表述的是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種狀態。

《素問·陰陽離合論》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5]圖示如下:(圖1、2)

三陽之開、闔、樞,為什么太陽為開,少陽為樞,陽明為闔?從上面圖式中可以看到,太陽在東北方,冬至過后,正是陽氣漸開之時,故為陽之“開”;陽明在西北方,陽氣漸收,藏合于陰,故為陽之“闔”;少陽在東南方,夏至太陽回歸,陰陽轉樞于此,故為陽之“樞”。三陰之開、闔、樞同理:太陰在西南,夏至以后,陰氣漸長,故為陰之“開”;厥陰居東向南,陰氣漸消,并合于陽,故為陰之“闔”;少陰在正北方,冬至陰極而一陽生,故為陰之“樞”。

筆者認為,老子《道德經》中“三生萬物”之“三”,指的就是自然之氣的開、闔、樞。宇宙由太極生陰陽,陰陽之氣有了開、闔、樞三種運動變化狀態,于是化生萬物。有人引用《周易·系辭》的天、地、人三才說來解釋老子“三生萬物”之三,但人是由“三”產生的萬物之一,而不應是生成萬物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否則,沒有人的地方的萬物怎么產生呢?故以《周易·系辭》的“三才”來解釋老子的“三生萬物”,于理欠通。

三陰三陽的開、闔、樞,決定了“六經”各自的屬性和不同特點。需要用五運六氣在不同時空方位陰陽氣的狀態來理解三陰三陽。從五運六氣看六經,以往六經理論中的一些難題,就大多可以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例如:

風寒外感,何以先犯足太陽?為什么溫邪外感又首先犯手太陰肺?按三陰三陽六氣開闔樞方位,太陽在東北,陽氣始開之位;太陰在西南,陰氣始開之位。《素問·五運行大論》云:“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6]寒為陰邪,故風寒下受,宜乎先犯足太陽。溫熱在上,又屬陽邪,故溫邪上受,就要先犯手太陰。氣分是陽明,營分血分是內入少陰。可見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的理論基礎都是三陰三陽,用三陰三陽模式就可以把兩者統一起來。

《素問·六微旨大論》論標本中見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7]六經表里相配:實則太陽,虛則少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實則少陽,虛則厥陰。有人問:為什么不是太陽和太陰、少陽和少陰、陽明和厥陰互相中見和互為表里?試看上述三陰三陽開闔樞圖,太陽與少陰同居北方,均含一水寒氣;陽明與太陰同居西方,均含四金燥氣;少陽與厥陰同居東方,均含三木風氣。明白了這一關系,它們之間互相中見和互為表里的道理就容易理解了。

由此聯系到中醫的伏邪學說。前人認為寒邪“無不伏于少陰”。[8]為什么伏于少陰呢?因少陰和太陽同處北方時位,寒邪從北方入侵,體實則從太陽而發(所謂“實則太陽”),體虛則心腎陽氣受損,發病時呈現出少陰病特征,故稱“邪伏少陰”。再看SARS,按“三年化疫”理論,病邪應屬伏燥,[9]燥邪多從西方犯太陰陽明之地,故SARS呈現出伏燥發于太陰而傷肺的特征。

《素問·熱論》描述六經傳變,只涉及足之六經而未及手六經。《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基本上繼承了《素問·熱論》六經的概念。經北宋朱肱的發揮,遂有“六經傳足不傳手”之說。后人對此多存疑問,不知其所以然。如方有執在《傷寒論條辨或問》中說:“手經之陰陽,居人身之半;足經之陰陽,亦居人身之半。若謂傳一半不傳一半,則是一身之中,當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天下之病傷寒者,不為不多也,曾謂有人如此乎?”[10]從陰陽離合的開、闔、樞方位可知,三陰三陽與經絡的配應,確乎先從足六經開始的。

再從三陰三陽與臟腑的聯系看,足六經與臟腑的關系是: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若謂六經模式由八綱辨證歸納而來,何以忽略了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心和肺?從三陰三陽開闔樞方位圖可知,心所處的正南和肺所處的正西都不是三陰三陽的正位。南北對沖,正北為少陰,故心稱手少陰;少陰也緣心火而配屬“君火”,少陰病多心腎陽衰證候。西方屬太陰陽明之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肺稱手太陰,辨證宜從陽明太陰中求之。

人氣應天,“天有六氣,人以三陰三陽而上奉之。”[11]三陰三陽既是對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個時空段的劃分,也是對人體氣化六種狀態的表述。三陰三陽在天為風木、君火、相火、濕土、燥金、寒水六氣,在人則各一臟腑經絡。清·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傷寒論本義》在闡述六經時云:“此皆論六氣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運六氣之旨,未嘗論及手足之經脈”[12]。張氏強調六經是“六氣之化”是對的,但“六經”不是經絡而又不離經絡;不是臟腑卻可統賅臟腑。不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但又與風、寒、暑、濕、燥、火密切相關。正是有了三陰三陽辨證,故傷寒學家強調“傷寒之法可以推而治雜病”。[13]“六經豈獨傷寒之一病為然哉,病病皆然也。”[10]山西老中醫李可先生治療內科急危重癥疑難病,常用六經辨證而獲奇效。他的體會是:“傷寒六經辨證之法,統病機而執萬病之牛耳,則萬病無所遁形。”[14]

學者認為,《傷寒論》中的方劑主要源自《湯液經法》,但為什么《湯液經法》未能像《傷寒論》那樣對后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原因在于張仲景發展了六經辨證體系。陶弘景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也取材于《湯液經法》,但采用的是五行臟腑辨證模式,影響就遠不如《傷寒論》而少有流傳。講《傷寒論》不能不講六經辨證。可以說,沒有六經辨證,就不會有《傷寒論》如此高的學術地位。

日本的古方派醫生不重視《黃帝內經》,其代表人物吉益東洞甚而否定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學說,認為《傷寒論》“論不可取而方可用” [15]。他們割裂《傷寒論》與《黃帝內經》的聯系,不去研究《黃帝內經》中三陰三陽的深意,只研究《傷寒論》的方證和藥徵。日本古方派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的一些學者,“六經可廢論”就是這一影響下的產物。

王永炎等將證候的動態演化性概括為“動態時空”特征,[16]三陰三陽之間是有序的動態時空變化。三陰三陽辨證,可較好地反映疾病發生時內外環境整體變化的動態時空特征,絕非八綱辨證可以替代。

厘清“六經”理論與五運六氣的關系,對正確理解和運用六經辨證的理論,評估六經辨證的價值地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方藥中,許家松.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2.

[2]馮世綸.經方的辨證論治體系[J].北京:中國醫藥學報,2002,17(9):555.

[3] 馮世綸,張長恩.中國湯液經方[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25.

[4] 西漢·司馬遷.史記·歷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1260.

[5] 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49-50.

[6]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373.

[7]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387-388.

[8]清·柳寶詒.溫熱逢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1.

[9] 顧植山.運氣學說對中醫藥辨治SARS的啟示[J].北京: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5):261-264.

[10] 明·方有執.傷寒論條辨[M]. 見:傷寒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99.

[11] 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19.

[12]清·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傷寒論本義[M].見:張志聰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749.

[13]元·李仲南.永類鈐方·自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本,1983.

[14]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5.

[15] 潘桂娟,樊正倫.日本漢方醫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89.

[16] 郭雷,王永炎,張志斌.關于證候概念的詮釋[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2):5.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從五運六氣看六經辨證(04.11.21中醫藥報第4版)
從五運六氣看六經辨證
*張登本——《黃帝內經》三陰三陽模式與傷寒六經辨治【系統模型課】
讓中醫五運六氣學說重放光芒
六經的“實質”與對《傷寒論》研究的反思
先說說經絡辨證與六經辨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错那县| 玉环县| 沙湾县| 沾益县| 伊春市| 广州市| 靖州| 溧阳市| 石屏县| 秦皇岛市| 潜山县| 子洲县| 紫云| 丰县| 满洲里市| 彭阳县| 汪清县| 迁西县| 贡嘎县| 潼南县| 海宁市| 马鞍山市| 武邑县| 凤山县| 沙雅县| 象州县| 南安市| 类乌齐县| 寿阳县| 阿克苏市| 山西省| 栖霞市| 温宿县| 龙口市| 宜宾县| 怀化市| 施秉县| 瑞安市| 瓦房店市| 嘉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