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出于升學的考慮,家長們會格外重視數學的培養。尤其是數學思維,一定要在小時候打下基礎。本文作者是一位文科媽,女兒在大班時便對數學極有興趣,原因是“做題可以思考”。五年來,她像教語言一樣教數學,并記錄了女兒的學習過程。她不焦慮,善于將數學融入生活,下文中,她向我們分享了她的育兒經,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開始籌備幼升小,佛系媽如我多少要根據“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面經來比對一下孩子的學科能力,其中數學一直是我最自信的一項。如果說英文得益于雙語幼兒園的語言浸潤式培養,數學則得益于早期外婆、外公、爸爸和我大家共創的家庭啟蒙。
和外灘教育的朋友聊天時,他們知道我家從來沒有報過市場上的思維培訓班和幼小銜接班,于是邀約我分享一下啟蒙經驗和實操建議。
我挺糾結的,一個文科生家庭來說數學啟蒙,別誤人子弟哦,但反過來一想,也許文科生都能做到的數學啟蒙,說明在家庭里有一定的普適性和可操作性。
一個喜歡數學的大班女娃
我家娃不是什么天才,各項挺平衡發展的,中班老師學年評價里最讓老父老母欣慰的一條,就是她名字里寄托的期許“她是一個快樂的娃”。在本文討論范疇內的數學能力上,幾個易理解的對標,運算方面,中班時的口算題,已經出到了三位數加減;大班能獨立完成簡單版的9宮格數獨。
前不久,我拿了一位數學博士老師的一二年級自測題試著問她,“有黑白灰三只兔子,黑兔子說:'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是我比白兔子跑得快。哪只兔子跑得最慢,哪只跑得最快?”
她沒有遲疑地答對了“灰兔子最快,白兔子最慢”,有意思的是,我當時審題腦抽時還多問了兩三句“你確定是灰兔子最快嗎?”,她疑惑著看著我,“對啊,是灰兔子最快啊!”。說明她并不是猜的,而是確實堅定了自己的答案,這說明她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推理思維能力。
下圖是最近她自己興趣昂然的一本數學游戲冊,我們念題目,適當引導以后,她自己完成,最后一題讓我們意外地看一眼后馬上做出了答案。
我翻看了一下過去兩三年孩子的成長視頻記錄:
1歲9個月,從1數到10;兩個月后突破20;2歲左右可以數到100;
2歲半說英文的1-10。在幼兒園小班以前,我們已經解決了20以內的加減法問題。小班一開始,我們也已寫過9+8-2這樣的融合等式給她計算。
這個過程中,作為家長,我們并非為了所謂的“超前搶跑”去設計,完全因為陪伴中發現孩子有數感,喜歡思維類的游戲和書籍,于是逐步加深難度,一切“自然而然”發生。
我很崇尚并追求家長和孩子在一起時“自然放松”的狀態。回顧幼兒階段數學初步習得的過程點滴,發現最核心的一點,不過是我們抓住了“因勢利導”,所以并不“費力”。
“導”勝過于“教”,是我認為好的教育所具備的精神內核。
放松的心態
準備這篇文章時,我翻閱了一些關于早期啟蒙的資料,網上不乏一些聳人的標題,“錯過幾歲到幾歲的兒童敏感期,就再也補不回來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且不在少數,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說,制造焦慮,容易吸引眼球,這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面來說,錯過什么就再也補不回來,或者說輸在起跑線的說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家長內心的恐慌。
兒童教育啟蒙學術體系,有嚴謹的學術框架、驗證過程、結論,不同流派之間也尚有爭論,并非一篇公眾號的文章可以概述。今天我們不說學術,而是從一個母親和生活觀察者的角度,來分享一些觀點,一些common sense。
在教育上,焦慮和恐慌是家長首先應該克服的。無論在育兒的哪個階段,“學會放松”,是每一個父母都應該重視修煉的內功。
在一個有著放松積極心態的家庭滋養下成長的孩子,不一定都會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最大成功,但我相信,他/她一定擁有無論在任何一種狀況下、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對待學習正如是,松弛有道,在放松的學習環境下,讓孩子心無旁騖地領悟到學習的樂趣,明白學習和生活相關的意義,那他/她在思想的底層,則會慢慢形成意識,學習并不是痛苦,哪怕遇到困難,攻克后也能獲取成績,這是對自己有意思的事情。成人尚且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更何況是如璞玉般燦爛可塑的孩童。
所以,放松的心態是根基,準備好了這個根基,才會拋卻一切時間節點去用心感受和發現孩子,專注于孩子自我能力的提高,并創造條件和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不斷去獲得攀升。
像學語言一樣學數學
準備好心態,回到具體的學習本身。數學的學習都是從數數開始的。
有一種觀點分析,中國孩子為什么數學容易啟蒙,因為漢語從1數到10,都是單音節,孩子容易接受。對比英文,Three就這么難發音。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從我們的實踐來說,數數確實和語言學習,有相通之處。從小可以像學習語言的語感一樣來培養數感。
早期教育中,很多時候, 會強調雙語的學習,而忽略數學,但我回顧了孩子的成長經歷發現,早期開始培養數感確實對孩子很有幫助。
《3-8歲兒童的數學經驗》一書中這樣解釋數感:數感是指對數的理解或數概念的形成。數感建立起數量與計數之間的聯系。數感強調對多與少、相對數量、空間與數量對關系、數量對部分與整體關系等對理解。
這里說的是3-8歲兒童,但數感的培養在當下的環境,可以更早追溯到0-3歲的早期。我們都知道,嬰幼兒時期,孩子學習語言都是通過外部環境大量的輸入和刺激,從而在大腦中形成經驗,對數學啟蒙來說,完全可以參考語言學習的經驗,在早期也創造輸入環境。
我們家小朋友語言發展并不快,基本上到了1歲半以后才開始說話,2歲能表達完整的句子。但是在數數方面,卻幾乎是和語言發展同步。這歸功于我母親在幫助我帶養期間,和孩子進行了大量關于數學的游戲,這些游戲并不難,甚至不花錢。
最好的數學教具就是孩子的手指和腳趾。每個孩子0-1歲階段,都對手指和腳趾充滿了好奇,出生開始啃手指,四五個月腳能翹起來了,就開始啃腳趾頭,每對父母對這個場景肯定不陌生。這是他們最原始的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學習數學最好的教具。
和自己的手指、腳趾做好朋友,大人陪伴的時候,可以經常拉著小手和小腳,一起數數,做一一對應關系,幫孩子輸入關于數的概念和對應關系。
在生活中,有著大量的素材可以幫助孩子進行數數的輸入,這些案例不勝枚舉。比如,從認識自己開始——兩個眼睛,一個鼻子,兩只耳朵,這不僅蘊含著對身體的發現,更是初步了解對稱;
再比如,孩子喜歡吃小饅頭之類的磨牙小零食,也可以告訴孩子,一次幾個,從一開始數給孩子看,再到慢慢放手,嘗試讓孩子自己數;繪本上的人物、動物數數;數數的童謠“門前大橋下,有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只需要每天在和孩子的對話、陪伴中,以游戲的愉快的方式“自然”地進行,孩子很容易就接受和吸收。
還有兩個我特別推崇的便宜又有效的數感啟蒙教具:撲克和骰子,不愧是古老又有智慧,沉淀下來的經典。孩子在數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都可以利用這兩個教具,做出不同的游戲組合。
比如做1-3歲期間,就可以教孩子認識撲克,認識數字的形狀、數上面的花色,再大一點,可以比大小,抽牌加減法,我們5歲半的時候特別喜歡撲克和棋類,在告訴她一副牌54張、每一個花色四張后,三人玩爭上游,雖然她小手還無法抓住一把牌,但她有時候已經可以從牌面上,去觀察計算出,誰手里剩余哪張牌。
習慣的養成,每天一點點
幼兒時期,很多經驗需要不斷地練習。數學作為一種自然語言,也是需要不斷地重復。事實上,一切學習,最后內化,都需要“學而時習之”的過程,道理都是相通的。
與“學而時習之”相關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的耐心和堅持。完全可以從幼兒園伊始去培養,浸潤式培養。
大概在小班下學期開始時,我們堅持過一個月的每周計劃,制定每周計劃表,包括每天做幾道題、讀一本書、運動、吃好吃的、練幾分鐘琴。
這個計劃的執行,沒有很教條或者嚴格參照順序,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的心情,來靈活調整。也需要家庭各方的協調配合。但是必須一天內,都完成這些項目,每做完一項,我們會在冰箱的表格上,貼五角星。
堅持了一個月后,我們不再用這個表格,但這些習慣還是保留了下來。從小班到中班,通過不同的方式,我們會給孩子做運算題目,每天數量不多,3題左右。有時候,會把這個過程放在送她上學的路上,有時候是周末清晨的叫醒項目。
“因勢利導”的部分,還體現在這個量的靈活把控上,孩子心情好,熱情特別高的時候,別忘了多喂幾題。在成就感達成后,她發現自己解鎖了技能,會增強自信。
日積月累,方成習慣。每天10分鐘的游戲習得,比起早期在一個教室里集中做一天題,我個人認為,是感性許多,也更有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數學啟蒙一定要和生活做結合,才能事半功倍。一方面是方便孩子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才是懂得,而不是記??;一方面則是要不斷地讓孩子強化,形成自覺意識,明白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有所幫助的。
為什么我們始終困惑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卻慢慢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能說服我自己的一個結論是,目標感、意義感的缺失。
很多時候,我們被告知必須學習,這是一個任務,卻往往忘了,我們為何出發,這和創業或者人生的終極問題多么異曲同工。本質上,我們都是為了自己在學習,學習是幫助我們自己認識世界,發現自己。
這個核心的結論明確,下沉到幼兒階段,家庭也就應該用他/她這個層面所能理解的每件事情,來建立學習和世界和生活的聯系。
也因此,我是浸潤式學習環境的擁躉,我非常贊同Aha創新學院顧遠老師提出的觀點:“學習在窗外,他人是學校,世界是教材”。這是一個在任何科目里通用的準則。不要畏懼學習,因為它本身就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微處落腳的實操建議,就是讓孩子通過自己能接觸到,能觀察和感受到、有興趣的事情、現象入手,通過伙伴們入手,去與數學運算、推理、原理去做結合,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舉幾個例子:
在孩子小班時,她是坐校車上學的。我們就曾經用她校車好朋友的名字來出應用題:“一整車的小朋友從XX幼兒園出發啦,一共20個人,先到了喬治和佩奇家,他們兩個下車啦,那這個時候車上還有多少人呢?”
比如讓孩子了解年齡,可以問孩子,你和誰誰差幾歲,還有幾歲到100歲,我們100以內的加減有一陣子,就是通過孩子認識的長輩的年紀做案例,讓她計算中間的歲數差。
剛滿5歲時,孩子到了最喜歡討論誰和誰結婚的年齡,她有很喜歡的伙伴,又說很喜歡自己的老師,要跟自己的老師結婚。童言稚語聽了總是覺得很美好,但是她后來突然想了想說,不行,不能跟老師結婚,如果自己長大了,老師就太老了。
我們樂壞了,緊接著就問了她一個問題,“親愛的,你要到18歲成人后才考慮結婚的問題,那你想一想,如果你18歲了,老師幾歲了呢?”非常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她知道老師28歲,她18歲是再過13年,那個時候老師41歲。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細節,很輕松,包括帶孩子去超市,鼓勵孩子認識錢幣、自己買東西,也是方法。家長完全不需要奧數基礎就能引導孩子去多思考一層,只需要做個帶著平常心、好奇心的家長,給孩子多提一個問題。
思考能力
看到市場上那么多的思維類、數學類的早教培訓項目,都在說能培養孩子這個那個能力,我沒有試過,效果不做置評,我相信如果項目是一個踏實專業、對教育有熱情和敬畏之心的團隊做出來,那對孩子是有幫助的 。
不過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學習了那么多年的數學,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剩下了什么。代數、幾何、微積分、方程式,具體的解題方法都還給了老師。
沒想到,我們家小朋友給了我一個答案。有一天,我逗我們家小朋友,“誒?你為啥那么喜歡做題?”她傲嬌地說,“因為可以思考啊!”
一個剛上大班的娃說出如此的話,我和爸爸都挺意外的!我們給了她一個堅定的擁抱,告訴她能這樣想很棒,愛思考的孩子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
不經意間,這也回答了我前面的問題,抽絲剝繭,拋卻一切,數學留給我們的核心,我想就是“思考的能力”吧,邏輯思考,如何理解先后、理解秩序,如何推理、判斷,如何提出假設,并找尋論點論據,如何得出結論。這些都是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思考能力。
國慶的時候,看了一本書斯坦福教育學教授寫的反思數學的書《這才是數學》里面,有提供給家長和教師,強化孩子思考能力的示范性引導語句,可以為我的思考做一點佐證,當你和孩子進行數學解題時,可以嘗試這樣的問題:
1、首先你要做什么?
2、下一步你要做什么?
3、你為什么要這樣做?
4、你能想出另外一種解題方法嗎?
5、這兩種方法有何聯系?
6、你如何轉化問題使其變得更加簡單容易?
這6點無論是在數學學習,或者是其他學科中,都可以活學活用。如果幼兒時期起就有意識地這樣去培養思考力,那么當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等發展到她年齡相符的階段,他/她就能夠很順暢地適應,幼小銜接又會有什么問題呢?
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有一次從藝術家那里獲得的一首哲學家寫的詩歌我特別喜歡,“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dren“ :
The child is made of one hundred
The child has a hundred languages
a hundred hands
a hundred thoughts
a hundred ways of thinking,
of playing, of speaking
A hundred always a hundred
北京賽車群 北京賽車微信群詩歌翻譯,很難信達雅,不敢造次。但是,它所表達的,是對每一個孩子個體的熱愛和尊重。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也因此是特別的。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發膚皆出自自己的那個孩子。
今天寫這篇文的目的,不是說我們家娃多特別,我們多輕松,而是希望傳遞每一個家庭都可以以放松的心態,在生活中,和孩子去共同學習,感受重新生長的奇妙和喜悅。
我想,我家孩子在數學的理解上是有一定的天賦的,這和她的特質有關;我們只是有幸早期發現了這點,并且在日常點滴中,有用心把她的特性引導出來。看這篇文章的朋友,不要糾結于我文章提到的我家孩子的年齡節點,對每個個體來說,最重要的是跟隨自己的生長節奏 ,跳出屬于自己的舞蹈。
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在早期,也必然是家庭去發現并承擔引導的責任的。數學習得如此,其他學科或者興趣養成亦如此。
希望在育兒育己的道路上,你我都能放松和堅定。用心澆灌,靜待花開。哪怕花兒不如我們期許的嬌艷,也必然是如小王子的玫瑰花一般,最特別的一朵。
?。暶鳎罕疚膬H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