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既可以被稱為隋文帝,也可以被稱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楊堅的父親楊忠。我們知道開國皇帝中有的稱太祖,有的卻稱高祖,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是要考慮到開國皇帝的家世。
如果說受祖上蔭庇的人建了國,一般都會給自己的父親追認太祖這個廟號,意思是創(chuàng)基立業(yè),所以楊堅建國后給自己的父親楊忠追加廟號太祖,而他本人的廟號則是高祖,意思是開國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淵也是這種情況,他的父親李昞的廟號是太祖。楊堅和李淵的祖上都是關隴集團的軍事貴族,他們的建國很得益于這個身份。
如果建國的是一個窮二代,那么太祖這個廟號就直接加在開國皇帝的身上,而不會向上追加,畢竟祖上實在沒有立功。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屬于這一類。至于劉邦為什么流傳下來的稱呼不是漢太祖而是漢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勞了。
既然楊堅的廟號是高祖,為何世人多稱他為隋文帝而很少稱其為隋高祖呢?這就考慮到古代皇帝的廟號和謚號的問題。
廟號和謚號早在周朝就已經(jīng)完善,只是后來一度被秦始皇廢掉,到了漢朝才開始重新使用,但當時的廟號和謚號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能擁有廟號的皇帝還很少,因為廟號主要關系到祭祀的問題,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會有廟號。而謚號則不同,謚號更多的是一種蓋棺論定,就是皇帝去世后得到的一種評價,一般所有的皇帝都會有謚號。也就是說謚號常有而廟號不常有。
因此在隋唐之前,人們稱呼皇帝一般就會用謚號,而楊堅的謚號是文皇帝,廟號是高祖,固稱其為隋文帝。楊廣的謚號就比較復雜了,這位隋朝的亡國之君至少有三個謚號,一個是洛陽的皇泰主楊侗定的明皇帝,從這里來說可以稱呼楊廣為隋明帝;另一個是竇建德定的閔皇帝,可以稱呼楊廣為隋閔帝;還有一個就是李淵定的是煬皇帝,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稱呼的隋煬帝。前兩個因為建立的政權很快滅亡了,因此給楊廣定的謚號沒有得到承認。同時楊侗給楊廣定下的廟號是世祖,這個也沒有得到承認。
廟號和謚號在唐朝時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即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謚號開始不斷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來做一下說明,李世民的廟號是太宗,最初的謚號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樣的,本來可以被稱為唐文帝。
但是他的謚號被追加了好幾次,唐高宗李治最初為父親定下的謚號是文皇帝,后來加謚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時期又給李世民加謚兩次,最初加謚為文武大圣皇帝,后又加謚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偛荒芊Q其為唐文武大圣大廣孝帝吧?實際上這種加謚自唐高祖李淵就開始了,李淵最終的謚號是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后來的皇帝也是如此,謚號都很長。
也因此,從唐朝開始,皇帝的稱呼改為廟號,也就有了我們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