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靈坊 2011-08-03 15:50:25
《走出恐懼》是克里希那南達和阿曼娜老師愛與信任三部曲的第三本,在臺灣都不曾出版,首次和讀者見面,期待她帶大家走出恐懼,迎向愛!同時感謝本書譯者王靜娟為本書作序:)
推薦序
心理咨商與身心靈的成長在各學派的淋漓發展中,逐漸走向細致深入的整合過程,幫助人類朝向均衡健康的生活。當我敞開胸懷去品嘗了解各式各樣可以幫助自己成長的方式與學派時,我總是對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心存感激,感激自己能夠生長在這個生氣蓬勃的時代。
二十年的自我成長與致力于助人工作的過程中,接觸過許多不同的老師與工作方式,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在接觸了克里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的工作之后,我深入地經驗到西方心理治療與東方靜心的結合,所帶來的在助人工作中的細致與完整。他們的工作不只幫助個人的自我成長,同時支持我們學習如何在親子關系,親密關系,或是家人之間的互動中,發展健全的互動模式來迎向愛。
《走出恐懼》是作者克里希那南達在《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之后,透過個人成長與工作經驗,深入整合內在小孩療愈旅程的結晶著作。第一篇的概覽以簡要的方式,清晰地描繪內在受創的“情緒化小孩”如何無意識地隨時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些影響是那么活生生地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造成我們關系上的受苦與無助。然而,一旦我們可以對內在“情緒化小孩”有所了解,就可以穿越關系中的沖突,讓親密關系這面明鏡成就彼此的成長與滋養。
第二篇情緒化小孩的外顯行為,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讓讀者可以學習辨識內在“情緒化小孩”出現在生活中的隱晦方式。事實上,這些隱晦方式通常是生活中隨時可見的具體行為。順著章節讀下來,讀者或許很多時候會覺得自己就是書中所描述的人物或狀態。然而,一旦我們可以辨識這些行為,同時了解它可能給關系
帶來的傷害,我們可以開始做不同的學習,有機會脫離它的影響。
第三篇情緒化小孩的內在經驗,小孩子的特質在于他或她滿懷纖細敏感的內在感覺。當感覺沒有受到同理或了解時,就會導致各種被壓抑下來的情緒,仍然無意識地留存于系統中。作者試著以婉約易懂的表達方式,來讓讀者了解體會“情緒化小孩”的主要內在創傷經驗,尤其是羞愧、驚嚇、被遺棄的創傷,如何實際地影響著現在成人生活中的親密關系。書中同時也支持讀者學習如何照料內在受創的“情緒化小孩”,慈悲地擁抱它,關愛它。這份關愛讓我們再度地人性化,同時培養與親密伴侶分享真實的愛與關懷的能力,不再不自覺地受困于對親密與愛的恐懼感中。
第四篇突破舊有模式,重新拾回生命的自主能力?!皟仍谛『ⅰ敝委煹膴W秘在于,當我們學習了解內在小孩的外顯行為機制,接受與慈悲地對待它的內在感受與經驗時,我們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心理成熟度。這份成熟度讓我們可以慈悲地關愛彼此的心情與感受,同時擁有力量在關系中設定健康的界限。我們不再需要受制于恐懼而對愛情生活躊躇不前,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有能力面對關系中的挑戰。
在我個人的自我成長與專業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內在小孩”工作的深度與對實際生活所帶來的建設性影響。誠如作者在本書前言中所提到的:對自己內在恐懼感工作的探索只是這趟旅程的第一步,如果沒有踏出第二步,我們可能會迷失在這些創傷里;因為阻礙我們享受愛以及喜悅生活的因素,并不單單是尚未療愈的創傷,還包括我們對這些創傷的認同。所以,第二步就是去了解到這個“情緒化小孩”并不是本質的我。書中也提供了讀者可以學習的靜心觀照方法,來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以滋養本質小孩,同時培養對“情緒化小孩”卸除認同的能力。
咨商治療或是身心靈成長叢書,不只在于提供讀者的自我了解,同時能透過這份了解來實際地轉化行為模式,使落實的日常生活能蛻變為彼此滋養的資源,而不再只是無意識地上演互相傷害的戲碼。在《走出恐懼》這本書中,作者以簡約易懂的方式表達出深奧的專業咨商治療理論,畫龍點睛地描繪內在心理狀態,深入淺出地說明心理狀態如何呈現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同時提供給讀者重新拾回生命主導能力的技巧與方向。如果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觸動到心有戚戚焉之感,或是纖細脆弱的感覺浮現,建議可以與了解這些感受的朋友分享。或是,當感覺到被情緒所淹沒,或想要更深入自我探索或療愈創傷時,尋找專業咨商師的協助。
我個人深受這份工作的深度與完整性的感動,這份感動驅使著我在工作與讀書的忙碌中,秉持著熱情完成這本書的翻譯,同時很榮幸應出版者之邀撰寫這篇序文。盼望拙序能帶給讀者對本書的些許啟發。深信《走出恐懼》能伴隨著您的身心靈成長,同時學習到如何在您的重要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中,迎向真愛。
王靜娟:“愛的學習”國際認證帶領者,父母效能訓練講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