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整理了宋振成2012年在鄉村采風的速寫作品,
分享給大家。
▲
【中國畫】獨樹一幟的山水畫,
或氣勢磅礴、或幽然灑脫、
或險象環生、或恬靜縹緲。
繪萬千溝壑于方寸之間,
無論畫者、觀者,
若能在畫前覓得半句感嘆,
或對天地、或對人生,
即使畫作之靈也會欣喜不已。
▲
對于寫生,若心中開闊,
即便陽臺盆景也可創作出大氣的作品。
無需游遍天下美景。
如黛玉所說:
天下的水總歸一源,
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
也就盡情了。
▲
對人類生活痕跡的描繪,
遠勝于對名山大川的渲染。
今人不同古人,
城市化的進程,
讓自然景觀離畫家的生活越來越遠,
若每日名車出入于豪宅,
卻一塵不染的在寬敞的畫室內書畫心中的山石,
實在奇怪。
▲
欣賞過宋振成的速寫和創作,
很少畫表演性的概念山水,
他畫心中的喜好,
畫關注的事物。
有生活,才能畫出有生命的作品。
▲
作為一幅速寫作品,
能用如此細心去編織線條,
交代出結構穿插,
可見畫家對待生活和創作的真正。
鐵鍬、石墻、木梁、草棚……
空間上的錯落交疊,處理的恰到好處,
章法嫻熟,技巧靈活。
也許是受中國畫風格的影響,
體積略欠缺轉折,看上去更顯平面化。
▲
【中國畫】的平面化,
形成了其獨特的美學系統。
在西方很多大師的作品里都可以窺見。
包括大名鼎鼎的畢加索,
他的作品很多在借鑒古老東方的視覺系統。
雖然被定義為【立體主義】,
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平面設計師。
▲
古老中國的先人們總是睿智的,
當青年一代情迷西方精密的透視法,
贊嘆惟妙惟肖的空間、光影、質感處理時,
西方幾近極致的寫實主義,
卻來到東方尋求內在、空靈、禪宗的啟迪。
當攝影作品都開始玩起寫意時,
或許平面化的繪畫作品,
更容易接近人類的靈魂。
▲
東西方的繪畫在保持各自獨特性的前提下,
相互借鑒、兼容并包。
如果看不懂波洛克的作品,
完全可以回到書法中
領會一下墨點子的韻味,
再復欣賞西方的抽象繪畫,
一定有新的感悟。
▲
這幅速寫的題字在構圖中起到了
舉足輕重的作用。
文字的安排恰到好處,
如果沒有這幾行文字,
畫面就失去了穩定的平衡。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寥寥字跡
蘊藏了中國畫博大精深的經營之道。
沒有數載的修養,
絕無游刃之余。
中國畫,如果只看圖不看字,
就輸了!
▲
速寫有別于創作,
短時間內完成的構思,
難免有不成熟的地方。
這卻也是速寫的可愛之處。
當整理速寫時,
循著當初速寫時的思路和感覺,
進行再加工。
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靈感之源。
▲
不知道是農戶家主人的精心,
還是畫家加工處理的別致,
畫面上
橫 - 豎 - 橫 - 豎
的節奏感交替出現,
雖然線條細密,
卻絲毫不覺繁瑣。
好似有意編織的韻律感讓人覺得很舒服!
▲
【水】
一直以來是我自己速寫的死穴,
用素描的體系表現出流動的感覺著實不易。
中國畫中對水的描繪比比皆是,
技法一定也是豐富異常。
此畫中,
宋振成對水的表現技法
與明代文徵明的【萬壑爭流圖】
好似異曲同工。
只是線條的張力與活力較古人遜色不少,
由于速寫的倉促,
也沒能像古人那樣
把水流的流經走向交代清楚。
▲
這幅作品對水的處理與上一幅的風格截然不同,
我個人還是很欣賞上一幅的方式。
▲
看到這棵樹的造型,
讓我想起了俄羅斯的那個地標性雕塑:
【祖國母親在召喚】
神似,有木有?
▲
節奏的把握,有張有弛,
小時候,恩師曾教導我:
【疏可跑馬、密不透風】
的構圖法則。
想必宋振成也受到過類似的訓教。
才有如此教科書式的范例誕生!
▲
宋振成的風景速寫里,
很少畫人物,
偶爾見到一些動物隱藏在畫面中,
與景物融合交織,
忽略掉小我,
把景物當做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對待。
▲
前景的房屋、
遠景的山丘、
如果可以增加一層中景,
縱深感會更強,
也就是被單反發燒友們時刻掛在嘴邊的
【大景深】
畫中缺少中景做參照,
使遠景的山丘容易被混淆成近處的矮墻。
若能在遠山上添一些建筑點綴,
畫面的層次會更豐滿。
▲
從宋振成創作的國畫作品中
可以隱約感受他刻意在作品中
營造一種繁華的平面化。
用平面化的手法,
把事物表現的更貼切。
鋼筆速寫雖無法畫出毛筆那種濃淡虛實的變化,
卻可以在線條的粗細、力度、走向、疏密等方面
尋求更多變化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