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是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又稱:家規、家教、家誡、家誨、治家格言等。屬于中國傳統文化,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法紀,不能定天下。好家風,必有良家訓,好家教才有孝子賢孫。家訓是成方圓的規矩,家風是家教之結果。家訓家風之對個人修養、家庭和諧及社會穩定都有良好的作用。
1、家安則國治
社稷有蕓蕓眾生,萬千家庭,君臣百姓,始立國,定法紀施仁政,國乃安。國有千萬家,家為小的國,幸福之家承家訓傳家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傳統的家國情懷。
優秀的家規、家訓、家風,是延續家興業旺的傳統。良好的法律、道德、文化,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力量。而全社會的家訓家風,實際上極大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與文化。
老子道德經中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其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普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遵紀守法,都熱愛自己的國家,國可無為而治矣。當然基礎為有良好素養的百姓,循道而不妄作為,源頭尚是正能量之家風。可見家訓家風關乎治國安邦。
2. 志士仁人與家訓家風
長仁公仁義遠播
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家訓家規,汗牛充棟。其中很有特色的義門陳氏家訓:
孝順父母,悌睦兄弟,忠于職守,信守諾言,禮尊愛幼,義正善舉,廉潔剛直,知恥自尊。即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特別一個義字,《永泰縣志》記載陳埔十七世陳長仁急公好義的事跡。仁公年青時,一次從榕返家,遇素不相識的秀才進京赴考,行李被路匪刼了。仁公知之,遂贈盤纏。后書生考中,為漳浦縣縣丞。
清康熙年間(1705一1710),仙游、興化饑荒。長仁公發動鄉親,運米往莆仙救濟災民。此后仙游、興化合邑父老特泐“仁德碑"謝忱,立在東坡首社。
錢氏家訓 天下己任
錢氏家族千年興盛,家族重視傳統教育。基于儒家的“修齊治平”的道理,主張忠孝傳家,愛國恤民,化家為國。江南錢氏家族,在歷史中涌現過許多名人,近代先后有錢其琛、錢正英、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玄同、錢穆、錢鐘書、錢永健等眾多杰出人士。僅遍布海內外的科學院院士就有一百多人。
《錢氏家訓》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篇。國家篇中有一則:“……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這種為公無畏的精神,一千多年來亦被無數豪杰所奉行。
林則徐有一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有如此之大氣概,方能于虎門銷煙中, 置生死于度外,拒鴉片于國門之外。
記起三十年前一次教學會議,會址在師大附中。進校門不遠處抬頭便見:“以天下為己任”,當時感到好大口氣的。轉了個彎,又看到了一尊化學家侯德榜的塑像。他是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附中的校友。
由于他發明了化學合成法制堿,對世界影響很大。侯德榜的母校英華學校是師大附中的前身,“以天下為己任”是附中的校訓。附中先后培養了二十多位科學家與院士。有化工之父侯德榜,有求解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還有林森(曾任國民政府主席,代表國民政府對日宣戰)、高由禧(中科院院士,氣象學家)等名人。他們為現代中國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每一位巨人的成長亦始于家庭,只有守家規者,才能夠以家為國,以天下為己任!
3、家風一一“隨風潛入夜”
三十年前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寒門子弟入大學艱難,考上的,不少都很優秀。
幾個月前,八九屆學生回母校聚會。有一班長,會上發言聽后印象深刻。他是上個世紀80年代,在二中上高中。家庭貧困,兄弟姐妹多,父母特辛苦,看眼里疼心里,但無可奈何。他的愿望就是念好書,考入大學回報父母,報答家鄉,報答母校,報效祖國。入大學后經二十多年的拼搏,他成功了。但難忘的往事,中學時正值好動的年齡,看同學運動場上跑,心里癢癢的,老師也鼓動他去運動,可他違心地說,不喜歡運動。實際上當時衣著簡陋,一年僅幾套衣服,都是一穿幾年。人在成長,衣褲還是幾年前的,穿起來緊繃繃的。運動時若衣褲裂了,連換的都沒有,于是不敢去。但念書用功,當時是班長。進了大學,好不容易熬到畢業。幾十年來,他沒有忘記母校,沒有忘記家鄉。多年來都向母校捐款,幫助家鄉修橋鋪路等公益事業。
他的成長與切身經歷有關,更與前輩人的儉樸奮斗所形成的隱形的家風相關,多少年來這種家風,“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深入骨髓秉性不改。
4、好家風如沐春風
有一熟人,在自家開一小店,賣一些農村養殖家禽家畜的飼料,因此就格外的忙。兩個兒子從懂事開始,父母親就經常教育幫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店里所賣的都是薄利的貨,經常外地零擔車送來貨物,客人買的東西需要裝貨送貨,哥弟倆若在家都盡力幫忙。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考入大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一年,哥哥讀高中,弟弟念初中。父母恰有事外出,家里臨時交給外婆和阿姨,店里的事多是兄弟倆打點,每天課后回家照樣招呼客人,為客戶送貨,托人進貨,有條不紊。功課并未落下,學習努力,成績很不錯。幾年前都大學畢業,哥哥還獲得了本科雙學位。兄弟倆平時上班,節假日回家與往常一樣幫父母干活。
有教育專家建議,學生回家要幫助做家務。體會父母的艱辛,真正懂得生活的物質獲得的艱難。僅從書本或老師口授:“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永遠不夠的。更要在實踐中流汗、吃苦頭。才能真正了解到人們的生活資料是從勞動中獲得的。不會僅認為“米從街上買”,更不會有缺米“何不食肉糜”的笑話。從小儉約,好事不在大小,只有身體力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嫉惡向善,庶乎近焉。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六百多言,三百多年來被廣泛傳頌著。諸多有識之士,把這格言書寫甚至是鏤刻在大廳的正堂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奮發上進。
5、劣家風禍及子孫
有一位朋友的親戚。從小好吃懶做,經常賭喝。養了三個孩子,對孩子少有過問。老婆離婚廿多年,為孩子未再嫁。艱辛地養活了兒子。孩子雖長大成人,也經過學校的正統教育,看上去并不傻,中學沒有畢業就進入社會,有些品行與他父親頗為相似,總能夠找到他們父親的影子。
真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也由此可見,家這人生心靈的港灣,不能受污染。否則這心靈被污的畸形的帆船,怎能駛向茫茫的大海。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貫穿了古今的華夏文明,數千年來大中華生生不息。先賢們所規范的家訓、家規等,經千百年來秉承發揚,造就了數不清的豪杰,壯我民族興我中華。
注:本文部分資料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