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是太尉楊彪之子,單眼細皮,貌白神清,一表人才。在曹操門下任掌庫主簿。所謂掌庫主簿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領導的主要秘書。能夠被曹操相中并作為自己的主要秘書可見楊修的才華是不一般的。在《三國演義》中有幾個精彩的片斷反映了楊修的學識和聰明過人的頭腦。如:絕妙好辭故事等,這些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在此再敘了。
那么如此有才又很聰明的人為何最后落得個斬首的下場?主要是楊修不懂得群臣相處之道。
楊修上輩三代都是漢朝的官員,家世顯貴,楊修生在這么一個官宦人家,對于官場的游戲規(guī)則從小就耳聞目睹,無形之中已經(jīng)學會如何混跡于官場。再加上楊修聰明有大才,又做了曹操的主要秘書,憑借著自身的才華所處的位置,對于曹操一舉一動所要表達的意思,楊修自然不會不知道。
1、楊修了解曹操的雄才。他對曹操是敬仰的,對曹操的才華楊修打內心里是佩服的。曹操寫了本《孟德新書》,楊修把它收藏在自己的篋子里,象楊修這樣有才華的人,如果曹操的書沒有價值,楊修是不會收藏的。當張松來到曹營時,楊修把它拿出來給張松看,本意是用來顯示曹操的才能,這也說明了此書在楊修心中的地位。當曹操誤信張松與古人暗合的胡言后,竟、將此書付之一矩時,而楊修當時的表現(xiàn)是真的急了,趕忙從火中搶救此書,如果這部書沒有大的價值,楊修是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要知道,文人都是愛書的,尤其是得到一本好書時,會如同寶貝愛不釋手。清代大才子紀曉嵐一生愛書如命。曹操本人也常常是手不釋卷。
2、楊修了解曹操的志向。楊修憑借家勢完全可以走一條比現(xiàn)有位置更好的官路,而且當時曹操已被不少人認作:“名為丞相,實為漢賊”,可是楊修并沒有離曹操而去,而是選擇了跟隨曹操,因為他看到了曹操的實力,感受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楊修深知良臣擇木而棲的道理,只有選對人,跟對路,才能有自己的大好前程,才能有發(fā)揮自己才華的地方,實踐也證明,楊修的選擇是對的,曹操用數(shù)年時間蕩平了數(shù)個軍閥,統(tǒng)一了北方,中國三分有其二。而楊修也憑借自己的才華在曹營中混得風生水起。
3、楊修了解曹操的心理活動。曹操是個極有心機之人,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可能表達某種意思,作為當權者由于所處位置的限制,有的事情不能明說,只能暗喻。有的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下屬自己去體會,而楊修在體察曹操的心理活動是個高手,基本上能準確無誤地領會曹操不想說明的背后意圖。如:曹操說自己夢中會殺人,果真某夜殺了一直待候他多年的親兵,其實曹操真實的意圖是怕被人暗害,所以就編出一個夜里會殺人的謊話,這樣在夜里別人就不敢靠近他,安全就多了一分保障。
曹操的性格不能用簡單的標準來衡量,他既有君子一面,也有小人一面;具有雄才大略,但又同時具有普通人的情懷。所以,對曹操多面性格要想拿捏準確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楊修可以理解曹操在政治上的意圖,但他理解不了曹操多面性格。
1、曹操會用人,但疑心也重。在曹操的周圍集聚了一大群一流人才,但他只是用其才而不釋信于人,凡為他出力的,他就給予應有的獎賞,但要想獲得他的信任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這從曹操的名言可以看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充分暴露了曹操心目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的心態(tài)不可能對任何人絕對相信。如果你當初為他出力,后來不為他所用甚至反對他,那他一定會毫不留情地冷落貶低你,嚴重的會給你更大懲罰,象荀彧為曹操出了多大的力,曹操當初稱荀彧為“吾之子房”,最后因為反對曹操當魏王,竟被曹操賜死。程昱也是因為對曹操一件事有點微詞,受曹操冷遇而郁郁病死。兩個一等一的謀略高手,曹操都毫不憐惜,更何況楊修這個二等公民,對于曹操的這一特性楊修沒有掌握。
2、曹操能容人,但時寬時窄。曹操打敗袁紹俘獲陳琳時,陳琳很害怕曹操會殺他,因為他當時為袁紹寫的檄文連曹操的祖宗都罵了,但曹操愛其才,把他留下為曹營效力,還有張繡曾經(jīng)殺死曹操的長子,侄子,愛將典韋。但張繡再次投降時,曹操只是輕輕地說他犯有小過而已。這是多么寬大的胸懷。而張松從蜀地來向曹操獻川中地圖時,因言語不合曹操心意,便將張松要處斬,后經(jīng)楊修和荀彧苦諫才免于一死,被亂棒打出。
3、曹操重情義,但陰險狡詐。曹操并不全是一個奸偽的人,對朋友也是講情義的,比如對許攸就比較重感情,許攸歸附曹操后,因為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所以許攸經(jīng)常直呼曹操小名,有時當著眾人的面喊,弄得曹操的屬下對許攸的無禮都很氣憤,但曹操并不在意,許褚殺了許攸后,還被曹操一頓責備。所以曹操還是重情的。但有時曹操又會把情當成一種手段來用于他的需要。比如曹操殺了伏皇后,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獻帝,以證明自己對漢室之情。
楊修才思敏捷,但我們扒一下楊修的作為,在曹操身邊除了賣弄一點小聰明外,基本沒有為曹操出過一個文治武功的好點子,與荀、郭等相比在幫助曹操謀攻天下上明顯要遜一籌。但楊修對自己卻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還經(jīng)常顯擺一下自己的小聰明,久而久之,引起曹操的反感。
1、越過了君臣之間親密界限。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曹操在點心上寫下“一合酥“,楊修看到后與眾人分食,曹操問其故,楊修從字面理解”一人一口酥“。曹操寫下“一合酥”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楊修理解的這種情況?筆者以為曹操全然不是這個意思,這點心是別人送的,曹操寫上一合酥放在案頭,也許是準備送給誰,如果是給部下吃,他會讓人送出去的,完全沒有必要放在案頭,如果有讓大家猜其用意的話,一定也會請大家來他帳再作提示。既然上述行動都沒有的話,那么也許就是曹操一時興起在上寫上幾個字,或是借以記住送點心的人,或是以備后用。而楊修全然沒有了解這些情況,僅從字面曲解曹操的意思,而且是當著曹操的面與眾人分食,曹操怎么會高興?楊修只是一個主簿,盡管常在曹操身邊走動,但君臣之間是有距離的,不可以偕越這個空間,更何況楊修帶眾人在曹操面前嬉笑分吃,這樣做損害了曹操的威嚴,書中說道:操雖喜笑,而心惡之。可見曹操寫“一合酥”,本意并非是“一人一口酥”。
2、越位代辦了曹操家事。曹丕和曹植兩人選誰為接班人,這是曹操考慮的大事,曹操要測試兩個人的能力,這樣才能確定誰能立為世子。這個本來是應該靠個人的真本領來獲取,曹操本意也是想看一下兩人的實力。外人是不可以插手的。可楊修偏偏不懂得這個道理,屢次為曹植出謀劃策。楊修這樣做看上去是幫了曹植的忙,但卻讓曹操感到受到了欺騙,曹操作為一代豪杰,本身只有他欺騙別人的份,不可能接受別人對他的欺騙,更何況他已位極人臣,對自身的尊嚴看得很重,更不允許別人欺騙他。而楊修卻犯了他的忌,因為曹操在這件事上再一次對楊修惡之。
3、多次犯忌最終送了自己性命。楊修對自己犯忌的所作所為并沒有認識到,卻總是利用自己的小聰明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忌,就說最后一次曹操定雞肋口令,從后來的戰(zhàn)事看,當初定雞肋口令是因為曹操正吃到雞肋,也就隨口一說。曹操并沒有準備退兵,只是后來戰(zhàn)敗并且自己受傷才不得已退兵,而楊修這次自作聰明地理解為退兵,真是應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句話。
1、不要試圖靠猜測領導心思獲得青睞。作為領導比一般人見識要廣,智慧要深,他的內心世界外人是難以完全把握的,失之毫厘,就會差之千里,要以自己實績贏得領導的重視,領導用人心中自然有一桿枰,你有幾斤幾兩在他眼里會看得一清二楚的。
2、看破不要說破。什么話該講,什么話不該講,對這個問題一定要有個尺度,不能為顯擺自己而說出你的看法,盡管你的看法有時是對的,但這容易引發(fā)誤傳,也會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你的話去做文章,從而使你陷入被動。
3、不要把聰明表現(xiàn)在嘴上。多做實際工作,把自己的聰明用到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上,用在為領導排憂解難上,嘴上聰明是最讓人感到靠不住的,容易給人造成只會夸夸其談,不能腳踏實地的錯覺。君子納于言而敏于行,把嘴上功夫和實際工作成績結合起來,這樣你就會成為相對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