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實行省、府、縣三級地方行政制度,“州縣政府”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
一般來說,州縣政府主要由州縣官及四種政府佐助人員組成。
州縣官是地方行政的核心,掌一州一縣之事,集法官、稅官和一般行政官的職能于一身。州縣官雖為正七品的“芝麻小官”,卻是一州一縣的行政首腦。其下縣丞、典史各一人、主簙無定員。縣丞、主簿分別為正八品、正九品的官員,掌糧馬、征稅、戶籍、緝捕諸務。典史則掌獄囚,是未入流的官員。當一縣無縣丞、主簿時,則由典史總領其事。
以上可以說是州縣政府的“領導班子成員”,州縣官、縣丞、主簿均有一定的官階品級,屬“公務員”的范疇;而“典史”為“未入流官”,是九品之下的品級,地位低但亦屬正式官員。
州縣政府之中,還包括四種佐助人員:
書吏,依職能一般被編為“吏、戶、禮、兵、刑、工”六房,主要負責流程性的文書工作。這要求書吏具有基本的讀寫能力。任期五年后,可通過考試進入官場。書吏并非正式官員,大多沒有薪水,只是依靠衙門這座“靠山”,來獲得相當的“陋規費”以維持生計。
衙役,主要分為“四班”,有鞍前馬后、日雜后勤的皂隸,有負責日常事務執行的馬快或步快,有維護治安、抓捕犯人的捕役,有軍事訓練與特殊防護的民壯。這些衙役類似于州縣官的“爪牙”,用于執行具體的公務。政府有一定的雇傭名額,并付與約六兩的年薪。地方政府基于當地實際雇傭一定數目的人員來辦理具體事務,這種職務倒有點像“事業編”了。
幕友,是州縣官聘請的“智囊”。大縣兩人,小縣一人,主管刑名、錢谷之責。幕友并非命官,其收入來自于州縣官個人,因而不屬于“公務員編”。幕友一職很多都為落第的秀才擔任,他們雖暫時不能入朝為官,但并不缺少專業的行政管理能力,甚至與州縣官相比更加切合實際、講究手段。往往一個區域內的幕友容易形成“抱團”勢力,拉幫結派、上下一氣,成為清代地方行政中的權力暗網。
長隨,相當于州縣官的私人仆役,負責協助州縣官工作、協調衙門事務以及監督政府的雇員。長隨非政府雇傭,州縣官可根據自己的考慮錄用與解聘;他們還是社會地位低下的“賤類”,不僅不是官,并且往后也無權做官。
可見,四種佐助人員皆排除在“公務員”之外。所以,清代一個州縣政府的“編制”其實沒多少,只有那些通過了科舉、定了官品的“領導班子”人員才享有“公務員”的待遇。
參考文獻: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