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加繆說,作家對艱苦的任務義不容辭。否則,他就是一個失去了藝術的孤立者。毛尖老師和羅崗老師認為,袁筱一老師是以作家的身份來翻譯加繆的作品,把一個小說家加繆非常完整地帶到讀者面前來了,并在某種程度上激活了作為小說家加繆身上的一種哲思性。文藝批評今日特此推送袁筱一、毛尖和羅崗三位老師關于加繆《西西弗神話》的對談。在交流中,三位老師認為,加繆的思想來源于真正的生活,他用日常簡單的語言來討論“荒誕”,雖然他并不是體系性的思想家,卻帶讀者進入一種哲學的思考。在今日,我們如何閱讀和思考加繆,毫無疑問也是與我們自身進行對話。現代主義是一種深淵式的現代主義,這是人的命運,人有沒有勇氣去直面這樣的命運,這才是加繆留給我們的更重要的一個話題。就如同《西西弗神話》中西西弗盡管注定一次又一次失敗,但他仍然一次又一次將石頭滾上山頂。加繆的目光始終指向人生荒誕之處,是絕望,更是覺醒。結果沒有改變,但人的力量依然彰顯。縱使虛幻的激情終將幻滅消解,但崇高和浪漫永存,縱使對塵世的熱愛必須付出代價,但反抗與勇敢將成星星之火,這是但不只是“光榮的無用本身”。加繆文字中那種豐富的矛盾性,以及由這種矛盾張力產生的獨特力量使讀者從荒誕中不斷獲取希望和幸福,帶給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以生存的力量與尊嚴。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保馬”,對談者袁筱一、毛尖和羅崗三位老師,特此感謝!
活動現場
文/袁筱一 毛尖 羅崗
加繆所有的思想都來自于真正的生活
袁筱一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愛加繆,碰巧我自己也非常喜歡加繆。加繆是很接地氣的一個人。對于一個譯者來說,你想接近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翻譯它。對,不是閱讀它,而是翻譯它。也就是你能夠你能夠勻出一段時間來,貼近他身邊,進入他的思想。
其實從翻譯的角度來說,加繆的語言是很簡單的。哪怕寫哲學隨筆,他用的也是非常生活化的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加繆不是一個體系性的人,他沒有為讀者呈現出一個邏輯嚴密的哲學體系。他談“荒誕”的時候,會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詞,這是很多人很喜歡加繆的一個原因,因為你知道這是一個來自于生活的人,他所有的思想都來自于真正的生活。但這點其實對翻譯還是構成一定的問題的,因為這些詞太通俗了,所以說你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比如說他講經歷就是經歷,講經驗就是經驗,它其實不是一個具有形而上的意味的詞,這些詞對翻譯都會構成一定的難度。他有可能就是通過這么普通的詞,進入一種哲學的思考。
這本書里面講的最多的還是人類面臨的一個生存境遇的問題。其實在二十世紀初,很多法國的作家,不管是小說家也好,思想家也好,都談論過這個問題,無論是借助小說的方式,還是借助哲學的方式。所以你不知道這樣一些普普通通的詞,是不是能夠顯示出他的一種力量。當然,我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因為我還是比較注意,希望盡量用一些簡單的詞,要不然的話我覺得就不是加繆了。
從語言上來講,加繆的作品讓大多數人覺得可以接受的一個地方就在于,它整個的節奏感,在中文當中我也盡量還原原文的一種節奏,因為他的這種節奏其實和他的語言的力量也是有關系的,它大多數的句子是比較短的,他是一個非常擅長用詞語力量的人,我也盡量還原法文原文能夠帶給人的這樣一種感受。這就是我翻譯時的一個基本考量。關于《西西弗神話》本身,我們請另外兩位先來說一說。
《西西弗神話》
作者: (法)阿爾貝·加繆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標題: 尤里卡文庫
原作名: Le Mythe de Sisyphe
譯者: 袁筱一
出版年: 2021-2
頁數: 224
羅崗
很高興袁老師邀請我來參加這場活動。得知袁老師翻譯了這本書,我就感覺,加繆又回來了。我想,這對于我們今天所有在座的朋友也是一樣,因為我們經過了疫情,在疫情當中我們很多人就讀了《鼠疫》,對吧?所以加繆一下子變得跟我們特別的親近,我們一下子跟加繆有了一種特別的親近感。
我想我們最早讀到加繆這本書的時候,應該是在我們讀大學的時候,那時候讀的是杜小真老師的譯文。當時不是出的單行本,我印象中是《外國文藝理論譯叢》中的一篇,它其實不是全譯本,而是翻譯了《西西弗神話》中推石上山的這一段,我們還有一位朋友,毛老師也認識,就是北京大學的吳曉東老師在《讀書》上寫過一篇書評,就是《陽光下的苦難》對吧?當時也是特別流行,所以我們那個時候讀《西西弗神話》,更多的會帶著一種形而上的思考,抽象的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因為那個時候,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在一個現代主義的氛圍里面,或者更具體地講,存在主義的氛圍里面,來理解加繆的《西西弗神話》。
加繆《鼠疫》法文版封面
最近我拿到這本書,重新來讀的時候,突然發現,其實“荒誕”并不是一種純粹的哲學意義上的思考,它帶有了很多的生活化的因素。比如說我們說到“荒誕”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一個詞叫996,因為這本書里面很明確地講到說,我們每天上班、下班,然后回家睡覺、吃飯,然后覺得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這樣;如果我們每天像一個機械一樣生活的話,我們不會去追問什么問題,而當我們去問,我每天為什么都這樣,為什么要周而復始的996式的工作的時候, “荒誕”就出現了。因為我就問,我這樣干有什么意義呢,我累死累活有什么意義呢,我每天都在按照機械化的方式生活。我覺得這種荒誕感一下子也跟我們今天的生活特別契合在一起。
加繆討論“荒誕”為什么會讓我們有一種切近的感受?我覺得很重要一點在于,實際上它跟我們讀一般的哲學,比如說存在主義的哲學,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加繆并不是一個體系性的思想家。我看了好幾本《西西弗神話》,里面有些有譯者的序言,他們講加繆的時候會說,加繆討論的問題似乎也是哲學問題,但是他的哲學素養肯定比薩特他們要差多了,而且后面還有一句話聽起來有點傷人的,說畢業于阿爾及利亞大學的加繆和畢業于巴黎高師的這些人相比,他的哲學訓練或者理論修養差得太多了,而且我還發現好幾個譯本都有這樣的一種說法。我覺得這種說法恰恰就給我們帶來了八十年代以來或者說到今天為止可能都有影響的一種對于加繆的理解。這種理解就是,如果從哲學層面上來講,《西西弗神話》好像不是那么高級,不是那么精英化,但是反過來說,我倒是覺得,像薩特的很多東西,對于今人來說實際上是很學究性的,包括他寫的帶有文學性的戲劇或者小說,其實讀起來也有點理念先行的感覺。而加繆的作品具有的那種生活化的因素,我覺得恰恰是跟他的身份有很大的關系。
以前我讀《西西弗神話》的時候,有好多東西我都沒印象,比如這本書獻給誰的。獻給皮亞,皮亞是誰,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以前我肯定不知道。但如果我們考慮,生活化的、平民化的加繆,就跟皮亞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加繆是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他從來沒有到過自己的祖國,他出生在阿爾及利亞,他的父親也沒有到過自己的祖國。我們看地圖就知道,法國在這邊,那邊是阿爾及利亞,隔著地中海。加繆也會特別強調所謂的地中海文化。阿爾及利亞是法國的殖民地,而在法國的殖民地里面,除了當地的土著非洲人之外,還有很多貧困的法國移民。加繆的父親就是一個移民的后代,他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回到歐洲戰場,然后在歐洲戰場死掉了。加繆其實也得益于自己父親的死,他才成為國家的小學生。什么叫國家的小學生?因為他父親是由于參軍死掉了,所以國家就撫恤了,加繆作為一個“下等的”、殖民地的歐洲人,就能夠在阿爾及利亞上一個相對來講比較好的小學、中學,后來好不容易去了大學。所以加繆一直有一種身份認同上的困惑。
加繆的身體很差,他的肺結核對他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他才會思考死亡,因為在青霉素發明之前,肺結核無藥可治,得了這個病隨時可能會死掉……回到我們剛才講的問題,其實加繆跟薩特的關系非常有趣,非常微妙,托尼·朱特寫過一本書,寫了他們兩個人之間特別緊張的關系……加繆可能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更有個人魅力。當然,薩特活得很長,也有很高的地位。加繆活得短,但是在很多人心中更有魅力。
薩特與加繆
加繆出生于1913年,1960年去世,享年47歲。在他的身上包含著一種身份困惑,某種程度上講,他不是高級文化人。法國的哲學家基本上是巴黎高師畢業的,他們都有一定的師承關系,誰上了誰的課,然后拿到哲學學位,拿到哲學教師的資格,然后可能到外省去教書,比如德里達、福柯這些人,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經歷。跟這些人相比,加繆其實是異類,完全的異類,他大學畢業以后,一開始想學寫作,后來做了記者,當時皮亞在阿爾及利亞創辦了一家報刊,然后招了加繆去做記者。剛才袁老師說到加繆的語言,他的語言為什么準確、簡潔,而且富有活力,我覺得跟加繆做過記者有很大的關系,跟他的新聞訓練有很大關系。皮亞那時候沒錢,他就是一個人來辦報紙,他沒有辦法找一個有經驗的記者或者編輯,他必須找個新手,他就看中了加繆,我覺得加繆的這一段經歷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
從風格上來講,《西西弗神話》這種非體系性的對于“荒誕”的討論,帶有一種隨筆或者手記的性質,我覺得這一點反而可能讓它更容易接近讀者。因為如果是一種嚴格的哲學體系,那它對于讀者來說就會提出哲學史上的要求,因為哲學有一個傳承的關系。我們學哲學史都知道,就是海德格爾說的名言,我們所有的哲學史的學習都是從柏拉圖開始的,我們都需要回到柏拉圖,因為每個人都從柏拉圖開始講起。但是加繆不是,所以它不要求讀者具有哲學史的訓練,也就是說不需要我們在閱讀《西西弗神話》的時候有一個相對來講完備的哲學史訓練的準備。
當然,《西西弗神話》也并不是對讀者沒有要求,但它對讀者的要求可能更多地在歐洲的文化和文學的背景下,而不是嚴格的哲學背景,不要求讀者有比較嚴密的體系性的思考。既然它不是體系性的思考,這就帶來一個好處,就是我們比較容易把這本書里面所講的東西跟我們自身的經驗構成一個對話,因為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經驗也帶進去。因為如果是一個嚴格的體系,我們的經驗不一定放得進去,而且在哲學的討論里,像“荒誕”這樣的概念,可能是一個非常存在主義的概念,我們一下就會想到薩特對它是怎么講的對吧?如果是薩特來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追溯這個概念的前身,會講胡塞爾怎么講的,或者誰怎么講的,會有一個哲學史的脈絡。而我們跳脫出這個脈絡之后,我們更容易把自身的經驗放在這里面,我覺得這就是為什么加繆可以重新跟我們今天構成一個對話的關系,而這一點也恰恰跟他的身份、他獨特的經歷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我想等一會我們還可以具體地來講一講,他所理解的荒誕是怎樣的一種狀況。我就先說到這,下面我們就請毛老師。
加繆是最能喚起激情的一個作家
毛尖
謝謝大家,也謝謝浦睿文化的邀請。前面兩位老師已經說得很好了,我就再補充一些。我覺得我們今天在這里主要是來分享兩個議題,一個就是為什么今天還需要重新來讀《西西弗神話》,另外一個就是為什么要看袁筱一老師翻譯的《西西弗神話》,我就先講第二個。
加繆《西西弗神話》法語版封面
加繆《西西弗神話》杜小真譯
三聯書店1987年
我覺得在所有的哲學家中,加繆是最能喚起激情的一個作家。其實我一直沒有把加繆當做哲學家,我一直把他當小說家來閱讀的。前面羅崗講得已經很透徹,加繆不是一個很有體系的哲學家。
在我們讀書的年代,我們經常像對暗號一樣,比如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說“世界痛苦”,另一個人就會說“人間荒誕”,“痛苦”對應著“荒誕”,但在那個時候我們說荒誕也好,痛苦也好,其實我們并不是那么發自肺腑的感受到荒誕或者痛苦,而是走過三十年以后,我們才深切地感受到,比如說996真的蠻痛苦的,看到禮拜一就很難過,然后看到周五就覺得這個世界會稍微松懈一下。我們自己走過了那個時間段以后,就感受到加繆的那種親近感,或者說加繆的那種真理性,是帶有一種身體性的。
蘇珊·桑塔格也曾經談過,如果要在所有的哲學家中選一個人做丈夫,加繆是最合適的。我不確定這句話是她說的還是誤傳的,反正網上傳的很多,我覺得也蠻像桑塔格說的話。不管怎么樣,加繆是用他的激情進入思考的,所以我們看加繆其實有一種和他肉身碰撞的感覺。這一點在《西西弗神話》中也有類似的表達,大概是說他的那種真理性是要通過身體來抵達的,不像薩特他是用思考來抵達的。這也關聯到袁老師身上的一個特點,袁老師其實也是個作家,她的寫作也是有一種激情的,你看她的任何文本,它里面都有一種非常燦爛的東西,就是那種激情,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袁老師寫的東西略帶暗黑,但這種特點我覺得跟加繆都還蠻契合的,就是那種激情、那種暗黑的東西,那種絕望的東西,沒有明天的那種激情,這種東西都和加繆非常契合。
另外一點,我覺得袁筱一老師對加繆的理解其實是把一個新的加繆帶到了我們面前。以前的杜小真的譯本也好,或者說郭宏安的譯本也好,他們都不是以一個作家的身份進入我們的視野的。而袁老師剛剛進入大眾閱讀面的時候,她其實是以作家的身份進入的,所以她把一個作家加繆或者說一個小說家加繆非常完整地帶到讀者面前來了。《西西弗神話》一直是作為一個哲學文本被閱讀的,但我覺得它也可以作為一個非常好的小說被閱讀,袁筱一是把自己的寫作習慣也好,那種激情也好,灌注進文本的。我看袁老師譯的《西西弗神話》時,有好幾次我覺得自己都想寫一點什么下來,但是我看別的譯本的時候,我就不一定有一種去寫作的沖動,這種沖動我覺得是袁老師以她一個寫作者的身份灌注進加繆的作品而被我感受到的,也在某種程度上激活了作為小說家加繆身上的一種哲思性。
《西西弗神話》杜小真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
《西西弗神話》李玉民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版
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這樣也重新解釋了《西西弗神話》的小說性。我在重新閱讀這個版本的時候,有幾個點我覺得特別觸動我,一個是關于希望。“希望”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詞,但可能因為我自己人到中年,也經歷了人生中很多起起落落,經歷過失戀也好或者說失望也好,然后你會發現,希望這個東西其實是很害人的。我覺得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對“希望”這個詞做了非常好的詮釋,還有一個就是幸福。“希望”“幸福”這些都是作為非常好的概念,在我們的生命中被作為一種正能量的東西。但是加繆不這樣看,希望也好,幸福也好,這些東西在他看來可能很多時候是危險的,它甚至是致命的,它還不如絕望。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覺得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對這些概念進行了重新的詮釋,等會我們可以具體來談它們和“荒誕”的關聯。
另外,我們在生活中會用到一些反面的詞,比如說“渣男”,很多人會因為覺得加繆是個“渣男”而不喜歡加繆。因為在他死前沒幾天,他還同時給三個女人寫信,這些信的內容大同小異,里面有些話還是相似的,都表達了同樣的思念,同樣的想見面的愿望,和同樣的長久以來懷著的那種愿望等等,所以很多人基于這一點把加繆當做“頭號渣男”。
加繆在這本書中其實對“渣男”有一個重新定義,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我想在座的很多女性可能都在生命中遇到過“渣男”,當你想看一看對方是不是真的“渣男”的時候,你可以打開《西西弗神話》看里面的《唐璜》一章。里面說有些人是收集者,有些人其實是用這種數量來達成生命的一種新的成果。我其實有時候會覺得……我不是說羅崗老師是“渣男”(笑),羅老師是我認識的在全中國讀書最多的男人,他讀書的那種愿望就有點像唐璜,他什么都要看一遍,只要一本新書是他沒有看過的,他肯定要拿來看一下的。
我有時候覺得那種“唐璜性”其實是對星辰大海的無限的征服,或者說,用它的量來達成的一種生活。所以說,關于怎么來看“渣男”,怎么來看唐璜,怎么來看希望,怎么來看幸福,我覺得《西西弗神話》都為我們重新做了一些解釋,而且這些解釋在當代依然是有效的。我就先說這些了,然后再來談“荒誕”。
加繆《局外人》法語版封面
袁筱一
加繆寫《西西弗神話》的時候非常年輕(二十九歲)。我有時候會突然意識到,不管是我讀加繆的時候,還是我譯加繆的時候,意識到他其實不到三十歲就寫了這些,《局外人》作為他的成名作一出來就成功了,這也是一個很難的現象,因為比如同樣從殖民地回去的像杜拉斯,她需要經過很漫長的時間才能夠得到文學圈的承認。但是加繆很早就成名了。當然了,這一點也離不開他的老師們對他的一些幫助,還有他在阿爾及利亞當時也接觸了一些名人。這些人對他的作品都是肯定的,他們對他的肯定我覺得跟年輕也有關系,對吧?實際上還是驚訝于他在這樣的年齡就寫出這樣的作品,當然這也是為什么《西西弗神話》里面還是飽含激情。
我今天在來的路上,因為羅老師發了這次講座的信息引起了一堆朋友的關注,然后有一個朋友就跟我說,有的時候你走了很長的路,兜了一個圈子,你又回到了某一個作家、某一篇作品,這就好像是一種就定好的東西。
我確實也有這種感受,因為我突然間想了一下,恰恰是在我很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沉湎于糾結,思考生命有沒有意義。加繆講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那時候。我年輕的時候當然讀過加繆,但是并不是那么愛,因為加繆所講的自殺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或者說所有的哲學問題歸結到底都是一個問題,就是該不該自殺。其實就是說生命有沒有意義,這一點跟剛才毛尖講的希望也是合在一起的。那個時候過于糾結生命的意義在哪里,或者說價值在哪里,我覺得我很長時間都為這個問題感到非常痛苦,因為你沒有辦法證明你的生命的意義。當然你說這是年輕時候的無病呻吟也可以,但我想這個的確是每一個人在自己面臨困境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去糾結的一個問題,要不然就沒有自殺,加繆也是從自殺問題開始談起的。
加繆其實還是給出了一個答案,就是說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但你明知它沒有意義,也不妨礙你滿懷激情地去度過它的每一分鐘,沒有什么事先存在的意義等著你去實現。但這個結論,要到你經過這么多事情以后,你可能才能夠理解,就是你真的是不用糾結。當你再也不糾結生命是有多少意義的時候,那你可以承認,其實活著本身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人活著,人經受各種苦難,其實就是人類的尊嚴,就是彰顯人類尊嚴的最好的方式。作為個體的生命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一個人能夠證明他的個體的生命有高于別人的生命的價值。
這一點可能是到這個年齡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加繆還是給了人某一種“希望”,就是告訴你,活著本身比什么都重要。還有一點,我們過去比較強調加繆的寫作有一種激情,但其實加繆也認為人類的尊嚴是清醒地認識,人類的尊嚴是通過理性來彰顯的。剛才羅老師提到他跟薩特之間的關系,其實他才到巴黎的時候,他們之間也沒有什么太好的交往,他們注定是兩個不同的人。最早的時候,加繆作為一個阿爾及利亞的土生土長的孩子,看到薩特或者看到主流圈里的這些人,他還是要保留一定的尊敬,但是在戰后,他們倆之間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加繆是一個主張理性的人,后來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的時候,很多人要加繆表態。當時他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也就是1957年,在他的演講之后,就有大學生提了這個問題,當時他非常理性地回答說我沒辦法回答你這個問題,他說因為我的母親還生活在阿爾及利亞,我要考慮到他的安危……加繆無條件反對暴力,也反對死刑。當一切演變為暴力的時候,其實正義和非正義就模糊了,這是加繆一向的觀點。
加繆主張我們對于自己的境遇有清醒的認識,在抵達認識的過程當中,每個人都有權利、有自由去闡述他的認識,他沒有什么先見的東西,不認為這是唯一的真理,這其實也是一種理性的力量,這也是我比較喜歡加繆的原因之一吧。
加繆告訴我們,要活出人的尊嚴
羅崗
剛才兩位老師都說到了,加繆寫《西西弗神話》的時候,其實三十歲還不到。剛才毛老師提到關于肉身的一段話,我看到這里,我覺得他其實是把自己放進去的,他說“突然,某一天,一個人發現,自己三十歲了,他確認了自己的青春,但同時,他也在時間上給自己定了位。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承認,他處在時間曲線上的某個時刻上,他承認這條時間曲線他是必然穿越的。他屬于時間,他感到一陣恐懼,正是在這之中,他認出了自己最有利的敵人。明天,就在他原本應該拒絕的時刻,他還期待著明天,這種肉身的反抗,就是荒誕。”剛才兩位老師的意思都在這里面有所體現。
一個人,我們可能會說,活到30歲了,一事無成,就像加繆一樣說,想寫小說,出了兩本小書,但這兩本小書一點影響也沒有,加繆還有一個問題是我是不是就要寫小說了,因為他還要養活自己,我印象中,他本來要去外籍軍團做一個法語老師,外籍軍團有很多當地法國的外籍學生,就招那些殖民地的人來當兵,然后他就教他們法語,這份工作可能是他作為一個窮白人,又受過一定的教育,可能這是一份對他來說還不錯的工作。他需要給自己定位自己要干什么,對吧?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當你到二三十歲的時候,大學畢業,但是你什么工作都沒找到,或者找到的都很差,然后你就說,明天一定會更好。但是加繆說,當你把希望寄托到明天的時候,給自己定位,把自己處在一個線性的時間中,你的明日其實就是不可避免的死亡。這其實是加繆為什么要講自殺的問題,因為我們人都有一個前提,本來其實希望、失望都是沒關系的,人總歸是要死的,人的生命總歸要結束的。
我記得魯迅在雜文里面講過一個故事,一個人給家里的小孩做百日宴,有個人跑出來說,你的孩子一定是要死的,結果這個人被人家暴打一頓,對吧?你說出了一個真相,但這個真相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就用希望“明天會更好”來替代它,這就是“荒誕”,就是你這個問題是經不起追問的,你說明天會更好,明天是什么?明天的明天是什么?其實是已經給定了,因為我們所有的人都不可能改變給定的結局。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有兩種態度,一種態度是說我們根本不需要去討論它,我們就按照慣常的邏輯生活。比如說前面講到的,每天按照既定的模式,機械化的生活。這種機械化的生活的方式,如果我們要從一個歷史的過程來講,加繆在三十年代講的跟我們今天其實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因為這都是現代社會帶給人的問題,古代社會的人可能沒有這樣的問題。現代社會中,我們被機械化了,還有另外一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況,叫異化,我們每個人都被自己所身處的世界異化,因為我們都不再去追問終極的意義是什么。這樣的話,我們就把終極的意義,也就是生命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擱置了,甚至我們會用各種各樣的現實的愿望的滿足和欲望的滿足來替代對這個問題的追問。比如說周末,或者說放假,出去旅游。很多人會說我要用這樣一種方式,把我從既定的位置中解放出來,所以旅游業就變成了一種反抗。人們感覺在旅游的時候可以放縱自己或者完成自我,在放松了之后又可以回到既定的模式中,這兩者之間其實構成了一個共犯的結構。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加繆說的那種狀況,因為加繆恰恰是要讓我們看透,996是沒有意義的,到阿爾卑斯山去滑雪、去旅游也是沒有意義的,你做任何的活動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最終都是要死的,你所有的努力都取消不了最終的荒誕感,取消不了生命的荒誕。
但是加繆接著說,我們知道了這一點,然后我們要怎么去做,他是要問這個東西。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講,加繆首先是絕望,所謂的絕望就是我們知道我們不可能改變終點,就像魯迅講的,告訴你這個孩子是要死的,這就是一個絕望,先不要廉價地給人希望,不要給別人一個黃金世界的承諾,說你們將來一定可以到黃金世界里,其實不對,我們每個人都是要“下地獄”的,這是規定了的。但是在規定了要“下地獄”的情況下,我們再來問,我們的生活怎么過。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加繆講的“荒誕”不是消極的,不是無力的。西西弗走下山去的時候是幸福的,這是特別有名的一句話,這是他的原話。當年我們讀杜小真譯本的時候也有這句話,西西弗走下山坡的時候是幸福的,他感到充實,因為命運已經給定了,滾石上山,石頭到上面一定滾下去,對吧?而且加繆用了很文學性的描寫去講怎么推這個石頭,他的臉抵在這個石頭上面,因為推不動,他全身的力量都要去推動,然后好不容易推上去的時候,石頭又滾下來了,這個是給定的命運,而且一定是絕望的。
但是,不給你廉價的承諾,并不等于你不能夠活出人的尊嚴。廉價的人道主義就是隨隨便便給別人希望,給你一個人性的關懷,你就覺得我們的日子好過了。這其實是一種麻醉,所以加繆是說,當我們明白這樣一種狀況的時候,我們怎么樣才能活。他講了幾種狀況,還說我們要活出更多的人生,我們要活得更充實,活得更精彩,活得更有意義,這些都在于你必須認識了絕望的不可更改性這個前提。可能很多人會因為書名直奔那篇《西西弗神話》,其實加繆是用這個神話來對他前面講的做一個形象化的提升,他講了一個故事給大家,而且他發揮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原來并沒有這么多意義,是加繆發揮了這些意義……荒誕感產生的前提就在于它取消了人的意義,如果從人必須死亡來講……很多人會說加繆寫這些跟他的肺結核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加繆17歲就得肺結核了,而且在當時肺結核是一種不治之癥。
按照福柯對于結核病的研究,他特別強調,結核病并不簡單的是由于有一個結核病菌,然后我們找到特效藥把它給殺死了。結核病對于加繆來講,其實可以說是一種環境病,因為他貧窮、營養不良,還有衛生條件比較差……后來他搬出去了,住在舅舅家,舅舅家是開肉鋪的,就可以吃肉或者燉湯什么的,給他補充營養。之后他的身體狀況改善,但是整體上來講,肺結核對于加繆來講它幾乎是不可逆的,他開始是一個肺感染,后來是兩個肺都感染了,隨時都可能死亡。可能有很多朋友都讀過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疾病的隱喻》一時候就講結核病的問題。但我們也不應該把結核病完全浪漫化,可能有一種把它浪漫化傾向。我覺得死亡的陰影的籠罩對于加繆來講是非常現實的,也是肉身性的,因為如果你不是一個結核病人,你講死亡可能就是一件抽象的事,每個人都要死,但可能是60歲死可能是70歲死而不是隨時隨刻、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命運終止。
蘇珊·桑塔格
《疾病的隱喻》法語版封面
最近我也讀一些關于加繆的傳記,發現加繆是很勤奮的,他是一個生氣勃勃的人。傳記中說他一會在報館,他還去搞話劇,而且他還參加了法國共產黨,后來又退黨,他參加了很多活動,他還在他的手記上留下了大量的痕跡,講《垂死的人》后來又怎么變成《局外人》等等,他隨時都在寫,但他又是一個可能隨時都會死的人。《垂死的人》這部小說本身就講他的狀況,他可能覺得自己結核病發作一下子就沒了,但是他還是這么勤奮,他說要活得充實,可能不是一句場面上的話,也不是從一種抽象的、修飾的意義上來講,在醞釀這個的時候,在疾病威脅生命的時候,他也覺得自己是活得充實的。就好像西西弗下山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是充實的,他沒有被絕望壓倒。
《局外人》加繆著 柳鳴九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8月版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加繆確實是一種人道主義,但是這種人道主義強調了人的尊嚴,我覺得這樣一種人的尊嚴是經過了絕望淘洗之后的人的尊嚴,人可以把握自己的尊嚴。可能今天對我們來講,因為我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應該說六十年代之后,我們是一個犬儒主義的時代,我用一句粗俗的話說叫“死豬不怕開水燙”,我們每個人都躺平,如果是躺平的話是很難理解加繆的。所以后現代的犬儒主義跟加繆是完全不一樣的設想。所以我想,在今天我們重新來讀加繆,讓加繆重新回到我們當代的語境中,可能有這么一種積極的意義。
通過語言達成了哲學思考
毛尖
我現在讀這個新譯本的時候(可能以前看的不太仔細,或者說就是因為版本的不同,有些句法完全改變了),我發現,原來很多人說的一些“雞湯”的句子,在《西西弗神話》里面都有。比如“真正重要的并不在于如何活得更好,而是在于盡可能地去經歷”。但是一般的雞湯好像會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論,而加繆不是這樣,他是從這些“雞湯”起步的,所以這本書里面有些想法,甚至對我來說會有一種矛盾感,包括前面說的懷著絕望,你明知沒有希望,你還是充滿激情地生活,充滿激情的朝向沒有希望的明天。這種話現在看起來似乎有點“雞湯”,但其實他是有一種身體實踐在里面的。
我覺得里面還有一個時間問題。加繆在本質上通過改變時間的狀態,他成了一個現代主義者,原文里有一句話說,“對于毫無光彩的生活來說,是時間支撐著我們。但是總有這樣的時刻,我們必須支撐著時間。”我覺得在疫情中,這句話特別具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大部分時間是時間支撐著我們,今天21號,我們過21號的,22號就過22號的,但有些時刻需要我們去支撐著時間。他一下子把人的能量灌注到時間中去了,重新修改了我們和時間的關系。在西西弗的故事中,我覺得“荒誕”有一個時間問題。
加繆把卡夫卡拿出來講的部分也很好,而且這個好和他之前對幸福的觀點相比有所修正,他說卡夫卡表達荒誕的故事“頗具巴洛克風格。但是我們能夠立刻感受到荒誕的效果和邏輯的濫用之間的關系。卡夫卡的世界就是這個無法言明的世界,盡管人知道什么也釣不上來,但他 賦予自己在浴盆里釣魚、深受折磨的奢侈權利。”我保留受折磨的權利,而且是一種奢侈的權利,加繆很多時候話說的好像很吊詭,比如沒有希望的明天,或者說懷著激情朝向沒有希望的明天,這些話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看可能只會覺得句子華麗,但是經過了人生以后,你會覺得他的話就是這么真實,加繆在那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把我們50歲所經歷過的人生感受以非常凝練的方式表述出來了,包括時間問題,包括荒誕問題,包括人面對死的問題。
這本書里面還有一篇談基里洛夫的我比較喜歡。他說不承認這個世界上有神,但我們通過自殺把自己變成神,但是通過自殺把自己變成神又并不是神,這里面的這個關系怎么來處理,加繆是從這些地方起步來思考人生的。懷著勇氣生活也好,懷著激情生活也好,它是一種小說家的方法,具體要怎么生活,加繆也只是通過西西弗的那種推著石頭上山的表情來展現的,所以我覺得他其實是用小說家的方式達成了哲學家的任務。他是用西西弗的那種和石頭貼著的表情、狀態和汗水來表達的,所以本質上我還是會把他理解成通過語言達成了哲學思考的一個作家。
羅崗
在這本書中,加繆也提到另外一個俄羅斯的哲學家叫舍斯托夫,舍斯托夫有一本書過去挺流行的,就是三聯書店出的《在約伯的天平上》。關于約伯的問題其實跟西西弗有點類似,就是好人為什么受苦。約伯不斷的被剝奪,他自己先受苦,后來兒子也死了,所有的一切都被獻祭,而且這一切就是為了證明你是不是怨恨上帝,但是約伯只是忍受。好人受苦不僅是世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更是信仰的日常維護:正是通過忠仆蒙冤,上帝之名才得以繼續被信從,公義才不至于敗壞,而值得追求。
舍斯托夫
《在約伯的天平上》董友 等譯
三聯書店1989年版
所以,某種意義上,約伯就像西西弗一樣。加繆在這本書里面有一句話是說,“荒誕之人,當他靜靜欣賞自己所受的折磨時,足以使一切神像緘默不語。”這里面講到的就是當人們去承受一切的壓力的時候,你可以真正去面對它,面對這個真相,但這并不等于我們去粉飾它,而是去經歷它,或者說去凝視這個深淵。
我想到齊澤克重新去解釋“莊生曉夢迷蝴蝶”這句李商隱的詩,在這句詩里,我們都以為是莊子做夢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但齊澤克說,為什么不可以是一只蝴蝶,一只小蟲子,做夢夢到自己成為了莊子?莊子為什么要說自己是人做夢,變成了一只美麗的蝴蝶呢?是因為他沒有勇氣去直面自己的一種命運,也就是跟人相比,蝴蝶是微不足道的小蟲子的這么一種命運,所以齊澤克把這看作是一種意識形態,也就是我們要用“莊生曉夢迷蝴蝶”這句詩來裝飾聽上去挺丑陋的一種事實——我是一只小蟲子。卡夫卡的《變形記》也是講我變成了一只蟲,如果一個人變成了一只蟲子……我覺得加繆正好是倒過來講,就是你必須具有一種直面自己難堪的命運的勇氣,你不能抱怨,不能說我的命運怎么這么苦(就像約伯那樣),而是承受,不僅承受,還不改變我的信仰,這才是好人為什么要受苦。就因為你是好人你才要受苦,壞人一受苦老早就辯解了,老早就投機取巧了,老早就變得不是自己了。
加繆的《西西弗神話》中也有非常嚴酷的一面,一般人其實是很難承受的,一說就垮了。還是回到魯迅,當你說這個剛剛出生的孩子要死的時候,誰愿意相信呢?你說這孩子是要死的,終究是要死的,那誰也不開心,誰也不愿意承受這樣一個看上去是真理性的說法。所以我覺得除了要強調《西西弗神話》給我們的一種“正能量”,還要強調它的那種殘酷性,也正是這種殘酷性,造就了(剛才毛老師特別強調的)加繆的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是一種深淵式的現代主義,這個是人的命運,你有沒有勇氣去直面這樣的命運,這個才是加繆留給我們的更重要的一個話題。
這是對塵世的熱愛必須付出的代價
袁筱一
其實我覺得加繆是挺難談的一個人,因為要談論加繆,總是不免要把它抽象化,而一旦抽象化是很容易誤導的,比如把他“雞湯”化,說我們要直面生命什么的。作為結束,我還是來談談加繆這本書本身。剛才羅老師也講到了,毛尖老師也講到了,關于這本書的第四部分,西西弗是一個相當形象的描寫,他給了你這樣的一個形象,之后,他有一句話是說,“這是對塵世的熱愛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句話我當時翻譯的時候還挺感動的,原來的法文其實很簡單,就是C'est le prix qu'il faut payer pour les passions de cette terre,也是非常平實的一句話。
西西弗在人間的時候,他看到大海、陽光,他就不愿意回去了。后面他被拖回地獄以后,其實這一切就是說他必須要經歷過所有的懲罰,包括西西弗推石頭上山,這也是一種懲罰,這種懲罰就在于,這就是你貪戀人間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會讓你想到,為什么我的生命其實沒有特別的價值,為什么我還活著,對于這些問題,這一句話也就讓你釋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