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果蠅幼蟲全腦神經元連接組圖譜——“大腦地圖”,或將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大腦“布線”的方式和變化,揭示更多的計算原理。
3月10日,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果蠅幼蟲全腦神經元連接組圖譜——“大腦地圖”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志上。這一研究成果將支持未來的腦科學研究,并啟發人們設計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
3月7日,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阿爾伯特·卡爾多納(Albert Cardona)告訴澎湃科技,“這為未來了解大腦如何在疾病和演化中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阿爾伯特·卡爾多納表示,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是,其大腦強大的計算能力不僅來自于一個神經元層與下一個神經元層之間的連接,而且來自于跨層的連接。這種類型的神經結構,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所需的神經元數量,減少新陳代謝成本,而不影響計算能力。
阿爾伯特·卡爾多納稱,“在這些關鍵的發現中,我想說的是,我們發現大腦有多么強烈的遞歸性。這也是強大的人工神經網絡架構的另一個特點。”最具遞歸性的神經結構與大腦學習中心的輸入和輸出神經元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更多的幼蟲和其他相關物種的“大腦地圖”被繪制出來,人們將能更好地理解大腦“布線”的方式和變化,揭示更多的計算原理。
該論文另一位通訊作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助理教授約書亞·沃格爾斯坦(Joshua T. Vogelstein )向媒體表示,如何編寫一個人類大腦網絡的程序或代碼,“這是我們想要了解的。”"我們對果蠅'代碼’的了解,將對人類的'代碼’產生影響。”
12年努力,研究人員最終繪制出包含了3016個神經元和548,000個突觸的果蠅幼蟲大腦神經元連接組圖譜。
什么是“大腦地圖”?
人類大腦由各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組成,這些神經元的軸突像森林中的藤蔓一樣縱橫交錯,將信號傳遞到不同的腦區。而且,神經元的投射模式與不同的腦功能密切相關。
因此,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需要深入研究大腦神經網絡的構成和連接。繪制高分辨率的大腦神經元連接圖譜,即所謂的“大腦地圖”,成為腦科學研究的必然選擇。
沃格爾斯坦表示,已經過去50年了,這是果蠅的第一個全腦“地圖”。“它是一個里程碑,證明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
人類嘗試制作的第一個大腦“地圖”,是線蟲的,開始于1970年代,耗時長達14年。
自那以后,包括果蠅、小鼠,甚至人類大腦的部分連接圖譜陸續被繪制,但都僅代表了大腦的一小部分“地圖”。
最新發表的研究由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論文的標題是《昆蟲大腦連接組》(The connectome of an insect brain)。
通過連續切片、成像和三維重建,研究人員最終繪制出包含了3016個神經元和548,000個突觸的連接組圖譜。
如何繪制果蠅的“大腦地圖”?
阿爾伯特·卡爾多納向澎湃科技表示,他們在研究中遇到諸多困難。該研究項目開始于2010年,對黑腹果蠅幼蟲的完整中樞神經系統的5000個連續的40納米厚的切片進行預處理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每個切片都很脆弱,很容易丟失或損壞。在預處理后,以納米級的分辨率對它們進行成像,需要3臺透射電子顯微鏡同時工作6個月,這是另一個重大挑戰。在成功成像后,他們仍然需要將幾十萬個單獨的圖像對齊,以三維重建其所有神經元和突觸,來繪制其整個大腦的所有“電路”。
研究團隊特意選擇了果蠅幼蟲,因為對于昆蟲而言,這種物種與人類有許多基本生物學方面的共同之處,包括類似的遺傳基礎。它還具有豐富的學習和決策行為,使它成為神經科學中一個有用的模式生物。
劍橋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工作花費了12年時間。僅成像一個神經元就需要一整天時間。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建了高分辨率的大腦神經元圖像,并研究這些圖像來找到每個單獨的神經元,嚴格地追蹤每個神經元的突觸連接。
從“蟲腦”到“人腦”
“(但這)僅僅是一個起點。然后,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分析大腦的'電路’。”阿爾伯特·卡爾多納稱。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分析果蠅神經系統中的信息處理機制,啟發新的機器學習架構,并啟發對人類大腦復雜功能的探索,未來嘗試開發一種能夠模擬人腦思維的計算機程序。
阿爾伯特·卡爾多納表示,在教科書中,神經元在其樹突上整合輸入,然后通過其軸突向其他神經元傳遞信號。但在現實生活中,對于所有動物物種的大腦來說,無論是脊椎動物還是無脊椎動物,軸突也會接受大量的輸入突觸,而樹突經常呈現輸出突觸。這導致我們將所有的神經元連接分成4種類型:典型的軸突-樹突突觸,然后是軸突-軸突,樹突-樹突,以及樹突-軸突。典型突觸的數量最多,樹枝-軸突觸的數量最少,它們所定義的“電路”的特征有明顯的不同。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接收到劍橋大學的數據后,花費了超過三年時間,使用自己創建的原始代碼來分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性,找到神經元的群組,然后分析信息如何在其大腦中傳播。
研究人員發現,這一大腦中最繁忙的電路是輸入和輸出學習中心的神經元。
2022年11月28日,研究人員將上述論文上傳到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公開,三個多月被《自然》期刊在線發表。
人類大腦有著上千億個神經元細胞,彼此之間聯結形成世界上最復雜的網絡,我們所有的認知、情緒、決策等都有賴于這一網絡。
中國“腦計劃”的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一次演講中提到,腦科學研究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闡明腦功能的神經基礎和工作原理,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同時,也希望從大腦的研究當中得到一些啟發,能夠模擬大腦,得到更高的智能人工器件,包括智能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