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買銀行理財,也是有可能虧損的!
我有個朋友,之前跟風買了一款某銀行承諾的保本穩健增值產品。這兩天,她突然發現,自己的這筆投資竟然面臨15%左右的虧損!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朋友買的這款產品,銀行的理財經理在推薦時聲稱:半年絕對回報13%。
但事實上呢?這款產品只是銀行代銷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基金產品。
在合同中,這款產品明確寫著,募集資金將有不超過20%的部分投向股市。
明明是有風險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經理卻一直和我朋友強調,該產品“沒有風險”,屬于“穩健型”,而且銀行很多員工“都買了”。
顯然在向我朋友推薦產品的過程中,銀行理財經理明顯涉嫌違規銷售。
但我想大多數人心里還有一個疑問:銀行理財產品不是一直很穩健么,怎么可能虧本呢?
答案很簡單:我朋友買的這款產品,不是銀行自己開發的,而是銀行代理銷售的!
親兒子和干兒子,能是一回事么?
如果是銀行正規代銷的理財產品,一般就算是出現虧損,也不至于本金“全軍覆沒”,怕就怕有的銀行員工私自代銷,也就是俗稱的“飛單”。
有一些銀行員工,為了多拿提成,會私自向投資者出售第三方機構的產品,包括但不限于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
當然,為了誘惑投資者掏錢購買,在銷售過程中,他們也會各種威逼利誘、賭咒發誓,甚至給出高額返點。
一般來說,這類產品風險偏高,一招不慎便容易本金盡失,銀行不愿意通過正規代銷的方式與它們合作。
原因很簡單,銀行怕它們出現問題后,砸了銀行的金字招牌。
一句話,銀行想撇清責任。
如果投資者不幸購買了“飛單”,一旦出現問題,就算是本金全部打了水漂,也只能算是銀行員工的個人行為,銀行是不會主動承擔一丁點責任的。
既然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不完全靠譜,身為普通投資者,你又該如何在銀行上千種在售的理財產品中區分哪一個是銀行開發的、哪一個是代銷的呢?
方法其實很簡單。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都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以后再投資時,你稍加留意便可以了。
如果想更穩妥一點,你還可以找一些正規的理財網站,在搜索框里輸入剛才所說的登記編碼,如果能查到對應的產品,就說明這確實是真正的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安心購買。
文章最后,我想再次提示大家:不管是選擇什么渠道的理財產品,都不能忽視產品背后的潛在風險。即使是在銀行買理財,也請擦亮眼睛,看好了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