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最為出名的就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此篇文章介紹道家
老子
1. 道家由來
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需要一種思想來維系人馬,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他們的思想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道德經》的完成,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經過歷史的發展形成很多的流派和著作。
2. 主要流派
老莊派為老學、莊學的合稱,以自然為本,天性為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以清靜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虛無澄他人之妄心而為。主張清虛自守,齊物而侍。以致“不為物累逍遙天下。”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后來儒學獨尊后,形成了老莊思想。
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主張身國同治,以因循為用,以兩相自然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動之,法天地之使萬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為,以無為謂之使物我自然,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形成一種“大音希聲”般的“仁”,看似無所作為,實則無所不為。(有點敵進我進敵退我退的意思)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
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不與物往以不染物性,無為以兩不相累,兩不相擾。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屬于道家的別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后,因不容于世,后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感覺這個不錯~~
3. 道家哲學思想
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
道家對于社會責任的態度并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其中老莊派認為現實中充滿了束縛和限制,任何生命都需要掙脫一定的束縛才能自由活動,即它們都是“有所恃”的。為了擺脫所有的束縛,達到完全“無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齊物”、“逍遙”的生活態度。老莊派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不停的學習是會進步的,只說教是退步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就是一件事情在這里是對的,在其他地方是錯的)的認識原理,以實現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以實現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黃老派的思想比較受到朝廷的認同,所以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順勢而為、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主張。
楊朱派的思想后來被朝廷打壓嚴重,主要認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時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4. 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人。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道家的理論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于存活于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后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并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于抱犢山中。莊子學識淵博,交游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列子,名寇,鄭國(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于事。
老子的弟子,與卜商子夏同時,而少于孔子,曾問學于子夏和墨子。現存作品《文子》十二篇。
5. 道家作品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