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中指出:“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敝嗅t認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氣血的化生,有賴脾胃的運化功能。氣血旺盛,人才能健康成長。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肉、顏面、五官等失于濡養,人的氣色就不好、精神委靡、肌肉松弛、體質衰弱、多病早天。現代醫學研究還發現,脾胃與人體免疫有莫大的關系,這就說明了脾胃受損易生諸病的道理。所以,養好脾胃是身體健康的保證。
辰時喝點小米粥
脾與胃相連,以臟腑而言,均屬土;以表里而言,脾陰而胃陽;以運化而言,脾主運而胃主化。脾胃息息相關。
辰時(7:00~9:00)為胃經當令,辰時對應的生肖是龍,是集中各種動物的優勢而成的,這就是告訴你吃飯可以讓你變得像龍一樣強大,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能量。你想,胃經走乳房的正面。乳汁的營養是什么?氣血的來源是什么?全是靠吃飯生成的。辰時陽氣開始旺盛起來,此時消化功能好,吃早飯很容易消化,因而早餐多吃一點是不會發胖的。如果不吃早餐,到了時就會出現空運化;出現頭暈;長期下去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大:所以早飯一定要吃,還要吃好。
小米能補元氣;早晨喝點小米粥就很好:《黃帝內經》申說;當人久病之后,不能隨意地多吃,也不能吃肉,因為這有可能引發后遺癥;或使舊病復發,只要少吃點粥就好了。
巳時叩穴步行
巳時(9:00=11:00),這個時候是脾經當令。脾是主運化的,早上吃的飯在這個時候開始運化。
叩擊穴位步行法,主要叩擊脾胃經上的足三里、三陰交、血海三個大穴。具體方法如下:
(1)擊足三里法。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如將手掌按在膝蓋上,手指撫手膝下脛骨時,離脛骨外一橫指,中指尖處即是。叩擊法是在左腳著地站穩的瞬間,用右腳的足跟由前面繞過,叩擊左腿足三里穴位。
(2)擊三陰交法。三陰交穴位于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方法是用一只腿的足內側叩擊另一只腿的三陰交穴。兩腿交換做
(3)擊血海法。血海穴位于大腿內側,在膝蓋骨內緣上二寸處。叩穴步行時,高抬膝,用同側手掌或半握拳叩之。左右腿交換,邊行邊叩擊,注意盡可能做到用高抬膝去迎擊手掌。
叩穴步行法,中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上述穴位中1~3個穴位,走一步叩一下,連做3-5分鐘,逐漸增至10分鐘。叩擊的輕重和次數自行掌握。
平衡飲食
“五谷”、“五畜”(指牛、羊、豬、狗、雞等禽畜)、“五菜”(指冬葵、豆葉、薤、蔥、韭菜等蔬菜)及“五果”(指桃子、李子、杏、栗子、大棗等為代表的水果、堅果類食物)告訴人們,要吃雜一點,即使吃糧食,也不能只吃某種細糧而不吃粗糧。最好粗、細糧混合食用或輪流食用。
我們應博取食物,混合飲食,營養互補。如果長期偏食或挑食,使人體的營養失去平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世界上的很多長壽老人,他們的長壽經驗中就有這么一條:什么都吃(指吃得雜),什么都不多吃(指不過量)。
不過,在食物種類的選擇方面,要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膩厚味。五谷、蔬菜多無明顯的寒熱之偏,又易消化吸收,不易釀濕生痰,故以素為主是保養脾胃的重要方法。
五味調和,相得益彰
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中醫認為,酸入肝經,苦入心經,甘入脾經,辛入肺經,咸入腎經。在中醫里,常用五味指導診斷和養生康復,頗具特色。
五味調和,相得益彰,則臟腑各有所歸。五臟的功能發揮正常,人體就健康。五味中甘味食物有白糖、大米等,有滋補緩和之力,但過食則壅塞而氣滯;酸味食物如烏梅、檸檬、山楂等,有收斂固澀之利,但過食則痙攣;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等,有燥溫、瀉下之益,多食則骨重;辛味食物有姜、辣椒、胡椒、桂皮等,有散寒行氣活血之功,過食則氣散上火;咸味食物如食鹽等,有軟堅、潤下之功,過食則血凝。
飲食要有節度
飲食要有節度,過分的肥甘厚味,或過饑過飽,食無定時,都會損傷脾胃,脾胃一傷,則諸病叢生。
“飲食以時”,就餐時間和饑飽的平衡也需要注意?!巴盹埳俪砸豢?,舒服一宿”,現在很多人肥胖是因為晚上應酬,大魚大肉,胡吃海喝,吃完就回去睡覺,食物產生的熱量得不到有效地釋放,所以就很容易肥胖。
以吃時令食物為主
“有節”還有一個意思:如果冬天的東西到夏天吃就不叫有節;夏天不生長這個東西,你偏要去多吃這個東西,這叫“逆之”,“逆之則災害生”,所以我們要以吃時令食物為主。現在可以吃到任何時節的新鮮蔬菜,這不一定是好事。
體質不同,飲食不同
在這里,我們著重從有選擇性的飲食這個方面,針對九大體質提出一些飲食建議??傊?,根據食物不同的性味、歸經、功能,有選擇地選用某些食物,可以調整個人體質的偏頗,使臟腑功能旺盛,氣血充實,使自身體質更加趨于平和。
唾液的神奇功效
中醫認為腎主津液。傷津等于傷腎,會造成腎陰不足。腎陰虧,則不能制心火,以致心火上炎而克肺金,于是發熱、咳嗽、痰生。其實這就是心腎不相交、陰陽不平衡的體現。而人的津液具有養陰補陰的作用,大凡陰虛陽亢導致的口苦、咽干、咽痛、舌澀等都可以用吞咽唾液法加以解決。
唾液養生功
當傷及津液時,并非湯藥能補,必須舌抵上腭,不斷攪動,待唾液產生后,然后吞咽。這就是吞咽唾液法。當然,吞咽唾液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兩種:
常食法
姿勢坐、臥、站均可,平心靜氣,舌抵上腭,將舌伸到上牙外側,上下左右攪動,當嘴里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時,分三次咽下,每日早晚各做3次為宜。
配合氣功服食法
以靜功為宜,集中思想,意守丹田,雙眼微閉。吸氣時,舌抵上腭,不斷舔動,以促使唾液分泌。呼氣時,舌尖放下,氣從丹田上引,徐徐吐氣,待唾液滿口,隨意念送入丹田。每天早晚練半小時,可收到精氣充盈、臉色紅潤、新陳代謝旺盛的效果。
細嚼慢咽的八大好處
現代社會患口腔疾病的人越來越多,與所吃的食物太精細以及“狼吞虎咽”不無關系。而細嚼慢咽至少有八大好處:
預防口腔疾病
反復咀嚼可產生充足的唾液,而唾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及免疫球蛋白,不但有助于消化食物,還有殺菌作用,可預防牙周病。另外,較多的唾液可以洗刷附著在牙齒表面及牙縫中的食物殘渣,能夠起到預防齲齒的作用。
增進營養吸收
充分咀嚼讓食物變得細小,使之與消化酶完全混合,被分解成分子更小的物質,便于人體吸收。有人曾做過試驗:食用同樣的食物,一個人細嚼慢咽,另一個狼吞虎咽,結果證明,前者對蛋白質的吸收率為85%,而后者僅為70%。
增強食欲
細嚼慢咽可讓人的牙齒和舌頭感受到食物的好滋味,從而對中樞神經產生良好的刺激,產生食欲。
有利于減肥
多花些時間咀嚼食物,食欲中樞才能發出正確指令,使人產生飽腹感的時間與進食量達到基本吻合,避免過度進食,防止發胖。
保護視力
如果咀嚼肌的各肌肉無力,則會導致眼球晶狀體的調節功能下降,從而影響視力,這方面的影響在兒童中更為明顯。
促進血液循環
咀嚼時,下頜肌肉牽拉該部位的血管,加速了太陽穴附近血液的流動,從而改善心腦血液循環。此外,多咀嚼還可松弛大腦神經,解除精神緊張和焦慮。
有利于防癌
當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進入人體時,唾液腺分泌物便可分解掉部分致癌毒性物質。細嚼慢咽使口腔分泌更多的唾液,并與食物中的致癌物充分接觸,可以減少致癌物對人體的危害。嚼得次數越多,抗癌作用越強。
有抗衰老作用
人到老年,胃腸功能減退,吞咽反射減弱,細嚼慢咽可起到防噎、助消化、抗衰老的功效。
養成細嚼慢咽的飲食好習慣
(1)多吃耐咀嚼的食品,如口香糖、紅薯條、魚干、帶骨魚、鴨頭、雞頭、螃蟹、牛肉干、甘蔗、五香豆、玉米等。
(2)試用左手進餐,除可延長吃飯時間外,還可開發右腦。
(3)可以用筷子來夾菜,然后放下筷子,再用勺子吃米飯,這樣輪流使用進餐工具,可有充足的時間咀嚼食物。
(4)注意用餐禮節,想象自己正在赴宴,小口咬食物,吃飯時不發出聲響。
思傷脾
長大了,人不能沒有事業心。但是,有些人在思考問題或專注做事時,就忘記了吃飯或者簡單湊合一下。偶然一兩次也許并無大礙,長此以往,就有健康之憂。如孔子之“三月不知肉味”,并非指他光不知“肉”味,其實也一定是不知“飯”味和“菜”味。久之則口中乏味,身體不適諸癥俱現。這些都是“思傷脾”的具體體現。
體瘦怎么吃
首先必須健脾氣?!饵S帝內經》上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就是說,麥、稻、豆類、雜糧這些主食能養五臟之真氣,是人體最好的補藥。所以,首先要多吃帶皮的五谷雜糧,好處是既保證了營養、均衡了飲食結構,又有利于痰濕等體內垃圾的清除,可預防“三高”。
其次,據中醫長期觀察,體瘦的人多屬“陰虛火旺”的體質類型,進食辛辣的食物比較容易化熱生火,誘發目赤、喉痛、牙齦腫痛、便秘、尿黃、食少等“上火”癥候,從而損害健康、降低體重。因此,瘦人增肥的飲食調理宜偏重滋陰清熱,可常吃鴨肉、田雞、甲魚、黃鱔、豆腐、蓮藕、香菇、銀耳、紫菜、蘋果、蛋、牛奶等食物。
山藥常用來治療四類病證
作為藥用,山藥的功效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治療慢性咳喘
慢性頑固性咳喘不光與肺有關,因為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脾為生氣之源,腎主納氣,所以還涉及脾腎。而山藥性味平和,氣陰雙補,能同時歸脾、肺、腎三經,對于慢性咳喘的治療無論是陰虛、氣虛抑或氣陰兩虛,都可以應用山藥配伍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療效顯著。
治療慢性泄瀉、習慣性便秘
中醫認為,慢性泄瀉和習慣性便秘與脾、腎的關系密切。如脾氣不足、脾胃虛弱會產生大便稀溏、便次增多的表現;脾陰不足則出現排便困難等癥狀;脾腎陽虛則失去溫照引起泄瀉;腎陰虧虛,則腸道干澀而導致便秘。山藥補脾氣,既益腎氣又養腎陰,且甘中帶澀而具斂補之性。通過補氣而能固澀用于治療慢性泄瀉;通過養陰而潤腸通用于治療習慣性便秘。
治療腎虛病癥
山藥補腎氣、滋腎陰,善于補腎,其補腎的特點在于無論何種腎虛病癥,都可以用山藥配伍治療。如著名的補益腎陰的六味地黃丸,補益腎陽的腎氣丸等都含有山藥。而且山藥因其甘而帶澀,既能補腎又能固攝,尤其適用于因腎虧所引起的遺滑之癥如遺精、遺尿等。
山藥常與熟地黃、茯苓、棗皮、澤瀉等配伍。服用方法是;山藥30克,熟地黃20克,茯苓20克,澤瀉20克,棗皮15克,肉桂(最后下)5克。將上藥煎水3次合并藥液,分3次服用。此方對腎虛者有補腎氣、滋腎陰、強腰膝之功效,適宜于腎氣不足,腎陰虧虛的調理。
治療消渴病證
消渴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糖尿病。中醫認為,消渴的核心在于陰虛,涉及多個臟器,尤其是肺、脾、腎。因此常將消渴分為以肺陰不足為主的上消,表現為多飲;脾胃陰虛為主的中消,表現為多食;腎陰虧損的下消,表現為多尿。山藥益氣養陰,能補肺、脾、腎三臟之陰,是治療消渴癥的佳品。用于治療消渴,每天可用250克山藥,水煎代茶飲,也可配伍黃芪、葛根、知母、天花粉等同用,如“玉液湯”。
山藥的保健功效
山藥富含精氨酸、淀粉酶、碘、鈣、磷及維生素C等,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之效,是健腦、明目的佳品。對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致面色不華,皆有治療作用。山藥的黏液中含有女性激素的基本物質,所以山藥有促進激素的合成作用,能幫助女性對抗激素減少而產生的肌膚老化現象,可減少皮下脂肪堆積;能防止結締組織的萎縮,只要每天早上喝一杯山藥茶就能攝取提升肌膚保濕功能,讓皮膚光滑有彈性。
揉腹的方法
腹部按揉的具體方法是:早上起床前或者晚上臨睡前,排空小便,取仰臥位,雙腿屈曲,先做幾次深呼吸,放松全身,排除雜念;然后用左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背上,以臍部為中心,稍稍用力,做順時針方向按揉,按摩的范圍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連續按摩50次;再兩手上下互換一下位置,做逆時針方向連續按揉50次。按揉時用力要柔和均勻,要有一定的滲透力,精力要集中,呼吸要自然。按摩結束后,可以將發熱的雙手放在丹田處(臍下三寸或十厘米處),使揉動時的熱量充分被身體利用。
揉腹的功效
《黃帝內經》云:“腹部按揉,養生一訣”。因為人體腹腔有許多重要器官,諸如胃、肝、膽、胰、脾、腎、小腸、大腸、膀胱等,被稱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揉腹可以分理陰陽、調和氣血、益肺固腎、培元固本、調暢經絡、通利三焦、疏肝利膽、平息肝火、安神定心?,F代醫學證實,按揉腹部可預防消化性潰瘍,防止大腹便便;可以防治腎衰、肝炎,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都有輔助治療作用;還可以防治遺精、前列腺炎、便秘、痔瘡等疾病。
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當我們把腿屈曲時,可以看到在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三寸,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開一橫指處就是足三里穴。
激活足三里穴的方法
可采用拇指點按、按揉或艾條灸足三里穴位的方法。
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因為小腿部皮膚較厚,力量可以適當大些。但用力時不可以憋氣,否則容易引起血壓上升。
二是用艾條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具體方法是:將艾條點燃,置于穴位上,距離大約2厘米,使溫熱感穿透肌膚。
適合人群
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胃痛、嘔吐、呃逆、便秘及亞健康人群。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適宜癥狀
一切虛損性疾病,如治療營養不良引起的貧血、產后術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
血海穴取穴方法
血海穴位于大腿內側,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
血海穴保健方法
很多人用眼過久后,會覺得眼睛酸脹、干澀,有的還會出現手腳麻木現象,其實這是肝血虛的癥狀。為什么呢?因為肝開竅于目,在液為淚,在體為筋,所以肝血虛了就不能營養眼睛和筋脈,就會出現眼睛酸脹、視物不清、手腳麻木的癥狀,此時可選用血海穴來補足肝血。
每天上午的9~11時,這個時辰是脾經氣血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于上升趨勢,所以直接按揉血海穴就行了。每側3分鐘,按揉時不要太用力,只要能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月經不調多數是體內氣血失衡所造成的,有的女孩月經過少,可以點按血海穴來生血。方法是:用指尖用力點按血海穴一分鐘,會有明顯的酸脹感覺,兩側血海穴輪流點按3~5次。
還有的女孩來月經時發生生理痛,而按壓血海穴能夠緩解這種小腹疼痛。方法是:兩個大拇指重疊按壓這個穴位,痛經的時候通常左腿也會一起痛,因此,多刺激左腿血海穴。
三陰交穴取穴方法
三陰交穴在腳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取穴時可四指并攏,小指放在對側內踝尖上,食指與脛骨內側面后緣交界處為此穴。
三陰交穴保健法
中醫認為,三陰交穴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閉經、更年期綜合征、子宮脫垂、難產、產后血暈、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按摩三陰交穴的方法為:按摩時,一只手的四根手指握住三陰交穴,大拇指屈曲垂直按在三陰交穴上,以拇指端有節奏地一緊一松用力按壓,適當配合按揉動作,使之有陣陣酸脹麻感,且麻感放射至膝蓋和足跟部位。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3分鐘。灸局部疼痛處的阿是穴可流通氣血,促進炎癥的吸收與消散,達到通則不痛的療效;灸三陰交穴能補脾腎、通經絡,又因三陰經走小腹部,故灸三陰交穴也可直達病所。
按摩三陰交穴注意事項
大家一定要記住,對于懷孕的女性,按摩三陰交穴有引發流產的危險性,應禁用。另外,月經來潮后不要強烈刺激三陰交穴,否則可能引起經血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