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多讀多寫 在讀寫中體味生活----《初中學生寫作情況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對策
作者:孫迎輝
一、問卷調查的設計與實施
(一)調查原因
寫作是社會交往與社會交流的一項重要手段。“中學語文教學所要培養的,是一個青年在工作、學習和生活必須具備的一般的寫作能力”(張志公先生語),因而人們對學生的寫作情況越來越關注。當前,學生的寫作現狀究竟怎么樣,學生對寫作的態度到底如何,現在的寫作教學的效率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況,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此,進行這樣一次寫作現狀問卷調查,便于針對反饋的問題對癥下藥,找出解決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
(二)調查目的
初中階段是義務教育的終結階段。農村初中的一部分學生將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因此,農村學生初中階段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可能成為他們最終的寫作能力與水平,將直接影響著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因而,調查農村初中學生寫作的現狀,是全縣城鄉初中語文教師改進寫作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而提高農村廣大勞動者的素質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三)調查方法、對象及內容
1.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抽樣問卷方式,對商河縣城鄉二十幾所初中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本次調查是從學生角度對自己的寫作情況和其他相關問題進行評價的,有較強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為保證問卷調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每所學校的初中三個年級共發問卷30份,每一年級發10份,分發給優、良、中、差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
2.調查對象 以商河縣一所重點初中和部分鄉鎮初中的學生為主,共發問卷210份,實際回收問卷180份,有效回收率占85.71%。
3.調查內容 內容共18項,共20個問題。有19個問題采用固定選擇問答方式,有一個問題采用自由問答方式,主要是了解學生喜歡怎樣的作文批改方式。本文僅選取與初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密切相關的幾項內容加以論述。
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對寫作的態度
1.是否喜歡寫作文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喜歡 125 69.44%
不喜歡 55 30.56%
2.認為寫作一篇文章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難 132 73.33%
不難 48 26.67%
3.作文外是否進行過其他形式的寫作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是 57 31.67%
否 123 68.33%
從第一表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不喜歡寫作文;第二表顯示認為寫一篇作文難的學生有73.33%;第三表顯示作文外自愿進行寫作的學生僅有三分之一。通過對以上三表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寫作的態度是不容樂觀的,可以說興趣不高。為何農村初中學生有一半多的學生不進行課外寫作、認為寫作文難的比例如此之高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外,應該在教學工作中探查原因,分析原因有如下幾點:1.教師命題的隨意性。一是命題不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求學生無對象、無目的地寫文章;二是命題時為考試而猜題,使學生為寫作而寫作。前一種情況使寫作神秘化,讓學生視寫作為畏途,學生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后一種情況使寫作庸俗化、畸形化,把寫作作為一種純為得分的文字游戲。2.過少的寫作實踐活動。不注意去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味生活、感受生活、記錄生活(傾吐生活感受)的能力。
(二) 對生活與寫作的看法
1.生活中有沒有可寫的東西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有 157 87.22%
沒有 23 22.78%
2.是否經常把生活中的感受記錄下來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是 32 17.78%
否 148 82.22%
從以上兩表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寫作與生活關系的理解是正確的,學生的寫作靈感是源于生活的,寫作動機也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活體驗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發。但是卻只有17.78%的學生經常把對生活的感受記錄下來。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學生可支配的用來寫作的自由時間太少;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寫作基本功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只看到學生寫作內容空洞的表面現象,而沒有看到學生寫作內容空洞的實質,總是片面地把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歸納為學生缺乏生活的體驗,于是提出了寫作教學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素材。可是我們的寫作教學并沒有走出困境,學生的寫作水平并沒有得到多大提高,從本次調查的情況也可以看出,學生并不都是無話可說,有很多的學生是有了要寫的事和情而不知道“怎么寫”、“怎樣抒發”,因此,這里還是有一個寫作基本功訓練的問題。
(三)對平時課堂作文教學的看法
1.課堂作文教學對自己寫作的影響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較大 86 47.78%
一般 94 52.22%
2.是否認真閱讀過老師給自己的作文評語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是 165 91.67%
否 15 8.32%
3.是否根據老師的評語認真修改過文章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是 28 15.56%
否 152 84.44%
從以上三表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平時的課堂作文教學對學生的寫作影響與教師的期望值并不成正比,有52.22%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寫作影響不大。這反映出平時的寫作教學效率不高。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寫作教學的無序性。課堂教學沒有完整的教學體系,教師寫作教學的隨意性很大。另一方面,教師對寫作基礎知識、技能的講解、分析少,學生沒有基本的寫作常識。在調查統計中也可看出:學生對老師寫給自己的評語是非常重視的,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真閱讀過作文評語,但是卻只有15.56%的學生根據評語認真修改過文章。這就要求平時的教學要加強對作文修改的指導,對每篇作文要認真評改、有針對性地書寫評語,便于指導學生修改。
(四)學生平時閱讀的基本情況
1.擁有多少課外語文讀物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0冊 18 10.00%
3冊以下 55 30.56%
3冊以上 107 59.44%
2.完整地閱讀過多少部文學名著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0部 68 37.78%
3部以下 83 46.11%
3部以上 29 16.11%
3.能熟練背誦多少首古詩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10首以下 44 24.44%
10首以上 89 49.44%
20首以上 29 16.11%
30首以上 18 10.00%
以上三表反映出,學生平時的課外閱讀量是很少的,知識性積累也少得可憐,所調查的初中學生能背誦20首以上詩歌的僅有26.11%(僅小學教科書上就有近30首古詩),這樣少的閱讀量和知識儲備很難保證寫作教學的順利進行,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很難得到提高。這也是學生感覺寫作難、不能正確、順暢地表情達意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問卷調查的總體反映與相應對策
盡管本次調查的面不算太廣,但由于是從學生角度對他們自己的寫作情況進行評價的,因此,調查的結果比較真實、可靠,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又因調查目的明確,調查的內容具有針對性,基本上能反映目前商河城、鄉初中學生的寫作現狀。
本次調查的結果反映出,目前農村初中學生的寫作現狀不容樂觀,學生的寫作興趣不高、寫作(自由練筆)數量較少、閱讀量偏低、知識儲備不多,也從另一角度反映出當前寫作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寫作教學缺乏系統性,不注意寫作基礎知識的傳授等。筆者認為要解決初中學生寫作上的一些問題,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作文訓練的系統性,適時、適量地傳授一些必要的寫作基礎知識,積極利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一定要加強學生讀、背、寫的質和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味生活,積極傾吐生活感受,把寫作作為一種傾吐情感、發表意見、使自己獲得精神愉悅的必要手段。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和情況分析,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筆者認為在寫作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中,應該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要多讀、多寫、多感悟生活。從這一觀念出發,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其方法和對策就必須是在教授必要的寫作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多讀、多寫、多感悟生活。
(一)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閱讀強度,讓學生多讀、多背,增強學生語言感知能力。
知識積累是人們進行創造的必要前提,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要寫出較高水平的作文是不可想象的。從調查的情況看,學生在讀背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而讀與背是知識積累、增強語感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多讀多背。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是古代作家學習寫作的經驗之談, “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好”,這是冰心先生對她當時正在上學的兒女的要求,可以看出這位現代文學巨匠也特別強調多讀的重要性。多讀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擴大閱讀面,多閱讀一些名著、古詩以及報刊時文等,這里涉及到一個時間問題。多讀的時間可以來這樣來解決,①從教學課時中抽出一定量的課時,如一周五課時中抽出一至二課時專門進行閱讀;②利用課外活動、周末給學生安排一定時間的閱讀作業,讓學生自由閱讀。二是對教材中規定的基本篇目,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反復閱讀,加深學生對教材基本篇目的理解,真正把課文作為例子讓學生剖析,增強學生對不同文體的分析理解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
多背是知識積累的必要手段。教師除了指導學生背誦大綱規定的背誦篇目外,還要幫助學生識記一些名篇。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篩選一定量的名言、名句、名篇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并識記;另一方面教師又要指導學生在自己的課外閱讀中,及時識記一些自己認為好的、感觸深的語句或語段。這樣,不斷積累并養成識記的習慣,就一定能夠提高自己的語文修養,下筆也方能有神。
(二)指導學生多觀察、體味生活,觸動、激發學生情感,使寫作成為有源之水。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楊萬里有“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的生活寫作觀。葉圣陶先生也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可見,多感悟生活是開拓學生寫作天地的有效途徑。有人說學生本來就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多感悟生活”?。所謂“多感悟生活”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多去觀察生活、體味生活,要對生活有熱情、有感觸。學生的生活看似三點一線的簡單重復,實則內容豐富,只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激發起一種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那么祖國父母之愛,師生同學之情,結伴郊游之趣,離愁別恨之痛,偶然過失之悔都會涌于心頭,自然產生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我國著名寫作學專家劉錫慶教授說:“寫作的本質是精神的創造,個體生命力的生動外現,是寫作主體的情感史、心靈史。因此,學生的作文應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筆,顯‘我’的自在之趣。”只有深入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學生的情感才會激發,學生才能抒自然之情,寫自在之趣。文是由感而發的,只有在真情實感的觸動下才能創造出傳世的佳文。郭沫若的詩歌、魯迅的雜文等無一不是這樣。只有生活豐富,閱歷豐富,感觸頗深,理解頗深,思路才能開闊,聯想才能豐富,也才能寫出好的文章。
(三)采取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多寫。
“作文能力的培養,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歷練,歷練到成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葉圣陶先生語)。可見經常歷練(多寫)是使寫作成功,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如何多寫,教師可以規定一定的寫作數量,如每天要寫日記,每周要寫一篇隨筆等,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寫,活潑地寫。
寫作是一種技能,因此多進行訓練就會熟能生巧,技能得以提高。這也是“多寫”的重要理論依據,但寫作又是一種特殊的技能。這種技能要求必須有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礎。沒有一定的生活感悟、沒有情感的內驅力就不可能高質量地完成寫作,即使完成也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文章干巴沒有味道,也就無所謂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多寫”訓練中,必須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要使學生把寫作真正作為一種創造,一種能給人帶來精神愉悅、體驗創造價值的手段。在興趣的推動下,學生的情感就能自由抒發,多寫也就成為自覺。要讓學生多寫隨筆,讓學生的寫作跟緊時代步伐,貼近社會生活,在教師指導下的自由的隨筆中鍛煉寫作能力,在廣闊的寫作天地中妙筆生花。
(四)規范寫作教學,使寫作教學系統化、條理化。在教學中注重寫作基本知識、技巧的傳授和寫作思維能力的訓練。
筆者把寫作基礎知識的教學放在最后闡述,并不是說它的地位不重要,相反寫作基本知識與技巧的教學更是應該加強的。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強調要樹立正確的寫作意識。寫作是情感的抒發,進行寫作的先決條件是有沒有情感可以傾吐(即因什么寫、寫什么),第二位的才是技巧問題(怎樣來寫)。這是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確的,也是應該培養的一種正確的寫作意識。在這個基礎上再輔之以適當的技巧指導,讓他們把真話說得更準確,把真事寫得更生動,把真情抒發得更感人。
寫作基礎知識的講授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尤其在當前農村中學的寫作教學中是一個薄弱環節。教師基本上不講寫作的基礎知識,不進行寫作思維能力的訓練。作文課變成了命題課,作文課上教師的任務就是出一個題目,整節課就是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命題苦思冥想的寫作(且不論教師的命題是否切合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教學沒有整體計劃、沒有明確的目的,這樣的作文教學如何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前文提到的葉老的那句話:“作文能力的培養,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歷練”,歷練的前面先是“得其道”,這里的“道”就是指寫作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巧。沒有基本的寫作知識,不去進行開放性思維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發展如同在黑暗中走路,盲目摸索、磕磕碰碰,就不可能得到較快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要有計劃、有步驟、有序列地進行寫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同時,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聯想、想像的能力,謀篇布局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法可依、有道可循,較迅速地提高寫作水平。
多讀博覽,利于積累,利于明理,利于提高語感,利于領悟寫作技巧;深入生活,豐富閱歷,目有所睹,耳有所聞,心有所感,才有源頭活水;多行歷練,體味寫作,才會熟能生巧;傳授知識,恰當指導,科學訓練,才能少走彎路。多讀多寫并不意味著盲目地以多取勝,也必須有科學的指導和訓練,這幾方面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多讀多感悟生活是基礎,多寫多練是關鍵:只要愛讀書、善觀察、勤練筆,學生就會得到寫作的“秘訣”,享受寫作的樂趣。
總之,從《初中學生寫作情況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學生的讀寫量少,對生活的感悟不深,教師寫作教學沒有系統性,不重視寫作基本知識和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是影響當前農村初中學生寫作水平的一個瓶頸。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樹立起多讀多寫多感悟生活的意識,養成多讀多寫感悟多生活的習慣,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素養才能得到實質性提高,才會真正掌握學習寫作、學習語文的方法,駛向“自能”的自由天地。
----發表于《新讀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