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魏乃武
寧遠莊名句解讀
文〡方元茂
月洲寧遠莊,張謙建于雍正年間,莊內(nèi)留存諸多名言佳句,“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便是其中之一。語出《禮記·曲禮上》,其義: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氣不可自滿,享樂不可無度。
▲攝影∣林友光
一
驕傲之心不可滋長,人一旦有了驕傲之心,便易滋生傲慢之心。漢鄭玄對《詩·小雅·角弓》“莫肯下遺”箋:“今王不以善政啟小人之心,則無肯謙虛以禮相卑下,先人后己,用此居處,斂其驕慢之過者。”宋蘇澈《龍川別志》卷上:“上以謙虛為賢,下以傲誕為高。”
謙虛是美德,是進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谷、謙虛謹慎;不學無術者,常常驕傲自大、自以為是。驕傲滋養(yǎng)傲慢,傲慢心生,則傲才驕人、以寵作威,人就無法謙恭受誨,也就難以再獲發(fā)展;有丁點資本就來傲氣,一生不會有大作為,因為一切成就都是基于謙卑自牧的態(tài)度,由此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理。
▲攝影∣胡偉生
歷史上不乏有謙得傲失的事例。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個叫孔圉的人,不僅好學而且謙虛;他死后,衛(wèi)國國君為了激勵后人學習他的精神,賜予“文”號,后人尊之為“孔文子”。楚霸王項羽自詡貴族出身,自傲英雄蓋世、力拔山河,自得擁兵百萬,而鄙視出身低微的劉邦。劉邦則不以為然,憑借自己善用人才,步步經(jīng)營,最終由弱轉(zhuǎn)強。劉、項相爭,項羽最終慘敗,自刎烏江。
▲攝影∣胡偉生
二
欲望之心不可放縱。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惟在少欲知止,為立涯限爾。”其訓:享樂不可極度,極度就變成悲哀;人欲不可放縱,放縱就變成災難。《舊唐書·文苑傳·張?zhí)N古》記述:“樂不可極,極樂生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此曰:凡事皆有度,萬事不可過,物極必反,過則無益。
貪婪,是開啟通往地獄大門的鑰匙,貪得越多,墮落越快;在欲望中放縱欲望,帶來的只能是無盡的私欲,貪得無厭必將走上不歸邪路。《醒世恒言》有個警世故事:唐朝進士薛錄事,因病發(fā)燒,夢見自己高熱難耐,于是躍入水中化作金鯉,恰遇一老者在船上垂釣;薛錄事明知有詐,然難抵香餌誘惑,遂成老者釣物。莊子早說過:“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攝影∣池建輝
社會在進步,欲求在提高,沒有所求,社會就停滯不前,落后就要挨打,于國于民于己,皆是此理。我們固然不會“存天理、滅人欲”,但也堅決反對縱欲。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可要建立在合理追求上,求利不以損人利己為目的,求勢不以侵犯國民為目的,求享不以侵害親朋為目的。
合理所求要靠自律習慣,自私惡習導致利欲熏心;沉溺在貪欲之中不能自拔,無疑帶來欲縱而失控。曾國藩說:“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復也。”古往今來,因為放縱欲望,而給自己、他人、社會帶來嚴重后果的事例,比比皆是。
▲攝影∣池建輝
駱駝見牛炫耀自己漂亮的角羨慕不已,自己也想要長兩只角。于是,它來到宙斯那里,請求給他加上一對角。宙斯見駱駝不滿足已有龐大的身體和強大的力氣,還要妄想得到更多的東西,義憤填膺,不僅沒讓他長角,還把它的耳朵砍掉一大截。《伊索寓言》告誡人們:許多人因為欲壑難填,一見別人的東西就眼紅,不知不覺連自己已有的東西也失去了。
▲攝影∣胡偉生
三
志,志向,心之所向。人不可無志,但不得自滿;《六韜》曰:“器滿則傾,志滿則覆。”志不可滿,是說一個人的志向要遠大,惟其遠大方能不滿。
古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清朝康熙皇帝,年少志大,親政后書寫“三藩、河務、漕運”條幅懸于宮中柱上;他能逐一實現(xiàn)關系到國運長久、百姓安樂的三件大事,就在于他有志而不自滿。
▲攝影∣胡偉生
志滿意味著失去未來。楚國項燕,中計敗亡;期間秦軍故意示弱,數(shù)次勝利后,項燕自滿,防備日下,被秦軍突襲而亡。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后,建立大順,沾沾自喜,政權(quán)很快腐化,致使軍隊蛻變,敗于清軍。
朱熹以志向勵人,“知之,則志向有定”。一個胸懷大志的人,決不會滿足于現(xiàn)狀,而會為了遠大理想和抱負不懈地追求和奮斗;不自滿,能在勝利時防止失敗、平安時預防兇險、幸福時避免災禍、成功時尋找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向新的更高目標進取。世界上取得大成就者,大凡具有這種美德和素養(yǎng)。漢武唐宗,志在中華,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化圈”;新時代國家領導人志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走上強國之路;羅斯福志在克服經(jīng)濟危機,使美國經(jīng)濟復興并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奠定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
▲攝影∣林友光
因此,人不可志滿,否則得意至極,也就終結(jié)了規(guī)劃的生涯;不志得意滿,才能志存高遠,才會充實人生。故大志者須“正己”,《中庸》道:“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攝影∣池建輝
四
享樂不可過分,否則樂極生悲。《晉書·東海王越傳論》:“臨禍忘憂,逞心縱欲,曾不知樂不可極,盈難持久。”孔穎達疏:“樂者,天子宮縣以下皆得有樂,但主歡心,人情所不能已,當自抑止,不可極為……靡靡之樂,是極樂也。”
三國時,蜀國劉備駕崩后,把皇位傳給兒子劉禪,并請丞相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劉禪阿斗,當皇帝后,只知吃喝玩樂,根本不管事,還好有輔臣諸葛亮撐著。諸葛亮去世后,魏國遣兵攻打蜀國,阿斗不僅自降,還帶著舊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xù)過吃喝玩樂日子,完全忘記亡國之恨。某日,魏國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命人表演蜀國雜耍,以此羞辱蜀國“貴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難過;唯獨阿斗卻高興地拍手叫好,沒有一點傷心的樣子。后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在這里過得開心嗎?想不想蜀國?”未料,阿斗居然愉悅地說:“此間樂,不思蜀。”
▲攝影∣賴澤樟
前人的過失應驗了《大學》對治國、齊家“得失”的界定,“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歷史在警戒后人,后人未必思考歷史。“阿斗的笑話”已漸離我們的生活,人們幾乎忘卻了這一歷史悲劇,是歷史遠離我們還是我們淡忘了歷史?曾經(jīng)窮怕了的一代人,在物質(zhì)豐富的今天,“回報式”地為子女創(chuàng)造物質(zhì)大道,力所能及地為后代開辟物質(zhì)通道,就怕“虧待”了他們。我們有幾個會捫心自問:我們幾何培育后代為家為國的擔當精神?人們常嘆:這代人真幸福!可他們的幸福是誰給的?哪里來的?他們知道幸福為何,又如何珍惜幸福嗎?“樂不思蜀”、玩物喪志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無節(jié)制的溺愛,只會導致家散財空、家心動搖、家船傾覆。而超越自身能力千方百計地妄取社會資財,從而過上令人稱羨的人上人的生活,這就猶如飲鴆解渴,最終會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攝影∣胡偉生
五
傲氣不滋長,欲望不放縱,志向不張狂,享樂要有度。寧遠莊主人引用經(jīng)典名句做家訓,足見主人的學識與智慧。張謙身體力行,后人從他身上看到其踐行“名句”的點點閃光。
張謙故事,雖少而精,個個典型。族傳:本用于修繕祖居的木料,因木匠不慎失火,張謙安撫匠工并未予以怪罪。族譜說:張謙樂善好施、秉性忠直,捐修縣治明倫堂、文廟,籌建蜚英石拱橋。縣志載,貢生張謙是乾隆戊辰版《永泰縣志》的校訂者之一。張謙是永泰第一進士張沃的后代,他善待他人,無“傲”而“謙”,無愧其名,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張謙修史行德,其志日月可鑒;他熱心公益,其“欲”實屬“眾欲”,其“樂”實屬“民樂”。故,民贊曰:“寧為張公所短,勿為刑罰所加。”
▲攝影∣邵永裕
張謙其人其事映照出張氏先祖內(nèi)斂而自律的修身家訓。月洲張氏,名人輩出、繼往開來,創(chuàng)造出經(jīng)久不衰的“月洲文化”。這令人矚目的文化積淀,歸功于張氏嚴謹?shù)募绎L,以及先人的言傳身教。從張沃七歲賦詩到五十位進士誕生,從“二張文化”到“月洲文化”,張氏一族無不從實做起,無論得寵、沐恩,無論失勢、貶謫,都永葆初心、永存本色,宛如“十八條官帶”,條條艷麗、華而不炫。
諸葛亮于《誡子書》中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慎身修永、淡泊名利、篤志好學、寧靜致遠,即寧遠莊名句之“傲”“欲”“志”“樂”人生哲理寓意所在。
▲攝影∣邵永裕
圖片提供:永泰縣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編輯:盧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