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是科幻小說界最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面世,又被稱為《科學怪人》,這部科幻小說一經出版,立刻引起了轟動。
在此后的二百年時間里,更是被翻譯成一百多種語言,由此改編的舞臺劇和電影也多達幾十個版本。在西方,弗蘭肯斯坦和他創作出來的恐怖怪物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創作出《弗蘭肯斯坦》這部科幻小說的居然只是一個19歲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瑪麗·沃爾斯通克拉福特·葛德文。
因為后來嫁給了著名的詩人雪萊,又被叫做瑪麗·雪萊。
瑪麗·雪萊出生于1797年的英國倫敦,她的父親是無政府主義哲學家威廉·葛德文,母親是女權主義者瑪麗·沃爾斯·通克拉福特,這是一個文學氣息很濃厚的并不普通的家庭,但對于瑪麗·雪萊來說,卻也是一個悲劇家庭。
瑪麗·雪萊出生后的第十天,她的母親就去世了,襁褓中的瑪麗根本不懂死亡是什么,小小的腦袋里裝不下很多東西,她只是發現那個抱過她的溫柔女人不見了,而且是徹底不見了。
瑪麗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再娶,家庭關系變得復雜無比,繼母并不喜歡她,而且繼母有自己的孩子,有的是和前夫生的,有的是和瑪麗的父親生的,而只有瑪麗在這個家中像是一個入侵者。
因此即便到了上學的年齡,繼母也沒有讓她去讀書,她的父親只好給她請了家庭教師,這倒成就了瑪麗,她能有更多的時間閱讀父母的著作,以及和諾知名人士的各種作品,這為她將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也是在家中的自由時間里,她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珀西·比希·雪萊。
雪萊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雖然只有短短三十年,但卻照亮了十九世紀歐洲的天空,與拜倫一起被認為是十九世紀英國詩壇的兩位巨星。
1812年10月,雪萊慕名到倫敦與葛德文見面,他們的第一次見面討論的很是愉快,從此之后,雪萊就經常到葛德文的家中,與其會面,一來二去,他就認識了葛德文的女兒瑪麗·雪萊。
兩人于1813年互生愛慕,但他們之間的愛情又是不道德的,當時的雪萊已婚,葛德文雖然倡導自由戀愛,但是卻也不愿意自己的女兒和雪萊有情感的糾葛。
但葛德文的阻止反而讓兩人之間的感情迅速升溫,他們之間有共同的愛好、有共同的語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如果能忽略雪萊的已婚身份的話。
為了能和瑪麗在一起,雪萊在1814年7月同妻子哈麗特·威斯布魯克提出離婚,不出所料的,哈麗特拒絕離婚。
葛德文和哈麗特在瑪麗和雪萊的中間劃了一道鴻溝,但兩人還是沖破阻撓私奔了。
17歲的瑪麗義無反顧的跟著22歲的雪萊離開了英國,他們去法國、去瑞士、去萊茵河、去各地旅行。也正是在這旅途中,瑪麗成長為一名作家。
1816年的夏天,他們到了瑞士,并與同樣旅游于此的拜倫相見,他們住在拜倫位于日內瓦湖邊的別墅了,晴空萬里的時候外出游玩,天氣不好的時候就聚在別墅中。
因為這一年是無夏之年,天氣極度反常,即便到了夏天,也時不時飛雪和冰雹。寒冷和酷暑常常交替出現,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他們在這里待了很長的時間。
無聊的時候,拜倫提議大家輪流講鬼故事,并讓大家構思出一個獨特的恐怖故事,以期能寫出一部小說。
所以,在湖邊、在郊外、在別墅內,常常會有四個人圍坐在一起侃侃而談,說的都是各式各樣的鬼故事,他們是:雪萊和瑪麗,拜倫和他的私人醫生約翰·波利多里。
有意思的是,經過數日的激烈討論,碰撞出火花的不是雪萊,也不是拜倫,而是瑪麗和波利多里。波利多里后來寫出了著名的《吸血鬼》,這是英國吸血鬼小說的開山之作,而19歲的瑪麗寫出來的是《弗蘭肯斯坦》。
《弗蘭肯斯坦》開始于1816年的夏天,成稿于1817年的春天,又于1818年出版。
這部書講述了一個醉心于生命研究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為了搞清楚生命的本質,他廢寢忘食以至于變得瘋狂,甚至為了制造出一個新的生命,不惜犯罪從藏尸間帶出一塊塊肢體,用它們組裝成一具新的人體,然而當他的實驗成功后,他發現那是一個丑陋的怪物,遂嚇跑了。
怪物離開了實驗室,開始接近人類,學習人類的一切,渴望擁有人類的生活,他甚至做了不少的好事,然而人類對他只是排斥和驅趕,再后來,怪物想讓弗蘭肯斯坦為他創造一個異性同類,希望能夠有個伴遠離人類的地盤。
此時的弗蘭肯斯坦卻怕它們將來會危害人類,只能虛與委蛇,在這樣的情況下,怪物變成了一個惡魔,開始瘋狂報復弗蘭肯斯坦,而弗蘭肯斯坦也開始和怪物斗爭,希望將它毀掉。小說的結尾,弗蘭肯斯坦死在去北極的路上,而怪物則自焚而死。
幡然悔悟的弗蘭肯斯坦和縱然成為惡魔卻仍舊保留一絲良知的怪物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很難想象這樣的一部小說會出自一個19歲的女孩子之手。
實際上,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瑪麗雖然只有19歲,卻已經經歷了很多,不幸的童年、愛情的痛苦與甜蜜、父親的冷酷都讓她迅速成長起來,而且十九歲的瑪麗身上有多重身份,她是女兒、是母親、是姐妹、還是“小三”。
她和雪萊的愛情得不到父親的祝福,但她義無反顧,得不到哈麗特的成全,但她飛蛾撲火。
18歲她就為雪萊生下了一個女兒,但不久夭折,1816年的正月,她再次生下一個兒子,不久又夭折了。后來她跟隨雪萊到了瑞士,見到了拜倫,有了那樣一場文學上的火花碰撞,有了那樣一部科幻作品。
1816年的冬天,在她潛心寫作《弗蘭肯斯坦》的時候,雪萊的妻子哈麗特在倫敦海德公園投湖自盡,不久之后,雪萊與瑪麗正式結婚。
沒有了葛德文的阻攔、沒有了哈麗特的阻隔,他們可以擁有真正的幸福了,而事實也的確如此,他們在文學上有很多共同語言,也有很多討論,雪萊寫出了《弗蘭肯斯坦》而雪萊也有很多作品面世。
然好景不長,他們也并未一直幸福下去,實際上,他們從1814年開始一直處于旅居階段,在倫敦以外的地方和國家生活,馬不停蹄的搬家、柴米油鹽的枯燥、生命的脆弱,讓這樁婚姻顯得并不美好。
而瑪麗自身也經歷了很大的痛苦,1815年到1823年的八年時間里,她先后生育了五個孩子,其中四個夭折了,只有一個兒子活了下來,而且她還流產了一次,差點因為大出血丟了性命。
在瑪麗承受痛苦的時候,雪萊大部分時間并未陪在她的身邊,他有太多的時間要做,在愛情上,他似乎也有了新的對象。
就像當初有了哈麗特,卻火速愛上瑪麗一樣,他又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還為她寫了不少的書信來表達自己的愛意。
但經歷了太多死亡的瑪麗對此并未有太大的痛苦,至少雪萊并未拋棄她,給她打擊的是雪萊的死。1823年的夏天,住在意大利的雪萊到萊亨去迎接利·亨特,結果回程途中,海上起了大風暴,雪萊的生命戛然而止。
此時的雪萊剛剛三十歲,而瑪麗只有25歲。雪萊死后,瑪麗帶著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回到了英國,希望得到父親葛德文的庇護。
葛德文對這個女兒并未給予足夠的容納,反而只是有條件的接濟,如果瑪麗詆毀雪萊的話,那微薄的接濟就不存在了。
父親的冷淡并沒有擊垮瑪麗,她開始潛心寫作,自食其力,寫出了不少作品,最有名的就是《最后一個人》和《永生者》,除此之外,她還對雪萊的遺作進行整理出版,先后整理出版了《雪萊詩遺作》和《雪萊詩集》。
雪萊死后,她并未有新的感情,寫作占去了她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直到1851年去世。
瑪麗的一生因為和雪萊有了牽連而變得很不一樣,她留下了《弗蘭肯斯坦》這樣的名作,但她又是不幸的,從出生開始就和死亡打交道,母親的死成為她心底的陰影,后來又有四個孩子先后夭折,自己也差點流產死亡。
而她的愛情雖然轟轟烈烈,得到大詩人雪萊的青睞,然后剛開始卻也是不道德的,她做了兩年多的小三,婚后又不得不面對花心的丈夫。
不過,這些都已經過去,時至今日,人們能記住的唯有她的作品《弗蘭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