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的父親名字叫做譚繼洵,在譚嗣同被慈禧以謀反罪名處死的時候,譚繼洵擔任的是湖北巡撫的職務,而不是湖廣總督的職務。
歷史中,譚繼洵是擔任過湖廣總督職務的,在他地位最巔峰的時候,他曾擔任了湖北巡撫兼湖廣總督的職務,不過在譚嗣同被殺兩年之前,他湖廣總督的職務就被剝奪轉交給了以前擔任過湖廣總督的張之洞。
談到正事之前,我們可以簡單了解一下譚繼洵所擔任職務的重要性。
總督職務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在清末時期,清朝一共存在著九大地方總督職務,這些總督們手中掌握著巨大的權柄,執掌了一到三個省份的軍權、政權。
而湖廣總督掌握的是兩個省份,這兩個省份分別是湖南省和湖北省。
在不了解情況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湖廣總督的統轄范圍跟廣西、廣東有一定關系,但實際上并不是,湖廣在元朝的時候雖然確實包括了廣東、廣西,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只指湖南和湖北。
而巡撫是清朝每個省份的最高民政官員,職責權力很類似于如今的省委書記,也是清朝時期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
譚繼洵在一段時間里擔任了湖北巡撫兼湖廣總督的職務,從這方面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在輝煌時期的權力有多么巨大的。
與自己的兒子相反,譚繼洵是一個堅定的傳統主義者,面對新興事物極其迂腐,是清朝著名的守舊大臣。
因此當譚繼洵在湖北巡撫位置上和張之洞這位熱衷于洋務運動的湖廣總督產生意見不同的時候,為了不得罪張之洞、也為了堅守自己的理念,他就處處避讓起了張之洞,既不反對,也不參與,從而落下了一個不作為的名聲。
在這種面對“上司”的時候,譚繼洵也不曾改變過自己的理念想法,更不用說是面對自己兒子的時候了。
雖然在譚繼洵擔任封疆大吏職務的時候,他的兒子譚嗣同多次對他進行了游說、想勸他走上改革維新的道路上,但他就如那海中的礁石一般,任自己的兒子大浪濤天,也不曾改變過自己的理念分毫。
在那個父道大如天的時代,他沒跟譚嗣同翻臉、斷絕關系就已經算是好的了,又怎么可能去支持譚嗣同變法呢?
至于譚繼洵沒有為譚嗣同求情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不敢、不想、也沒有機會。
譚嗣同當時是因為和康有為等人準備刺殺慈禧才被判處死刑的,這點在那個皇權大于一切的年代,是根本不被允許的。
如果譚嗣同是因為其他罪名被判處死刑的話,譚繼洵還有可能為他辯解幾句,但是因為這種不被譚繼洵所認可的理念而刺殺尊上的罪名,譚繼洵是絕對不可能去為譚嗣同求情的。
無論在哪朝哪代,以下犯上都是最為嚴重的罪名,一個家族中出了一個這樣的人,整個家族都可能受其連累、全部人頭落地。
運氣再好一點的話,則是首犯人頭落地,其他家人流放、發配到邊疆。
按照常理來說,慈禧以這兩種方式懲罰譚繼洵一家人都是不為過的。
但是在譚嗣同事發之后,譚繼洵僅被慈禧剝奪了湖北巡撫的職務,就把他遣送回了老家,從這點來說,譚繼洵以及一家人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