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元年癸丑,秋,七月,《資治通鑒》記載:“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于家,公主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p>
后武周時代,最后一位活躍在權力中心的女性—太平公主跌落政壇,死在了侄子的手中。
縱觀她的一生,太平公主從來就沒有太平的,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稱得上是唐朝權勢最盛的公主,而她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絕不太平的一生。
她是真正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女皇武則天,四個哥哥:孝敬皇帝李弘、章懷太子李賢、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
不管是父親、母親還是四個哥哥,對太平公主都是寵極愛極的。
這樣的一位公主在太平盛世里該是一生順遂的、幸福到老的,然后并非如此。
她的一生其實是一個悲劇。
太平公主大約出生于665年,彼時,唐高宗李治頭疾頻繁發作,武則天漸漸被委以處理朝政,開始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無論是后宮還是前廷,武則天鮮有敵手,也因此,太平公主確實出生的很太平。
她的出生可謂萬眾矚目,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皇后武則天,哥哥李弘是太子,她就是眾人嬌寵的小公主。
而且她還是武則天唯一的女兒,盡管之前武則天曾生下安定思公主,但安定思公主剛出生不久就成了宮斗的犧牲品,因此對于太平公主這個女兒,武則天更加寵愛。
實際上,她也算得上是唯一得李治寵愛的公主,盡管李治有四個女兒,但太平公主出生的時候,除去已經早夭的安定思公主,蕭淑妃所生的義陽公主和高安公主一直被武則天囚禁于掖庭,李治或許早就忘了這倆女兒的存在了。
因此太平公主實際上算是武則天和李治唯一的女兒,宮中唯一的公主,她得到的寵愛自然不會少。
太平公主很小的時候就做了道士,當時榮國夫人去世,太平公主就做了女道士為外祖母祈福,當然她這個道士和真正的道士并不相同,只不過是掛個名號而已。
后來吐蕃請求唐高宗將太平公主下嫁吐蕃贊普,李治和武則天就這么一個女兒,如何舍得?
為此,武則天為太平公主修建了一個小道觀,讓她在里面真的做了女道士,用來糊弄吐蕃。
成了女道士的太平公主自然無法和親吐蕃,太平公主就這樣繼續在李治和武則天的寵愛中長大,等她到了待嫁之年,李治和武則天也沒有逼她出嫁,倒是太平公主自己有了想法。
有一天,她做武官打扮在李治和武則天面前跳舞。
李治和武則天是第一次看到太平公主這樣的裝扮,一時間竟也猜不透女兒的心思,對看一眼后笑著問太平公主:“我兒又不當武官,為什么做這樣的打扮?”
太平公主大大方方地說:“賜給駙馬不行嗎?”
這話一出,倒是讓李治和武則天一愣,接著就是一喜,兩人一商量就開始從王公貴族中給太平公主擇婿,經過兩人的商量最終選擇了薛紹作為太平公主的駙馬。
薛紹是李治一母同胞的妹妹城陽公主的兒子,兩人是很親的表兄妹,本來就感情不錯,從小熟悉彼此,是真正的門當戶對。
681年,太平公主和薛紹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整個長安城都成了這場婚禮的見證,然而,他們婚姻開始的高調而奢華,結束的悲涼又凄慘。
688年,越王李貞及其子瑯琊郡王李沖聯合李唐宗室起兵反抗武則天,薛紹和兩個哥哥薛顗、薛緒都曾與李沖謀劃此事。
等武則天平定叛亂后,薛顗與薛緒伏誅,而薛紹因為太平公主的原因被杖打一百,關在獄中直到餓死。
薛紹死的時候,太平公主剛生下第四個孩子不久,也有說法是第四個孩子還沒出生,太平公主身懷六甲,不管是哪種說法,有一點是確定的,即薛紹的死是太平公主整個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曾經的她是天之驕女,大唐最尊貴的公主,出嫁之后也和丈夫恩恩愛愛,她生兒育女,相夫教子,本該有一個很美好的未來,但這一切都在688年戛然而止,她成了一個帶著四個孩子(最大的也不過才六七歲)的寡婦。
突然身處這樣的境地,二十來歲的她不知道該怪試圖和李唐王室反抗武則天的丈夫,還是該怪弄死丈夫的母親,這是她不能承受之重。
或許是從這一刻開始,她收起了自己小女兒的嬌憨,開始謀劃未來。
薛紹的死,武則天并不以為意,或者說她其實是樂意有這樣一個結果,這樣她就可以重新給女兒安排婚姻,畢竟薛紹和她不親,而武家兒郎才是她的首選。
武則天沒有給太平公主多少思念亡夫的時間,就做主讓太平公主嫁給侄子武承嗣,武承嗣比太平公主大至少15歲,是武則天最看重的一個侄子.
只不過當時武承嗣生著病,且久病不愈,兩人的婚事不了了之。于是武則天又盯上了另一個侄子武攸暨,而當時武攸暨是有妻子的,這當然難不住武則天。
武則天直接殺死了侄媳婦,然后將太平公主嫁給了武攸暨,這一切對于太平公主來說像大夢一場,她如一個提線木偶,母親讓她怎樣就怎樣。
母女相處數年,太平公主知道武則天的手段,她即便不喜歡母親的安排也必須要接受,她很小心的和母親相處。
武則天的強勢幾乎沒有人能夠與之相抗衡,太平公主早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即便武則天很寵愛她,但她很聰明,她看著四個哥哥是如何被母親狠狠壓制,知道應該怎么才能保全自己。
《新唐書》記載:“ 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后常謂“類我”。而主內與謀,外檢畏,終后世無它訾?!?/p>
終武則天一朝,太平公主盡管很聰慧,多謀斷,但幾乎從來政治上的任何表現,一來她善于在武則天面前隱藏自己,二來武則天也不允許女兒干涉朝政,她會在私下里詢問女兒關于某事的決斷,但不會讓太平公主走到臺前。
她要做的就是一個安安分分的公主,直到武周晚期,武則天病重,二張干政,太平公主作為李唐宗室參與了神龍政變,殺死二張,逼著武則天退位于唐中宗李顯。
這是太平公主從政治幕后走向臺前的開始。
神龍政變之后,太平公主進號為鎮國太平公主,封邑五千戶,開建府署設置官屬,手握實權,一應排場視同親王。
這樣的待遇對于一個公主來說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她的女兒也都有了食實封,兒子都被授予三品官銜。
而這還不是太平公主權勢最盛的時期,后來唐中宗突然病逝,韋后試圖效仿武則天登基為帝,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清除韋氏黨羽,推唐睿宗李旦復位。
李旦復位之后,太平公主才真正權勢最盛,實封達到了萬戶,三個兒子被封為異姓王。
唐睿宗很是倚重這個妹妹,而且太平公主是真正擁有實權的公主,在朝中影響力很大,能夠參預朝政,黨羽眾多。
史載:“時宰相七人,五出主門下。”
不得不說,這一時期的太平公主沒有了武則天的壓制,在政治上大放異彩。
她從小在武則天身邊長大,別的不一定能學會,但野心學了個十成十,只不過武則天生前,她只能隱藏自己,武則天去世后,她開始放飛自我。
她喜歡統治別人,也想效法她的母親做女皇帝,這可以從唐睿宗時期,她和李隆基的一系列斗爭中就可以看出來。
唐睿宗復位之后,太平公主權傾朝野,而李隆基也被立為太子,兩人逐漸從合作關系變為敵對關系。
太平公主知道唐睿宗并不是她實現政治主張的絆腳石,反而是太子李隆基是她的強勁對手,所以李隆基成為太子幾個月之后,太平公主就開始謀劃廢立太子之事。
李隆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試圖將這個姑姑弄到洛陽去,只不過李旦不愿意讓唯一的妹妹離開,但李隆基也不是沒有收獲,他有了監國的權力。
實際上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斗爭中,盡管太平公主一直咄咄逼人,看似占盡先機,但很少讓李隆基真正吃大虧,反而讓李隆基一步步從太子到監國到掌握部分權力的皇帝再到真正親政。
這不能不說是太平公主的失敗,這失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平公主與武則天的不同。
太平公主曾被武則天說“類我”,但她其實一直活在武則天的陰影下,她想和母親一樣做皇帝,甚至想超越母親,但她能力不夠,而且也不僅僅是能力不夠。
她是被按照貴族女性的培養標準培養出來的公主,從小就接近大唐的權力中心,但并沒有進行參政能力的訓練,甚至還被武則天拼命壓制。
武則天自己做了女皇帝,但她從未想過自己的繼承人也是女性,所以對于太平公主這個女兒,她很寵愛,但也僅僅是寵愛,從未當過繼承人來培養,她甚至怕太平公主將來效仿自己,所以壓制著太平公主,不讓她冒頭。
這也就導致太平公主和別的公主沒有什么兩樣,生活奢靡、驕縱肆意,不知民間疾苦,反而結黨營私,謀求私利。
所以我們看她權勢極盛時期,盡管朝中很多支持者,但她其實并沒有什么建樹,縱觀她的一生,不過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做了最明智的選擇,一步步累積功績成了權勢最盛的公主。
她不是武則天,也做不了第二個武則天,更不可能超越武則天,在真正的你死我活的斗爭中,她只有節節敗退的份。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謀劃除掉李隆基,結果事泄,李隆基提前發動先天政變,除掉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倉皇逃入山寺,三天以后才出來。
李隆基大獲全勝,太上皇李旦將一切軍國政刑全部交由李隆基處分,李隆基由此完全親政,而從山寺回來的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賜了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