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認知”這個詞很火爆,那認知到底是什么?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一堆人為一塊金子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有人拿起一塊鉆石走了。搶金子的那幫人并非沒有能力搶鉆石,而是:自始至終,根本就沒人告訴他們有比金子更值錢的東西。
這就是認知能力高低的區別。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也是認知。
各行各業關于認知都是如此,醫學也不例外。中醫和西醫就是如此,小郎中認為目前以西醫的認知水平還無法理解或者解釋中醫治療疾病的原理和本質,因此有些西醫就認為中醫不科學。其根源是兩種醫學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我想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和認知水平的提升,會慢慢理解中醫。劉渡舟先生就說過,現代醫學越發達就越能認識到中醫的科學性。所以,小郎中認為中醫本身是一個高水平認知的醫學,即使現在還沒有被一些所謂的科學理解,也沒有必要丟掉自己的認知特點,削弱認知水平,去強行的適應現在所謂的科學,如果丟失了中醫根本的認知,也就喪失了中醫的優勢。
具體到個人,任何一個醫生看待病人,都是根據其已有的認知水平去分析和研判病情,進而做出診斷和治療。一個醫生的認識水平高或者它的認知模型較為豐富,他的臨床水平和療效就好,反之亦然。因此決定醫生臨床水平的就是他的認知水平,這也是為什么同樣是一個老師培養出來的同一年級的醫生,有的人臨床水平高療效好病人多,有的就不行。
那么再來談談中醫,同樣是如此。山西已故名老中醫朱進忠先生就曾經說過: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治不好的病;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現在治不好的病。第一句話說明只要是病就能夠被治愈,只是因為我的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治療這個病的程度,我沒有達到并不代表其它人無法達到。第二句話是說隨著自己認識水平的提高,現在不會治的病在將來可能會治,或者說,現在治療療效較慢的病在以后會變得顯效很快。
無論是名老中醫還是年輕中醫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都有治不好的病,都要不斷去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提升自我的認知水平,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臨床療效更好的為病患解決病痛。那么老中醫的認知水平就一定比年輕中醫高嗎?也不一定,因為人的認知水平和讀書,經歷、思考、總結有很大關系,一個積極上進,不斷突破自我認知的年輕中醫會慢慢地超越一個固步自封的老中醫,反之亦然。決定認知水平的不在年齡,而在自我有沒有積極上進不斷突破的思維方式,宋代文豪韓愈的《師說》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千萬不要認為我現在知道的就是全部,有時候困擾我們進步的就是我知道,我懂了。
那么一個中醫如何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呢?小郎中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四點:1.牢固掌握好中醫基礎知識。基礎知識是我們提高認知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中醫的基礎就是四大經典和教科書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學、方劑學和臨床各科。2.大量閱讀古代醫家書籍。由于中醫古籍汗牛充棟,要選擇中醫學史上公認的著名醫家著作精讀,否則容易迷路(小郎中前期談過這個話題)。3.要不斷的大量實踐,總結經驗,思考成功和失敗案例的得失。4.多讀前人醫案,向前人學習優秀經驗,或者能跟隨一個和多個明師,有明師指路會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
小郎中認為中醫的認知模型有很多,例如:臟腑辨證模型、經絡辨證模型、六經辨證模型、方證辨證模型、體質辨證模型、三焦辨證模型、衛氣營血辨證模型等。每一種認知模型只能解決它能解決的問題,不要寄希望于一種認知模型能解決所有臨床問題,因此要不斷的通過學習多掌握幾種模型,對于我們臨床應對疾病有很大幫助。上期張老講述他在治療一例精神分裂癥時,一開始通過臟腑辨證選用方藥療效不好,后改用《傷寒論》法(小郎中揣測可能是六經辨證或者方證辨證)顯效,小郎中當時猜想他應該是換了一種辨證模型去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答案。
你所治好的每一個病人,都是你認知水平的體現。
你所治不好的每一個病人,都是你認知水平的缺陷。
認知到自己的缺陷并不斷地去修補它就是自己不斷成長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