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人很謙虛,常說“甘肅歷史不太長,就從伏羲、女媧算起吧!”
甘肅人很謙虛,老說“ 甘肅沒什么可牛的,只是三皇五帝里有四個(伏羲、女媧、 軒轅、嫘祖 ) ”!
蘭州籍的導游小蓋屢次告訴我們“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
7月4日早餐后,孔雀和驢友們終于來到了位于天水市城區西關伏羲路的伏羲廟,來驗證一下甘肅的歷史究竟長還是不太長!
據史書記載,伏羲之母華胥氏在雷澤踩了巨人的腳印,于是懷孕生下了伏羲,聽起來很可笑,但是古代人真的很相信這些哦!伏羲“人首蛇身,有圣德”,蛇身即龍身。民間傳說啊,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結成夫妻,繁衍后代。于是有了我們這群黃皮膚黑頭發的龍的傳人。所以說呢,伏羲是我們民族的始祖。今天到伏羲廟就當是尋根祭祖來了。
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伏羲廟南端為伏羲祭祀廣場,南北長100米,東西長90米,占地總面積10000多平方米。廣場沿伏羲廟軸線布置,由碑亭、祭壇、祭臺、牌坊和東西兩側的詩文碑廊等組成。祭壇四角和神道兩側分別矗立4根龍圖騰柱和8根圖騰八卦柱,詮釋伏羲文化的獨特內涵;祭臺四周選植四季長青的松柏95株,寓意九五之尊之含義,整個廣場氣勢恢宏呈現出莊嚴、古樸、宏偉的景象,成為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
神道兩邊,矗立著8根八卦柱。在關于伏羲的典籍中,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創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秘密符號——八卦,這是一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電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沿天水城內大街西行來到伏羲路時,遠遠就可望見一座掩映在綠萌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廟前大門。牌坊正中,懸有巨幅匾額,上書"開天明道"四個大字,為清乾隆湟中觀察史楊應舉手跡,筆力遒勁,瀟灑流暢,向來為游人所稱道。
伏羲廟門坊又稱大門、正門、前門、頭門。明弘治三年(1490年)創建,歷代又重修數次,始成今制。懸山頂,綠瓦龍吻,質樸典雅。
天水伏羲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
三皇是指伏羲、神農、黃帝;伏羲為三皇之首,所以也被稱為“太昊”,伏羲廟也被稱為“太昊宮”。
據說,廟前后院內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現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機盎然。這些忘年古柏,現已成了珍貴的文物樹了。
大殿內,左邊有個渾身有鱗,長著翅膀的龍馬,是古代傳說中的吉祥物。它本是龍,但有個馬的形狀,從黃河中走來,鱗片下藏著圖,就是藻井上畫著的河圖,也就是八卦。
右邊還有一對疊在一起的磨盤,上面刻畫著河圖洛書。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伏羲時代,天降洪水,人類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幸免遇難。為了使人類得以繁衍,他們決定結為夫婦。但這樣做不合倫常,兩人很為難。最后各自上了昆侖山的南北兩山,背著各自所帶的磨盤一起從山頂往下滾。他們發誓:如果兩石結合,就表示上天同意他們結為連理。結果天隨人愿啊,磨盤滾到山腳居然合二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們的民族。
這是一塊“補天石”,據導游講解:相傳女媧補天,曾煉就五色石36501顆,實用36500顆,尚存一顆。她將自己萬年修為貫注于這顆補天所余的五色石之上,自此該靈石就具有特別之力,只是有使用時限,一年之內只能使用三次。
把石頭顛倒過來,上面能看見人像哦!
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創建,仿古“前殿后寢”之制布局。面闊17.7米,進深四間9.38米。單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覆頂,檐下斗拱環繞四周,殿內雕梁畫棟,門額上的迎風板上彩繪各種造型的博古圖,如書卷、樂器、花瓶、熏爐,還有山靈怪獸圖,人首蛇身的女媧像等。
伏羲大帝名揚千古 與天地長存!
伏羲是伏羲文化的奠基者,
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
天水伏羲廟則是伏羲文化的重要載體!
甘肅人應該很自豪地說
看中國8000年的歷史請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