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身體一直比較單薄,在朋友的建議下,他開始上下班騎自行車鍛煉,后來每個月都會和朋友相約騎行。最近臨近春節,他甚至想騎自行車回老家,就在他覺得自己騎行狀態越來越好的時候,膝蓋開始出現不適,他也沒太當回事。突然有一天,他膝蓋腫脹,連走路都成問題。到了醫院檢查后診斷為因運動過度導致的滑膜炎。小蘇很意外:滑膜炎不是老年人才得的病嗎?
滑膜炎患者原來多是關節退化的老年人,近年來青壯年滑膜炎患者數量攀升,多是朋友圈里的“曬步”達人,或者各種戶外運動愛好者。
一個完整的關節是由骨、骨表面的軟骨、滑膜、肌肉、韌帶等組織構成,在關節的骨與骨之間有一定的間隙,由關節軟骨、關節囊共同形成關節腔,滑膜是附著在關節腔內壁的一種軟組織,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潤滑液,讓關節活動自如,同時起到保護作用。理論上,人體任何一個關節都可能發生滑膜炎,臨床最為常見的是膝關節滑膜炎,其次是髖關節和踝關節滑膜炎。
所謂的滑膜炎,也就是人體的滑膜組織出現炎癥。有病菌感染的滑膜炎診療相對容易,但臨床上最常見的其實是無菌性滑膜炎。雖然沒有細菌感染,但紅腫、疼痛等炎性特征還是會有所表現,尤其是在滑膜炎的急性期需要積極干預,否則轉成慢性后病情容易反復,甚至影響運動能力。
膝關節滑膜炎在任何年齡段都會發生。年輕人運動量大,膝關節容易受到打擊、扭轉,進而出現腫脹、疼痛、走路困難等狀況;老年人則是由于關節老化,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僵硬,走動時有彈響,尤其上下樓癥狀更加突出。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我怎么知道自己得了滑膜炎?一般而言,關節的疼痛和腫脹可以作為預警信號,早期這兩個信號都不太明顯,越往后越嚴重。臨床上一般會通過體格檢查、抽血化驗以及X光片進行診斷,以排除風濕免疫疾病等因素,必要的時候,還需借助核磁共振成像、關節腔穿刺進行確診。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滑膜炎都是可以治愈的,癥狀輕者通過休息就能恢復,最多加點抗炎鎮痛藥;嚴重者則要抽取關節腔積液,打封閉針等。
那么如何預防滑膜炎呢?
首先要注意勞逸結合,長期、劇烈的過度運動是誘發滑膜蛻變的原因之一;其次要將體重控制在適當范圍內,減輕關節壓力和磨損程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滑膜炎;再次,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進入軟骨,因此適當的運動,尤其是關節運動,可以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切忌害怕磨損關節放棄任何運動。此外,隨時注意調整衣物,避免膝關節受涼,尤其夏天不能一味貪涼,必要時要戴上護膝。
#健康過大年##紅紅火火過大年##清風計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