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神童被抹殺了?
李俊
曾經有媒體報道,被譽為“神童”的東北男孩王思涵,當年以14歲的年齡,高考成績572分的超高分數,考入沈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入學后成績每況愈下,卻因為多門成績零分,而被學校“責令退學”。
可以說,很多家長急于求成,往往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但是卻不尊重成長的自然規律。有一家培訓機構號稱“只要孩子從小接受他們的培訓,10歲時就能趕超一個大學生。”實際上,這種做法完全是違反規律,是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培養最棒的男孩》這本書,提到一個案例。該書內容說到,“塞達斯曾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神童。他的父親原為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榮譽教授,他認為,人的大腦和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訓練而不斷增強的。為了證明這一論點,他決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進行一系列的教育試驗。塞達斯出生之后,父親便在他的小床周圍掛滿了英文字母,并在他耳邊不斷地發出這些字母的讀音。6個月后,父親的教育初顯“神效”,小塞達斯已經能夠把26個英文字母全部記住了,而且能夠讀出聲音。父親對自己的教育成果感到非常的自豪,緊接著,他又用各類教科書取代了小塞達斯的玩具,讓他獨自苦讀。這樣做的結果確實讓小塞達斯的智力發展得很快,兩歲他就能看懂中學課本,4歲時他已經發表了4篇文章,6歲的時候還完成了一篇解剖學論文。但是,正當人們對塞達斯父親的教育方法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時候,小塞達斯卻表現出了一些反常的舉動,比如,在不該笑的時候傻笑。其實這是因為父親的過分施壓使他的神經系統開始失常的一些初期表現,但父親卻忽視了這個危險信號,繼續進行試驗。在12歲那年,塞達斯被哈佛大學破格錄取了。正當人們艷羨地談論著這個天才神童的時候,塞達斯卻在14歲那年因患病而住進了精神病院。盡管治愈后,他又返回學校繼續上學,并取得優異成績,但是他早已對父親的‘試驗’和人們的贊揚深惡痛絕。他熱切地渴望過一種正常人的平凡生活。于是,他離家出走,改名換姓,在一家商店做了一個最普通的店員。”
一個12歲的孩子就被哈佛大學破格錄取,這是多么不簡單的事情,但是這種“奇跡”到他14歲就破滅了??梢哉f,這是多么讓人痛心的。要知道,神童也是一個普通人,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墒怯幸恍┘议L卻不顧實際,給所謂的“神童”超常規的發展,從而把他逼到絕境。可以說,一旦這種壓力突破某個界限值,天才神童的孩子就會被毀掉。
要知道,人不是一個機器,而是一個有生命的人。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全面發展。當然,這里所謂的全面發展,并不是樣樣東西都學會,而是一個正常人都具備的因素。懂得和別人相處、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等東西,這都是每個人具備??墒翘觳沤逃砟?,往往把這些東西抹殺了,過分強調智商教育,甚至讀書成績好壞作為標準。因此,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通常都是有缺陷的。
有一些學生讀書成績很好,但是對知識運用能力很差。他們交際能力很差,不懂如何學會陌生人打交道,更沒有洞察力。他們缺少很多生活知識,經常在日常生活里弄出來笑話。由于長期重視考試成績,對心理承受能力訓練方面缺乏,遇到什么挫折,就不敢面對,甚至想不開。
有的家長只是要求孩子學習再學習,當孩子當作奴才一樣訓練。有的家長怕孩子亂花錢,所以就不給孩子零花錢,而不是教他如何樹立正確消費觀。因此,很多孩子全面發展的機會被父母剝奪了。就這樣,孩子就在家長高壓之中前進,但是這種模式完全是被動的。當然,這種被動模式不會走得太遠,一旦外力消失了,自然也會停下來。這就解釋了很多大學生本來成績很好,但是上大學就不想學習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種模式就好比刺激經濟增長那樣,一旦刺激消失,經濟就會停止增長。要經濟能夠保持長期增長,內生變量是很重要,而不是不斷刺激。
所謂培養神童計劃,本質就是一種刺激經濟模式,自然會出問題。其實,要讓經濟能夠長期增長,正確做法不是一時刺激,而是內生的因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保持經濟長期增加的因素,這包括法治環境、私有產權保護、經濟自由度等。因此,要讓一個孩子真正成長,就培養他的興趣,讓他對知識產生興趣,主動去學習,而不是外來壓力的因素。
因此,神童也是一個普通孩子。對于孩子來說,什么樣年齡,做什么事情,家長應該尊重這個規律,不要人為去超前。否則,當孩子承受東西到某個臨界點時,危機就爆發出來。
2011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