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明主任醫師消化內科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疣狀胃炎又稱痘瘡樣胃炎、痘瘡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是一種由于多種病因引起的消化系統疾病,由Moutler和Corner于1947年首先報道,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其特點是再發生或持續性胃多發性糜爛。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本病臨床上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其自然病程較長,每個個體各不相同,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為胃癌。
臨床癥狀
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
治療原則
疣狀胃炎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多采用藥物對癥治療,藥物治療無效者可采用內鏡氬離子凝固術、高頻治療等。治療目的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癌變風險。
流行病學
疣狀胃炎可能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好發于青壯年、男性人群。本病在臨床上常見,流行病學數據較少,難以獲得確切患病率。我國報道的檢出率為1.2%~3.3%。
嚴重性
1、疣狀胃炎可能會發展成胃癌。2、疣狀胃炎可能并發消化道出血、貧血等。
病因
疣狀胃炎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其中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最常見的病因。此外,免疫因素、高胃酸等也可引起疣狀胃炎。
1、幽門螺桿菌(Hp)感染幽門螺桿菌(Hp)感染為本病的主要病因。幽門螺桿菌進入人體后,可以定植在胃黏膜,并能產生多種酶,包括尿素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從而引起胃黏膜的損傷。
2、免疫因素疣狀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含lgE(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免疫細胞浸潤較普通胃炎明顯增高,故本病可能與局部組織變態反應有關,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3、高胃酸高胃酸狀態下,氫離子逆向擴散進入已經存在炎癥的胃黏膜細胞中,損傷胃黏膜。
典型癥狀
疣狀胃炎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常見有腹痛(空腹痛最多)、腹脹、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癥狀,癥狀的輕重與糜爛數目多少無關。
并發癥
1、消化道出血少數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和黑便。
2、貧血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可有貧血,表現為皮膚及黏膜蒼白等。
3、體重下降、低蛋白血癥患者因長期食欲不振,攝入蛋白質不足,可出現體重下降、低蛋白血癥。
4、胃癌疣狀胃炎為癌前病變之一,部分病變經長期演變可發展為胃癌。
診斷依據
疣狀胃炎的癥狀和體征沒有特異性,無法作為該病的診斷依據,胃鏡及組織學檢查是疣狀胃炎診斷的關鍵。在診斷過程中,醫生需排除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
相關檢查
患者出現腹痛、胃脹、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就醫時,醫生會先詢問病史,然后進行體格檢查,初步了解患者健康狀態,如果懷疑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會建議患者進行幽門螺桿菌(Hp)檢查、血常規、便常規檢查。為了進一步確診和掌握病變程度,可能會要求患者進行胃鏡及病理檢查等。
1、體格檢查醫生對患者會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觀察患者是否消瘦及有無貧血貌。一般疣狀胃炎患者常無明顯的體征,少部分患者會有上腹部按壓痛。
2、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判斷是否有合并貧血。
(2)便常規判斷是否有消化道出血。
(3)幽門螺桿菌(Hp)檢查①有創檢查:指通過胃鏡檢查獲得胃黏膜標本的相關檢查,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病理幽門螺桿菌檢查、組織細菌培養、組織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②無創檢查:即不需要通過胃鏡檢查獲得標本,常用于臨床的有13C或14C尿素呼氣試驗,該方法容易受到抗生素及抑酸藥物的影響。檢查時醫生會讓患者口服C-13或C-14標記的尿素膠囊,一段時間后向袋子內呼氣,然后密封。通過檢測呼吸樣本中CO2中被標記的13C或14C含量,判斷胃內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此外,還有糞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該方法多用于兒童。
3、病理檢查
(1)糜爛期主要表現為上皮壞死、脫落、中性粒細胞浸潤等。
(2)修復期主要表現糜爛周圍組織增生,有時可見纖維化。
4、其他檢查胃鏡檢查:
(1)檢查過程在該檢查中,醫生使用一根帶有攝像頭的纖維軟管,從口腔進入,可以觀察到食管及胃部的情況,并取部分組織進行活檢。
(2)檢查方法①普通胃鏡:咽喉局部麻醉,恢復快,檢查后2小時內不要吃東西,不會出現與麻醉有關的并發癥;缺點是一些患者敏感或是麻醉噴灑位置不當,效果不理想,檢查中惡心癥狀很明顯。②無痛胃鏡: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在睡眠中完成檢查和治療,醫生也不用擔心檢查時間延長而造成患者的任何不適。
(3)檢查結果胃黏膜病變為扁平疣狀隆起,中央臍樣凹陷糜爛,糜爛呈鏈狀排列,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大小不一,但多小于0.5cm~1cm。
鑒別
1、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是指胃腸道粘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發生的潰瘍,好發于胃及十二指腸。臨床上多數患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節律性疼痛。胃鏡下可以見到圓形或橢圓形潰瘍,潰瘍邊緣常有充血、水腫,潰瘍基底光滑,上覆黃色或黃白色苔。胃鏡檢查可以進行鑒別。
2、胃癌胃癌是起源于胃上皮的惡性腫瘤,多見于胃竇部。早期胃癌70%以上無癥狀,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上腹不適、反酸、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進展期胃癌可見上腹部疼痛,且疼痛逐漸加重,與進食無明顯關系,或餐后加重、食欲減退、消瘦、嘔血和黑便等癥狀。胃鏡及組織病理學活檢可以鑒別胃癌和疣狀胃炎。
治療方針
疣狀胃炎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多采用藥物對癥治療,藥物治療無效者可采用內鏡氬離子凝固術、高頻治療等。治療目的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癌變風險。
對癥治療
一般治療:
1、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2、發病期間注意休息。
3、盡量實行分餐制,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機會。
預后情況
一般預后:
疣狀胃炎是由于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部炎癥,不能自愈,但是因幽門螺桿菌引起的經積極治療后可以治愈,并可以根治。此外,疣狀胃炎可能并發消化道出血、貧血等,且有發展為胃癌的幾率。
自愈性:本病不能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