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視點
校園暴力背后的思考
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據法制網輿情中心統計,僅在2015年1月份至5月份,在媒體上曝光的校園暴力事件就有40多件,還有許多校園暴力事件還沒有傳上媒體,被眾人所知。作為教師——校園中的重要成員,我們看待校園暴力,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去思考、分析其原因,積極去探索、尋找預防的渠道,與理性處理的方法。
校園暴力的定義,有專家認為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的,由同學或者校外人員等針對受害人身體和精神所實施的、達到一定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校外人員之間均可能發生暴力行為。這是一個普遍認同的定義。校園暴力帶來的危害同樣不可小覷。首先,對受害者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危害。在這些受害者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我們在校的學生,生理與心理還在小心翼翼地成長與發展中,如果此時受到校園暴力的危害,會在他們的心靈中種下陰影,如果這些陰影在沒有有效措施的干預下,那么,在他們將來的成長與生活中都很難散去。據專家調查,很多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都會出現厭學,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自傷,自殘、自殺的行為。其次,那些施暴者對于他們本身來說也是一種危害。一種沒有理性的剛強是一種情感的缺陷。那些人在言行上傷害了他人的同時,自己的心靈也在漸漸糜爛,最終把自己的靈魂帶進深淵。在當中,很多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心理與生理還未成熟,對于這些人,我們以批評教育為主,但是如果他們不悔悟改正,將來成長(成年后)走出社會后,終究逃不掉法律的制裁。法律,在每個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害人終害己”雖然是一句簡單明了的俗語,但它卻印證了辯證主義中的因果關系。最后,校園暴力對校園,對社會來說,也是一種潛在的危害。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讓社會對我們學校的教育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這些校園暴力現象的存在,是由于我們教師縱容或教育不當所致,從而讓我們的師風師德面臨了極大的挑戰。校園暴力的存在,一方面在客觀上打亂學校正常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則是在主觀上使在校園里學生產生一種擔驚受怕的心理,從而對學校的管理產生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一旦上升到學校層面上,就會形成一種脆弱的校園生態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習,學生的學習效率會逐步降低。也有很多校園暴力是發生在校園外面,除了給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外,更多的對我們學校的教育一種傷害,因為學校的學生參與了其中,并充當了主要的角色。那些施暴者,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將來出到社會,必將也會成為社會的危害。
校園暴力事件的頻頻發生,與我們當前的教育以及社會環境是分不開。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必然受到家庭教育的感化、學校教育的干預以及社會環境的浸染。這三個因素,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造就校園暴力事件的產生。現在,我們這三個因素都存在自身的問題,那便是家庭教育的缺陷,學校教育的疲軟與社會環境的惡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連任的老師,對孩子成長與學習的影響是最大的。可是到目前為止,很多父母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總是不斷的否定自身的教育能力,從而缺失了最起碼的教育意識。一個好習慣可以造就一個揚長避短的好性格,而這種性格就是你的優秀的命運,而孩子的好習慣是在家庭教育中開始培養并養成的。現在,我們很多家庭教育都存在這樣的缺陷,就是不重視好習慣的培養。這使他們將來成長的道路上喪失了很多免疫力。其次家庭教育初級階段的放縱,也成了家庭教育的一個缺陷。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被父母和爺爺奶奶寵著,形成一個強烈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天下唯我獨大。這些孩子一旦進入了校園,過著集體的生活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個強烈的自我中心,就會產生一個既碰撞,也磨合的過程。有些“中毒”深厚的孩子,當他們在校園里,或校園外遇到矛盾的時候,因為自我中心意識太強,處理矛盾往往是粗暴而簡單的。矛盾越深,處理起來則越粗暴而簡單。那些處理方式便是辱罵,進而是拳頭。這兩種方式一開始還不至于形成校園暴力,但用這些方式處理久了,內心中會產生一種靠辱罵與拳頭對能保住自我安全或樹立權威,或引起關注的意識,就容易醞釀出校園暴力。最后,就是我們的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太多。很多父母為了生計,都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是其他親戚來帶,甚至是讓他們自己生活。他們的內心中會產生一個強大的自我保護意識,而這種意識誘發出的行為在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督管理下,往往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沒有即權威又深愛的監督管理下,容易產生一種放縱自我的心理意識,讓社會外一些不良的東西侵入他們的心靈。久而久之,這些因素就會成為校園暴力的“火星”。
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也是相當疲軟的。現在,我們的教育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我們的教育水平還不足以良好地維護這個主體。我們老師就會在教育行為上收放不當,一方面過于緊張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我們的教育懲戒功能喪失后,放松了自己的教育管理力。在當下校園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實例,由于過分的考慮學生的身體與心理問題,學生犯錯誤了,我們老師也只是管得很松。我們的教育制度中保護措施,是嚴重偏向學生這一方的。如果一個學生出了事,尤其是因為心理原因出了事,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學校(尤其是他的老師)都要負很大責任。我們老師都只能從學生的眼前利益出發,用一種軟弱遷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護”他們。在很多學校里,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少任性,我行我素的學生。他們在學校里違反規章制度了,而我們的老師,只是形式上批評教育了學生,就不用過分的擔心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出現的問題。然而,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很多學生失去了對物,對人最起碼的敬畏之心。當將來他們遇到矛盾與處理矛盾的時候,就不會尊重對方的健康權與生命權。另一方面,教師的教育素養有待提高。現在,很多教師自從擔任教師起,就已經停止了學習的腳步,對學生成長中出現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不去關注,也不去研究,就只會摳教材,然后上好課。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其心理方面也愈來愈復雜了。作為教師,固步自封,沒有良好的生理知識與心理知識的支撐,遇到學生出現的問題,我們教師處理起來,不但效果不好,反而讓學生出現一種逆反心理,這倒成為將來校園暴力事件的一點潛意識里的火苗。
現在,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學生是處于成長中的人,擁有一顆好奇的心靈,他們對社會的接觸是很敏感的。他們對社會一些東西的吸收遠遠比對課本知識的吸收強得多。因此,社會上很多不良的東西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心靈,而且其影響力遠比教師對他們的影響力強。那么,社會上哪些不良的影響會為成為校園暴力產生的禍根呢?第一,社會上一些不良的青年(或成年人)對學生的接觸。我們的學校畢竟不是全封閉的學校。放學后或周末,或寒假暑假,學生還是要走出校園接觸社會。現在很多社會的不良青年(或成年人)有目的地去接觸我們的學生,宣揚一些所謂講義氣的暴力知識,教唆他們去辱罵他人與攻擊他人。讓學生覺得為人出頭,幫人打架是一些講義氣的舉動,并且還引以為榮。現在很多校園暴力事件的源頭都只是兩個人的矛盾,卻演變成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圍打一個人的惡劣事件。這當中,就有所謂的義氣在煽風點火。第二,不良的網絡游戲與灰色文學對學生心靈的侵蝕。游戲和影視文學以其鮮明生動的形象特征,在更寬廣的思想空間上影響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價值評判。暴力游戲的快意殺戮,港臺影視的黑社會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種的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對邪惡的認同和膜拜。這些網絡游戲與灰色文學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很多學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心靈受到嚴重的侵蝕。當他們面對現實的矛盾處理起來的時候,多少會受到游戲模式與灰色文學的影響,多了點沖動,少了點理智。
要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作為家長、學校與社會都必須予以重視,要做到內在修心,外在依法。修心為本,以法為托。作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教育,而作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入心滲骨的,也是終生的。父母必須要意識到這一點,加強與孩子心靈之間的溝通,保持父母與孩子應有的親密關系。在這個前提下,要留意孩子的交際情況與思想動向,一旦發現什么問題,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與引導措施。此外,還要加強孩子的規矩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風門風,在孩子的心靈里樹立起一個強大而無形的規則意識。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在我們學校里,要注重全面發展,不要讓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口號。在當下的環境中,心理干預這一塊要加強建設,及時對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引導。我們老師,不要只把眼光局限在課本教材中,對學生心理這一塊也必須要加強培訓學習,并且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幫學生解決出現的心理問題。在校園中,因為學生的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事情的處理上,往往會出現明顯的偏執性,喜歡用一種特別的方式顯示自身的存在。當他們遇到矛盾的時候,內心容易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其行為容易失去常態。所以,我們老師要了解學生成長中的心理發育的特點,從心理上做好預防措施,盡可能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以法為托,這個托是極其重要的,它是校園與社會良好秩序的保證,是純理性的。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面,并非每個人都那么理性。作為教師,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專家般的說教藝術。就是專家般的說教藝術,也并非能解決學生全部的內在心理問題與外在的矛盾問題。現在,我們中國的法律的懲戒功能幾乎都是用在成年人的身上,而對未成年人的學生,法在他們的身上幾乎都是強調保護功能。這樣并非是很理性的。現在有不少問題學生,就因為法的保護功能,在校園內外無所忌憚的做一些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甚至是違法的事情。針對未成年人的學生,法律應該具有適當的懲戒功能,讓法的威懾力時時刻刻都在學生的心里存在著。只有這樣,當學生遇到矛盾沖突的時候,內心始終有著對生命的敬畏,才不至于讓矛盾沖突演變成暴力事件。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每日為你推送最新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