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至誠就是“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絲毫偽也”。
誠,從言成聲。在古代漢語中誠與信可以互訓,意義相通。因此《說文解字》中就說“誠,信也”,“信,誠也”。而在現代漢語中,誠與信也常常連用。相對于“信”側重言語的真實和能守信約,“誠”更側重于內心的真誠。誠的本義就是真實,不詭詐、不虛偽。
誠,是真心誠意。這首先表現在誠于己,誠于自己的內心、誠于自己的本性。孟子說“反身而誠”,強調的是道德的主體性與內在性,是誠的自覺自愿,誠是發自內心的。因此在儒家的八條目中,誠意放在正心之前,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而“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只有自己做到真誠真實,才能內化出道德行為的動力,才能正心修身。《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君子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沒有比誠更重要的了,道理也正在此。
誠于己,然后誠于人、不欺人。真誠,是為人應有的品格,也是人喜歡的品格。曾國藩說“誠者,不欺者也”(《曾文正公全集·日記類鈔》),不以謊言欺騙人,也不隱瞞、偽裝,不弄虛作假,也不嘩眾取寵、欺世盜名。對自己、對他人、對所從事的工作、對所面對的生活都能全心全意、真心誠意,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保有一份真純之情。
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對人對己都不能缺少誠。《中庸》說“不誠無物”,沒有誠就什么也沒有,對于仁義而言,有誠才有真正的仁義禮智信,沒有誠,仁義無從說起。
于是,在此基礎上,中國人建立了與誠有關的諸多道德觀念: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朋友的坦誠,對事業的忠誠,對理想的虔誠。但誠,又不僅限于誠實誠懇誠信等等道德意義,而內含有更高的哲學意味。
在儒家思想中,誠與天道掛鉤。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天道真實無妄,而誠包含著真實無妄之理,貫穿宇宙的運行、事物的始終,因此“誠”為天之道。人得于天道而守其正,也應當真實無妄,因此思誠是人之道。人向天道學習,努力學到誠、達到誠,使誠成為人的行為準則,使誠得到實現,便是人道之誠。
《中庸》指出,誠的目標在于成己成物,“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成己,是盡善而為圣賢,成物是道濟天下,也就是不僅使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外物有所成就。而誠的作用在于:“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所以誠既是天道,又是人道,是從自己到他人到外物到天地,由內而外、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的一個過程,是從天道學習應用于人道,又從人道復歸于天道的過程。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的至誠可以感天動地。無論任何時候,誠都是一個人盡心盡力的事,一生的事。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