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夫相單程東漢初年,武陵蠻首領相單程率湘西苗民起義,攻占大批郡縣,連敗漢朝名將劉尚、李嵩、馬援等大軍,使劉尚戰死,馬援病終,歷經戰爭后被東漢朝廷招撫。
2、馬援之死東漢年間,武陵五溪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苗民起義,朝廷軍隊在征剿義軍的戰爭中歷經失敗。公元48年,時年62歲的伏波將軍馬援主動向光武帝請纓,率兵南下,在與苗民義軍的多次交鋒中,馬援終因此地瘴癘盛行,水土不服,補給困難而損失慘重,最終病死于沅陵壺頭山。
1、潘浚討武陵吳孫權黃龍三年(231年),武陵蠻夷亂世求復國,不服吳國統屬,太常潘浚率從五萬征討,武陵蠻利用熟悉地形與吳軍相持,至嘉禾五年(公元234年)武陵蠻反抗被鎮壓,潘浚在酉水河側筑城據爭,以治武陵。
2、苗民北進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苗蠻“不到黃河心不甘”,恢復祖先故地之心不泯,或率眾入主京師,或舉眾遷居中原,或請命鎮邊御胡,進駐東北至安徽壽春,西北至陜西上路,最北至綏遠和察哈爾境的廣大北部地區。
1、張伯靖起義唐憲宗元和年間,張伯靖率辰、溆蠻反抗朝廷“督斂苛刻”,起義波及湘、黔、渝、桂邊界山區,驚動鄂、川、湘、陜、豫、粵、桂、閩八省駐軍,斗爭持續三年之久。
2、溪州之戰唐末兵禍連年,武陵五溪趁機擺脫朝廷統治,馬殷割據湖湘,建楚國,武陵各地歸附馬楚。谷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黔南溪州刺史彭士愁率獎、錦洲蠻萬余人反抗馬楚剝削,第二年春,兵敗降楚。楚王馬希范自稱伏波之后,鑄立銅柱于溪洲。
3、金頭和尚起義宋建炎年間,“酉陽蠻”金頭和尚在重慶馬鞍城起義,率苗、瑤、土家等族義軍,出擊黔州,震撼思州、涪州,川境土官率兵鎮壓,屢戰不能克,后夔州“蠻首”冉守忠派人刺殺金和尚于營帳中,起義失敗。
4、楊再興起義南山北麓,有雄溪(巫溪)流過,為現代五大苗區之一。南山地是唐宋時期“開邊拓土”、苗漢相爭的軍事要沖之地。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南山苗民首領楊再興率九十九峒苗民起義,大破宋軍,迫使宋王朝改“剿”為“撫”,楊再興歸附南宋,受到高宗召見,恢復了苗族封地。靖州建有楊公祠(飛山廟)以為紀念。
5、楊添朝起義宋乾道年間,沅州知州借故攻破苗、瑤柵寨,掠奪
土地,盧陽“西據僚”楊添朝率苗、瑤、侗等族起義,聚眾數千,殲沅州數千官兵十之八九,后被招撫而平。
1、宋隆濟反元元成宗大德五年,朝廷詔調湖廣、云南兵三萬征緬甸造反的“八百媳婦”,黔、滇沿途不堪征兵、伕運騷擾,雍真葛蠻土官宋隆濟率苗、仡佬等族奮真葛蠻土官宋隆濟率苗、仡佬等族奮起反抗,破楊黃寨,攻貴州,勢力波及黔西北、滇東北地區,元軍多次征討失敗,只得罷征“八百媳婦”兵,誅殺宣慰使劉深。兩年之后,宋隆濟遇害,起義平息。
2、吳天保首義元順帝至正六年。吳天保、楊留總率苗、瑤等族起義,首攻武岡,繼克黔陽,后兩破武岡,三下沅州,粉碎江西、湖廣兩省聯軍會剿,占據五溪地區大部分州縣。至正九年,楊留總兵敗零溪被害后,吳天保五攻沅州、陷辰州,轉戰湖北,入河南,義軍融入兩湖紅巾軍抗元行列。吳天保起義波及湘、鄂、黔、桂四省苗區,率先揭開了全國反元起義的序幕。
3、臘爾山之變明嘉靖十八年,不堪凌辱的鳳凰筸子坪龍母叟和亞酉寨龍求兒聯合銅仁、平頭苗民起義。初,明朝廷“主撫”相對,未有大的沖突。二十一年,地方官吏辱苗,苗民再組義軍圍攻麻陽縣城,繼與黔、川苗民聯合征戰。二十三年,義軍首領被誘殺,起義一度受挫。二五年新領袖龍許保、吳黑苗重舉義旗,連克湘、黔多處州、縣。明朝廷動用十六萬兵力,分路圍攻。三十一年后,才初步平定起義。
4、浴血鎮筸康熙四十二年(1703),桂、黔、湘三省滿漢官兵直逼鎮筸,勒令苗民“歸誠”,湘西苗民333寨4766戶掀起反“征服”武裝起義。清軍五路進擊,苗民據險多次重創清軍,終因寡不敵眾,浴血奮戰四個月后,苗民戰死4657人,起義被殘酷鎮壓。
5、九股苗反臺拱雍正十年(1732)十月二十四日,貴州鎮遠府一百多苗寨苗眾,以參加筑城為名,齊聚臺拱,半夜舉義,首殺臺拱通事,攻破臺拱大營,圍攻清軍糧運咽喉排略汛,擊退黔地救援清兵,后攻施秉時,為廣西援兵所敗,退守番招蓮花坉。次年,清ZF續調湘兵二千、桂兵一千參與鎮壓。經英勇抵抗,義軍大部犧牲,苗眾被害幾千人之多。
1、雍乾大起義雍正十三年(1735),古州包利、紅銀領導苗民起義,臺拱、清江等處苗民舉旗呼應。清ZF調鄰近七省數萬兵力圍剿,未能奏效,乾隆即位,換將易策,采用重點進攻、逐步推進,經大小數十戰,包利及四百余首領被俘并押至貴陽殺害。此次起義,苗民被殺受困餓死不下三十萬,因時跨雍正、乾隆兩代,史稱雍乾苗民大起義。
2、乾嘉大起義乾隆六十年(1795)石柳鄧首舉義旗,“苗王”石三保宣布起義,吳八月等相繼起事,乾嘉苗民大起義爆發。義軍東征北伐,與乾隆所調七省官兵周旋,苗民起義烈火迅速燃及湘、黔、川、鄂四省邊境。其間,義軍建立了以“吳王”吳八月為首的苗民正權,連挫清朝七省十八萬重兵,殺死清軍統帥福康安,沉重地打擊了清ZF對苗疆的統治。
3、咸同大起義咸豐五年(1855)至同治十一年(1872),以貴州黔東南為中心的苗族地區,爆發了由張秀眉等人領導的歷時18年的苗民大起義。起義烽火遍及貴州及湘、桂、滇、川邊150多個州縣,參加起義的苗民在百萬以上。清ZF先后調動湘、黔、川、滇、桂等數省官兵數十萬人進行鎮壓,軍費開支達1.5億兩白銀。是苗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苗民起義。
1、烏涌抗英1841年1月,鎮筸總兵祥福,奉令率湘西永綏、保靖、乾州、鳳凰、麻陽等廳縣苗族及各族士兵六百余人赴粵抗英,駐守廣州城南烏涌要塞。3月,英軍進攻烏涌,苗兵沉著迎戰,先后擊退英軍數次猛攻,斃敵近五百人。此役祥福戰死,鎮筸兵損一百余人。
2、項崇周保衛邊疆法國占領越南后,強占云南邊疆以猛洞為中心長約百余里、寬約五十里的中國土地,建立殖民統治。壯、苗、漢人民不堪忍受,開展接連不斷的保護國土的斗爭。1885年,猛洞苗族青年項崇周組織數十人武裝,積極開展護土斗爭,多次挫敗法軍進犯,于1888年,使猛洞邊地回到祖國懷抱。項崇周保衛邊疆功勛卓著,清廷授予世襲“邊防管帶”,并賜錦旗嘉勉,上書“邊防如鐵桶,苗中之豪杰”。
3、血戰柯嶺橋中法戰爭期間,滇東南開化府壯、苗民族為主體的二千余人組成一支“民族軍”,由貴州歸化游擊陸春和苗族陶英等率領,隨滇軍入北越抗法前線,駐臨洮,守柯嶺浮橋。1885年3月13日,法軍向清軍發動全
面進攻,欲奪柯嶺浮橋切斷清軍供應線。“民族軍”憑大刀、長矛拼殺,激戰竟日,殲敵千余,保住浮橋,對臨洮正面戰場勝利起到很大作用。
1、陳日光率眾抗戰北伐戰爭前后,中共廣東區委會在海南島瓊崖建立了太平峒蘇維埃正權。該地苗族首領陳日光(1983-1946年)立即組織苗族群眾編成戰斗隊伍,共同抗擊敵人。1928年夏天,他將攜帶武器的青壯年男女分成三道防線,步步為營,打得國民黨殘兵游勇,狼狽逃竄,不僅保衛了村寨,也有力地支援了海南根據地和紅軍的斗爭。
2、前敵司令歐百川1926年,在中央北伐軍誓師北伐由廣東進入湖南之前,九軍一師師長賀龍已率先行動,于6月14日以貴州苗族歐百川為團長的第二團為先鋒,從銅仁進入麻陽,向沅陵進發。6月30日,歐百川先鋒團率領苗族子弟擊潰湖南軍閥的抵抗,占領桃源,并乘勝攻常德,歐百川的“苗兵”從此聲名遠揚。
3、“革屯”起義和改編抗日1937年1月,永綏縣隆團(今龍潭)螞蝗塘苗民石維珍等人領導下,首先舉行武裝“革屯”暴動。石維珍率領群眾殺掉正在苗寨捉拿欠租佃戶的槍兵,處死了當地作惡多端的苗守備石達軒,建立起第一支“革屯”軍。隨后,保靖、鳳凰、麻陽、乾城等地苗民紛紛揭竿而起,掀起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浪潮。張治中主政湖南后,“革屯”軍接受改編,編入暫五師、暫六師,開赴抗日前線,先后參加了兩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傷亡兩千余人,在抗戰史上寫下了極為慘烈的一筆。
4、128師抗日經國民ZF統一整編的一二八師師長顧家齊(鳳凰人)于1937年10月調離湘西,開赴抗日前線,駐防浙江蕭山、寧波、定海、象山等地,受第十集團軍指揮。11月5日,該師奉命限3天由寧波開抵嘉善擔任守備。顧家齊充分發揮了“苗民”夜戰、近戰、白刃戰的優勢,使日寇遭受了重大傷亡,出色地完成了固守嘉善的任務,受到集團軍司令的特別嘉獎。
5、“布將帥”起義1938年苗民“革屯”隊伍被收編后,國民黨愈益加重了對廣大苗族人民的壓榨和剝削。1941-1942年間,湘西、黔東北地區苗族人民,為反抗抓丁和苛捐雜稅,反對食鹽官賣,掀起了大規模群眾斗爭,這就是“布將帥“(神兵神將)起義。
6、“黔東事變”1942年冬至1943年夏,為反對國民黨ZF借“抗戰”之名所實施的反動統治政策和苛重的糧稅搜刮剝削,黔東的松桃、鎮遠、施秉、劍河、三穗、天柱等縣和湖南的晃縣(今新晃侗族自治縣)苗族以及侗族、漢族等族人民自發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兵”、“抗糧”、“抗款”的武裝斗爭。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你有沒有什么問題想要了解的呢?有的話,給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