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認為知道自己的個性——不管是認為自己外向,害羞,緊張,還是鎮定,如此等等。但是你覺得其他人對你的印象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對自己個性的判斷?
心理學家在研究這個問題時發現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所謂的“元認知準確度”(“meta-accuracy)。但與此同時,人們又有盲點——某些其他很多人都一致認定的、我們卻一無所知的特點。事實上,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的人,對自己給他人的印象越是缺乏認識。
位于圣路易斯(St. Louis)的華盛頓大學和維克弗斯特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在2011年發表了一項研究,深入探究人們如何了解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艾瑞卡·卡爾森(Erika Carlson)和她的同事在多個研究中讓數百位大學生評估他們自己的個性(比如最主要的內向、外向性格,以及誠實、幽默和吸引力等其他個性),然后讓他們舉薦的親友評估他們的個性。最后,被試者要估計自己給他人的印象。
一種推理他人對自己印象的方法是先得出自我認識,再以此為基礎估計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比如你自認為是一個外向者(或相反),那么其他人也會這么看你。但是,卡爾森及其同事在解釋這一方法時發現即使排除被試者的自我認識,被試者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實際上他人如何看待被試者——即被試者的“公眾形象”——之間存在相關性。事實上,與自我認識相比,被試者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更好的反映了他們的“公眾形象”。
Image copyrightGETTYImage caption他人對你的看法可能是你從未想到過的
研究者稱,這些結果證明了他們所謂的真正的“元認知”——這表明我們能夠突破自我認識,了解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而且我們在這點上可以獲得一定的成功。實驗還邀請了陌生人與被試者聊天五分鐘,結果仍然一樣。
所以,你大概知道別人對你的看法,但是2013年德國一個心理學家團隊的研究表明,你的認識又很不完美。65名學生參與評價他們自己的個性,他們要判斷37條陳述是否符合他們的情況(比如“我待人公平”、“我很懶”),然后他們舉薦親友來進行同樣的判斷(每個學生至少舉薦三人;有一個學生邀請了35個親友!)。最后,他們要估計這些親友對他們的評價。
研究者的一個重要發現是親友一致作出的一些判斷(比如他們都覺得這個人很懶。)不同于學生對自己的評價,也不同于學生對自己對別人印象的估計。研究者把這些方面稱作“盲點”。他們說,研究結果表明“通常,人并不知道他人對自己的一些看法。”
社交焦慮者可能并不會對此感到奇怪——事實上,我們很可能會花費大量時間在擔心這些盲點。但是,實際上,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的人,對自己給他人的印象越是缺乏認識。
自省
德國馬丁路德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今年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讓學生四人一組,評價自己的個性,組員的個性,最后估計組員對自己評價。學生還測試了他們的心理調節能力,回答關于自尊的問題和關于性格失常的問題。
Image copyrightGETTYImage caption你覺得自拍能展現最好的自己——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你對自己的判斷是最不牢靠的
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的學生,對自己給他人的印象越是缺乏認識——因為他們在估計他人看法時更多的依賴對自己的認識。這一點在關系較密切的同學之間尤為顯著。換句話說,你的情緒越是穩定,自信心越是充足,你就越有可能認為朋友看待你和你看待自己是一樣的(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那么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這一結果與其他大量的關于抑郁的文獻吻合。較抑郁的人對自己的認識偏差較少——換句話說,他們的世界觀更加現實。
這些盲點可能會在社交媒體上凸顯出來。在當今世界,我們越來越多的以在線的身份展示自己,而非親身到場。心理學家最近開始研究這些新的展現方式,它可能會導致我們誤判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今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以自拍——以傳到網上為目的給自己拍攝的照片——為例專門研究這一問題。
近兩百名大學生來到心理學實驗室,拍一張自拍照,然后再由一名研究人員用同一個手機給他們拍照。然后,學生要評價自己照片的吸引力和被點贊的可能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研究人員發現,經常自拍的學生覺得他們的自拍比研究人員給他們拍的照片更有吸引力,更有被點贊的可能性。但是,研究者在線招募的評分員對這兩組照片的判斷卻截然相反——他們認為研究人員拍的照片比學生的自拍更有吸引力,更有被點贊的可能性。所以,下次你要上傳自拍前,不妨回想一下這一點。
所有這些研究結果說明,假如你真的想知道他人對你的看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問他們。只要你的朋友和親人坦誠相待,你有可能會發現你他們眼中的你與你的自我認識不太一樣。反過來,假如你很自足,你更看重自己對自己的看法,那么可能最好就不要問太多問題。無知是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