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法:
第四句雖冠以“不知”二字,而卻非問語,故不用“誰”、“何”、 “無”、“幾”等字。如唐李商隱《夕陽樓》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周準《蝴蝶詞》
萬花谷里逐芳塵,自愛翩躚粉澤新。
多少繁華任意戀,不知只是夢中身。
第23法:
只第四句作詰問語,或但用“誰”、“幾”、“何”、 “無”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賀《南園》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若個:誰,那個)
唐張繼《與賈島閑游》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風暖不生塵。
城中車馬應無數,能解閑行有幾人。
第24法:
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則必預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
云腳才行又復開,一聲隱隱只空雷。
家僮忽報溪流漲,知是前村落雨來。
宋晁沖之《夜行》
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
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第25法:
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輸與”、“輸他”等字作起,所以見彼此比較之意也。如宋陸游《看梅歸,馬上戲作》
江路疏籬已過清,月中霜冷若為情。
不如折向金壺貯,畫燭銀燈看到明。
金劉昂《吊李仲坦》
文章巧與世相違,身后新恩事已非。
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綠如衣。
第26法: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見比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與前一法稍異耳。如唐王昌齡《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邵陽日影來。
宋陸游《雜感》
故舊書來問死生,時聞剝啄叩柴荊。
自嗟不及東家老,至死無人識姓名。
第27法:
為第三句與第四句作比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輸與”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明解縉《赴廣西別甥彭雪路》
多情為我謝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陽。
相聚六年如夢過,不如昨夜一更長。
第28法:
只第四句前后自為比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張羽《題陶處士象》
五兒長大翟卿賢,彭澤歸來只醉眠。
籬下黃花門外柳,風光不似義熙前。
明龔詡《與王忠孟登玉峰共飲春風亭》
山水千重復萬重,少年相別老相逢。
春風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濃。
冷 月 無 聲 之 學 作 詩 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