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時期,主要的諸侯國基本都分布在黃河一線。但是有這么一個諸侯國,它不但遠離黃河,甚至到了燕山腳下,孤零零的建立在北方大地上。為什么西周要分封出一個孤懸北方的燕國呢?這個最初開拓了北京城的諸侯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呢?
事實上燕國的建立具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這個原因甚至關系到西周國祚的穩定與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們還要從他的建立者召公奭[shì]說起。
【武王大分封】
西周初年,周人朝廷上有三大巨頭。他們分別是周公旦,太公望和召公奭。這里面周公旦建立了魯國,太公望姜子牙建立了齊國,而召公奭建立了燕國。
但是如果想要在這三個人里排出個座次的話,第一的無疑就是周公旦,而第二位就是召公奭了,他的地位還在太公望姜子牙之上。
在武王伐紂成功后,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奭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責。
而這次武王為了控制商人的人民和土地,在東方分封了很多的諸侯國,用來分割和監視商人。除了掌管東方軍政大權的魯齊兩國,還設置了管,蔡,霍三國為三監,監視紂王的兒子武庚。
而在這場大分封中,召公是被封在河南濟源以西一帶(具體位置已失考),建立召國。關于武王伐紂后,召公就被分封在燕國的說法應是誤傳,這時候周人的勢力應當還沒達到燕地,后文會詳述這一觀點。(注:召國于春秋末年滅于周王室)
【滅商戰后的權利分配】
召公被分封在河南,但是其實他原來就是有封地的。他的封地就在宗周附近的陜西岐山一代。是周文王滅掉了古召國后(另有商人滅古召國的說法),將姬奭封在召國,故稱召公。
這次武王分封讓召國從宗周搬遷到了中原,當然也是為了控制中原的土地和人口,幫助監視武庚的。
在滅商戰后,西周的三個巨頭們開始分割權利,幫助武王管理商人的地盤。他們的分工是,周公旦管理行政;太公望姜子牙就苦一點,帶領軍隊平定仍然不屈服的商人附屬勢力;而召公奭則負責招降納叛,和投降的商人打交道。
其實三個人的工作還就是召公奭的最重要,因為商人雖然敗了,但是他們的人口數量和文化先進程度都要高于周人。怎樣讓他們屈服于周人的統治,這才是當時最重要也最緊急的問題。一味的政治管理和軍事打壓都不能做到收服商人的心,如果不想激化雙方矛盾,陷入持久的戰爭中,召公奭招降納叛的工作就是其中的關鍵了。
召公奭做的很好,他先是釋放和舉薦重用了威望極高的萁子,收買了一波商人貴族的人心。然后他還給比干修建墓地,歌頌比干。結果又借了死人的勢,讓商人平民對周人更加的認可,同時也進一步宣傳了紂王的罪行。
在召公的努力下,商人并沒有急于反叛。局勢逐漸穩定下來,而這時候就算商人在討伐東夷的主力部隊也沒有了復國的野心和煽動能力了。
【武王死后的突變】
周武王完成了歷史使命,滅掉商朝不久就死掉了。這時候周成王年幼,所以朝政由周公旦與召公奭主導。兩人商議之下,在陜地畫了條線,陜地以西的歸召公管理,又稱陜西。而陜地以東歸周公管理。
周公代周王管理東部地區,這引起了管,蔡,霍三監的不滿,他們認為周公是架空周王,意欲謀反。所以他們勾結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了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叛亂由周公旦主導平定,姜子牙從旁輔助。做到了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很快就初步平定了叛亂。
周公看到周人在中原勢力不足,再次進行大規模分封,這時候分封了宋國,衛國,邢國等諸侯。但是這就結束了嗎?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商人主導中原那么久,怎么可能就這么完蛋呢?事情還沒有結束。
【祿父北奔】
關于三監之亂后,紂王之子武庚的下場,其實是有爭議的。一些史料記載武庚被周公旦所殺。但是《逸周書· 作洛》卻說 “ 王子祿父北奔 ” ,而這個祿父就是武庚,也就是說他逃到北方去了。那么這種說法可信嗎?
說實話,這種說法很有可能發生。因為在北京地區1962到2007年的考古發掘中,我們發現了距今9000年到4100左右的古代遺址。具有商人的文化特征,被認為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地方,也就是商人的發源地。
后來商人逐步南遷,打敗夏朝,這才成為了中原的主宰。但是商人南遷不意味著古代的北京地區就沒有人了。這里依然有著與商人血親關系的重要邦國,比較出名的就有伯夷和叔齊的國家,孤竹國。
商人對于北方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都是很強大的,所以當武庚失敗后,往北方逃就成了最優選項,因為他大可以在北方再拉起一支軍隊繼續和周人作戰。
【殷茸作亂】
雖然我們不能確認武庚是否逃到了北方,但是后來的事實證明,北方確實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周公旦歸政于成王后不久就死去了。而這時候北方則發生了叛亂,叛亂的首領叫殷茸。他是武庚的兒子,紂王的孫子(也有學者認為殷茸即武庚)。
殷茸的名字是在不斷發現的青銅器銘文中找到的,在史書上并沒有記載,所以千百年來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但是現在通過對青銅器銘文的解讀,我們能發現更多歷史的細節。
傳世的青銅器余簋中有段銘文:“王伐汞子葺,又氏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松滞鲱拢跤来蟊R仔萦嗤?,用茲彝對令”。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成王討伐武庚的兒子殷茸,下令讓時任太保的召公奭領兵趕到戰場。
所以我們能確定的是,周成王時期,北方發生殷茸叛亂。召公奭作為朝中最重要的大臣,親自輔助周成王,領兵北伐。
【召公北伐】
《詩·大雅·召旻》記載“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
召公北伐,在商人勢力遍布的北方地區,一天能打下百里直徑的土地。可謂神速,但是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根據現代學者考察,我們認為召公奭的軍中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對商人具有巨大影響力和威望的萁子。
萁子在商人中的影響力非常大,有了萁子在,很多地方的邦國都不需要進攻就紛紛投降。這可能就是召公奭北伐非常順利的原因。
后來召公打到了商人的發源地薊國附近,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地區。成王為了控制得之不易的北方地區,同時壓制諸如孤竹國等商人舊邦。所以讓召公在當地建國,于是燕國出現了。
【建立燕國】
1986年,在房山琉璃河的大墓考古中,發現了克盉、克罍,器物上的銘文記載了第一代燕候的情況,銘文大意是:成王封召公子姬克為燕候,令就封燕地,接管土地和管理機構。
在銘文上對召公的稱呼也是在成王時所擔任的官職太保。也就是說燕國第一位國君應是召公之子姬克,即位時間也應在成王時期,準確說很可能是在召公北伐以后。而召公自己則回到宗周治理整個國家。
從此召公的封地不止有中原河南地區的召國,還增加了北方北京地區的燕國。而這樣建立的燕國一直延續了八百多年。
而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在追溯始祖的時候,就想到了更有名氣的召公奭,而非沒有留下名字的燕候克(或稱燕伯克),就算召公并沒有真正的治理過燕國。于是也就有了武王封召公奭于燕的記載。
最后提一下召公在北京地區建立燕國,但是滅商的戰爭依然沒有結束。萁子帶領著軍隊穿過了遼西走廊繼續追擊,從而建立了萁子朝鮮。幫助周王室鎮守東北。
克盉、克罍
【總結】
我們看到周人滅商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武王伐紂就能完成的事情。在這之后商人依然不停的進行反撲。但是先有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把商人反叛勢力趕出了中原,再是召公奭北伐建立燕國,把商人反叛勢力幾乎徹底消滅。這個過程也是經歷了很多年的。
最后召公建立了孤懸北方的燕國,壓制商人舊邦,同時對抗北方的蠻夷,鎮守住了西周的北方邊疆。燕國的存在加強了西周的國家安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西周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