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網
本文整理自第四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中湖北宜都創新實驗學校易華芹老師、鄭州市創新實驗學校汪秀老師及鄭州市鄭中國際學校孫慧玲老師的發言。
我們三個老師都來自于王昌盛工作室,共同追求著這樣的目標:讓老師學會做研究,靠自己解決教育教學中的難題,同時發展自己的專業度。
我們的故事得從7、8年前給大家說起。那時候我們在一所招生異常困難的私立學校,每天疲于應付家長,為了有學習困難的孩子焦頭爛額,還被各種招生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在那種情況下,王昌勝校長從北京回到了家鄉,到了我們學校,帶領全校老師們一起做研究,來解決我們當時面臨的多種問題。
從此,我們就推開了研究的大門。我們的視野變得更開闊,思維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樣,工作變得越來越專業。后來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學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成為當地口碑最好的學校。
再后來,王校長帶領我們成立了工作室,我們開始接管基地學校,從最初一兩所的規模發展到今天跨越湖北、河南幾個省的學校基地。我們帶領所有基地學校的老師一起做行動研究,把研究作用于實踐,再從實踐當中進行探索思考,不斷梳理出新的研究成果。
這樣一路走過來,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所學校最重要的生命線。因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孩子們成長過程當中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教師自身職業成長的重要過程。
研究讓老師保持向前的動力
我們認為帶領老師做研究能夠讓老師們保持一直往前走的動力,只有讓老師的工作通過研究變得越來越專業,老師們才會有自信、有熱情地向前走。不過,帶領老師做研究并不簡單。因為一說到研究,老師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沒有時間,這是專家們做的事情,跟我有什么關系?”
當我們走近老師就會發現,老師們的日常教學當中會被各種小問題困擾,比如:孩子不交作業怎么辦?孩子們愛告狀的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這些看似小的問題,卻是老師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如果一直不解決,就會影響老師們的心境和教育效果。
我們想通過研究幫老師們解決這些小問題。于是,我們通過教研活動讓老師們聚在一起,用圓桌會議的方式,提出自己教育教學當中最困惑的問題,然后把這些小問題進行歸納、梳理、聚焦,大家靠自己的力量共同來思考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當這樣的圓桌研討多了之后,老師們的問題意識和策略意識也就發展起來了。當老師們在平時的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再抱怨、逃避,而是積極的去尋求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并且能在跟同伴的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新策略。于是,我們學校就開始有了策略卡,策略庫、策略墻,仿佛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里都有智慧的氣息,每一個老師的頭腦里面都是滿滿的策略寶庫。
老師研究自組織
一線老師們的經驗一多半是來自于實踐,他們做研究一定也是基于實踐的行動研究, “做起來”是教師做研究的首要條件。怎么樣帶領老師們“做起來”呢?學校要做的就是充分放權,因為研究不是靠學校管理抓出來的,而是老師們腳踏實地做出來的。
1. 研究項目小組的產生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有合作學習的研究組,組內有七八個來自于不同的年級的老師,非常自主地做研究。有時候我們走進班級觀察孩子們的學習狀態,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成孩子來模擬上課,看一看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從而幫助孩子改變學習狀態。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校里面類似于這樣的主題研究小組就慢慢的多了起來,我們也形成了一些運行思路。首先將老師們日常教育教學當中遇到的問題梳理歸納成幾個大的主題,然后老師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主題進行研究。于是老師們就建成了跨學科、跨年級的互助研究小組。這樣,學校的教研組和老師的自主研究小組就并駕齊驅地運行起來了。 老師研究的項目組每過一段時間,也會把研究成果面向全校分享,聽取大家的意見。
另外,為了落實支持老師的成長,我們工作室和基地學校的科研團隊,一邊帶領老師們做研究,一邊幫助老師們梳理他們的研究成果,一邊搭建各種各樣的平臺,把老師們推向前臺。
2. 做研究的校園氛圍
為了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形成研究文化,學校抓住了一切機會,利用所有能夠利用的平臺。除了教研組和上面提到的自主教研小組以外,全體教師例會也成為我們老師做研究的主要陣地。
在起初的時候,學校的科研處每兩周會組織基于分享與研究的全校例會,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后來經過了兩次的權力下放,從科研處到年級組,再到老師自組織本身,給了老師們空間自主決定各式各樣的研究分享主題,讓研究更加貼近教學實際,也促進了老師之間經驗的傳播。 這種氛圍也蔓延在我們管理的幾所基地學校中,那里不斷涌現出主動參與的老師,仿佛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一種研究的氛圍和力量。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研究場域,老師們在里面自我反思,不斷梳理,互助交流,發展專業能力,并且收獲成長的喜悅與成就感。
研究的追問精神
在實踐當中我們發現了培養老師研究能力的關鍵是追問精神。追問是老師們走向專業研究很重要的一環,能夠幫老師們不斷地去反思,去深入地聚焦問題,通過十字因果圖等科學的分析工具理清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去找到表面解決辦法。另外,要讓老師們從內心真正地感受到追問的價值和力量,因而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自主地進行追問。當然,培養老師們追問的意識和能力,需要在教研活動中反復練習。
說起追問,我自身真的經歷了好幾個故事。比如有一次我帶一年級,每一節課我都會費盡心思教孩子各種識字方法,但是孩子的識字情況依然不容樂觀,老師們就非常懊惱。這個時候帶我們做研究的劉老師問了我們這個問題,“你們真的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嗎?“于是我們決定做一個調查,我們設計了生字條來收集孩子的識字情況,然后進行數據統計。發現班里面的孩子在上課之前,完全掌握生字詞的占1/4,而我們交完識字方法之后,還有1/4的孩子只能掌握一兩個生字,也就是說用我們所教的方法,只有1/2的孩子學會了認識生字詞。
這個數據讓我大吃一驚,在我自認為高效的課堂上,竟然有1/2孩子是沒有收獲的。這調查結果也促使我改變課堂模式,采用分享式課堂,多讓會的孩子教不會的,一段時間之后,孩子的識字情況果真有了巨大的變化。
再拿有一部分孩子不愛合作這個問題來說,老師們通過追問反思,分析這背后的原因,發現其實從家長、孩子、老師、同伴等各個維度,都有出現這個問題的可能,僅僅在這個問題上老師們就梳理出了20多個原因。然后每位老師再根據自己班級不同的情況,追問到自己班級具體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開發一些策略。
通過這樣一路追問下去,我們老師的研究意識越來越強了,并且在每一次追問當中,研究帶給我們的震撼以及新的認知,讓我們的思維方式發生變化,對教學的某一方面產生更加專業的理解。
老師的成長:持之以恒
老師做研究其實還離不開我們學校多年堅持的一件事情:老師們撰寫的“每周一得”。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老師發現了表面問題之下的深層原因,并且挖掘出這些問題背后的故事。學校鼓勵老師們把這些背后的思考和故事梳理出來。但是要讓老師們堅持寫每周一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開始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比如沒有時間寫,沒有可寫的內容,不知道怎么寫。
不過我們學校一直以來有這樣的文化,只要是對老師們成長有幫助的事情就一定要堅持做下去,所以我們做了以下的一些嘗試:邀請神秘人物給老師們寫的文章做點評,鼓勵跨學科、跨年級之間的溝通,給老師提供平臺來相互欣賞、交流和反饋。另外,對于寫的特別有價值的每周一得,我們會用不同的方法給予老師認可,比如把優秀文章通過微信推廣;在全校例會上討論老師表達的重大難題;把優秀的成果通過學術委員會開發成微課讓更多人了解;甚至把老師的文章做成書或雜志進行廣泛傳播。
回過頭來看,不管是我們剛才提到的研究項目組,全校例會,還是每周一得,會發現我們帶領老師做研究的方式有很多,而這些當作最很重要的就是堅持。
長期以來,有的老師在短短3、4年間就累積了近50萬字的文章。我們把老師們平時零散寫的這些小案例進行梳理,在大量的文字背后會找到許多教育規律、本質和方法。這樣一路堅持下來,量變引起了質變,老師的視角就發生了變化,并且在某一個領域漸漸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教育觀。當老師有了自己的教育觀之后,TA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發生變化。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簡單粗暴地對待,而是不斷的觀察、反思、實踐,科學地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
我們會一直這樣做下去,不斷探索,因為我們知道:只有做研究才會讓我們更會做老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