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網絡
說實話,我真的很討厭給孩子打上膽小內向的標簽。
但我卻收到很多媽媽的來信。
說孩子在學校膽子小,有需求不敢說,見到老師不敢打招呼。
也不跟同學們一起玩那些集體游戲。
甚至有幼兒園的媽媽說孩子尿了褲子都不敢跟老師說自己想去廁所。
其實問題一擺出來,我們就會看到。
這其實跟膽小內向沒多大關系。
而跟孩子的能力發展有關。
所以,大部分的父母可以把這種焦慮抹去。
然后針對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引導孩子去解決。
有一位媽媽說,孩子膽小內向不愿離開父母。
孩子每次放假后死活不去學校,講道理,發脾都沒用。
老師說在學校也很開心,可他就是不去。問他原因就說:想跟媽媽待著、不喜歡幼兒園的小朋友、不喜歡幼兒園……
每次問關于幼兒園開心嗎?他都岔開話題不答。
上課時也常常擺弄手指很緊張的樣子。
其實,這個孩子的問題是很多孩子都有的。
孩子喜歡待在自己喜歡的人身邊,享受著無憂無慮的時光。
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壓力多大,要處理這么多自己把握不準的事。
但正常的父母都知道,不可能一直把孩子拴在自己身邊。
所以,要感謝去學校的這次分離。
這是孩子快速成熟起來的重要階段。
孩子身上所有的問題,基本都能從家庭找到答案。
不管好的還是壞的行為,總是會打著家庭的標記。
所以父母要對孩子有充足的了解。
比如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到底是什么原因,孩子自己也許說不清。
比如孩子不打招呼,或者不喜歡參加集體的活動,喜歡自己獨立玩。
這些真的是問題嗎?
我覺得這是大人眼里所謂的問題,而并非孩子的問題。
不管其他人或者老師怎么說。
父母一定要心里有底。
很多問題,可以耐心跟孩子談,讓他們自己表達出來。
當然,你要聽到真實的原因,而不是他們表面說的。
比如孩子說喜歡跟媽媽待在一起,不喜歡其他的小朋友,都是他的感受。
但這不是全部的感受,也并非真正阻止他們去幼兒園的原因。
他也許只是沒有做好準備而已。
他也許只是希望獲得媽媽對自己的關注而已。
或者是在告訴媽媽,我還需要時間來成長。
孩子在學校的緊張表現也大概如此。
很多時候,父母看到孩子不適應或者緊張。
自己比孩子還要緊張。
真的沒必要這樣。
當他們每天積累下來后,熟悉之后,融入之后,那種緊張感自然會消失。
只是這個過程,你得給他鼓勁,陪他練習,達到自己滿意的狀態。
這是一種感受到自我價值的自信感。
也能給孩子帶來一種安全感。
而這兩樣,能幫孩子戰勝無數的挑戰。
給孩子一種安全依戀,也就是安全感。
心理學上叫做“兒童安全性依戀”,一般在孩子6-12個月時,與家長之間的親密接觸所形成的一種良好的關系,這種親密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孩子未來心理的健康發育。
所以很多孩子在三四歲甚至成年后出現的問題,在嬰幼兒階段就埋下了根。
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那非常好辦。
因為你給他滿滿的愛就好。
可過了這個階段,還能補救嗎?
當然可以的。
比如孩子一直希望得到父母對自己說“親愛的孩子,我愛你”。
他們希望得到你的愛,不管他考90分還是60分。
其實他自己也希望考90分的,只是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倘若你說:考60分,我就不愛你,因為你很差勁,同學都比你強。
那孩子真的考了90分,也感受不到你的愛。
因為你已經讓他們關上了這扇門。
孩子甚至會變得不信任你。
他們覺得你不會再愛他。
所以很多媽媽跟我傾訴一堆孩子的問題時。
我總是會把問題都拋開。
問她可曾看到孩子的優點呢?
當孩子退縮,你要站在他身邊,理解他的退縮,鼓勵他去前進。
而不是站在邊上嘲諷他膽小,更不是辱罵他是懦夫。
讓孩子發展出安全性依戀的一個基礎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愛。”
我愛你,就是愛你,跟你是否優秀無關。
我愛你,不帶條件。
永遠記住:父母的愛,讓孩子強大。
另外是培養孩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