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供給側改革的落實與強有力執行,2016年鐵礦石指數價格已從最低38美金,躍升到80美金,并有進一步走強跡象。2017年鐵礦石將如何演繹,其中的邏輯在哪里?本人看有這么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去產能是去落后產能,小高爐,那么剩下來的大高爐,在有足夠利潤的情況下,吃高品鐵礦成為常性,焦炭也要用最好的。才能保證大高爐生產順暢,這是吃精料的原則;第二、去有效產能的同時,在足額利潤下,鋼廠為保障產量,將大量使用高品礦資源,以保證鐵水的產量;第三、大商所交割的品種是60品位以上的鐵礦石,港口雖有上億噸鐵礦庫存,但高品礦資源相對偏緊張;第四、去中頻爐、地條鋼,將不透明的建筑鋼材等粗鋼產品帶來約1.0~1.5億噸的產能消失,供應縮減越5000~8000萬噸。這其中的一部分有效需求比如小規格盤螺、工交槽等型材的缺口要轉向采購高爐鋼坯20MnSi、Q235B等,通過調坯軋材實現,這將在小品種領域實現供需錯配,帶動鋼坯走強、堅挺,也將潛在提高鐵水、鋼水的需求,吃高品礦,將淪為常態;第五、全球四大鐵礦石巨頭,而FMG的混合粉、超特粉均為中低品,達不到大商所的交割標準,三大礦山中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前兩拓的股東有交叉,可能形成一致性同盟;全球鐵礦產量在2017年總體是有增加,但中國鋼廠對高品鐵礦的需求也將擴大,同時還有諸如新興國家的發展比如印度、伊朗、越南在未來也將有大量鋼廠建設,或者大規模刺激等,增加了全球的潛在需求。所以鐵礦石走強有潛在的產業結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