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北亞沒有發展出獨立國家?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我們地理上的分類,通常來說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從單純的地理角度,第二個是結合政治和文化進行分類。典型例子是,當我們講一個世界地理時,常常分為了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非、西歐、東歐和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北美、拉美、大洋洲。
我們發現,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分類非常有意思,地理上分為了六大板塊分別是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但實際上,北亞卻不是一個獨立的板塊,全部都屬于俄羅斯,政治和文化上從屬于東歐。
那么,我們從歷史角度去看,為何北亞沒有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體,進而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里環境過于惡劣,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這里的人們但凡有點本事,都不愿意在這里常住,希望搬到一個更暖和更富饒的地方。
北亞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西伯利亞。西伯利亞的名字,其實來自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鮮卑。西伯利亞,其實就是鮮卑利亞!
后來鮮卑民族發生什么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鮮卑民族從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起源,不斷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發展,直接控制了幾乎全部的北亞地區,以及東亞和中亞的部分高緯度地區。這樣的實力,歷史上只有匈奴和蒙古實現過。
但是,鮮卑和匈奴蒙古不一樣,鮮卑民族發展過程中,遇上了小冰期,寒帶和寒溫帶生活的他們,扛不住小冰期帶來的寒冷天氣和饑荒,開始了大規模的內遷。作為規模龐大的民族,鮮卑居然同時從西晉的東北、西北和正北三面同時向南發展,成為了少數民族內遷過程中最有實力的政治勢力。
可是,當鮮卑民族內遷到長城以外后,寒冷的漠北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又出現了新的更不怕冷的民族——柔然。鮮卑人只好征集大量軍隊與柔然作戰,一如當年漢匈戰爭。
鮮卑能打敗柔然,卻不能占領柔然的地盤,這是因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過慣了中原的生活,在北海的苦寒之地,實在是待不下去。
所以,對于東亞和中亞的政權來說,只要北亞不威脅他們的安全,放任自流,讓他們自己發展就行了。
但是北亞的氣候和農業條件條件決定了,這里不可能大量增值人口,不可能大量定居形成城市,形成大型軍隊、大規模賦稅為支撐的國家形式。而是只能以部落形勢低成本存在著。
直到一個民族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不是蒙古,而是蒙古化的俄羅斯。
蒙古帝國第一次明確把鮮卑利亞的土地劃在了自己的版圖里,但是,他們并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統治。原因很簡單,蒙古人口太少,即便是定居在東歐平原上的金帳汗國,也沒能向北開拓更多土地,只能讓俄羅斯人自治。
俄羅斯人打敗金帳汗國,建立了沙皇俄國,這是一個雙頭鷹國家,一面羨慕西方發達的科技,一面覬覦東方豐富的資源。于是,俄羅斯一面向東方發展,奴役原本生活在西伯利亞的少數民族,讓他們為俄羅斯帝國打獵獲得皮毛,然后拿著皮毛向歐洲購買技術,讓自己不斷進步。
與鮮卑不一樣的是,俄羅斯人沒有遇上小冰期,卻遇上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背景下,各國明確劃分了國境線,北亞作為俄羅斯的土地,有了大紅本,實在是歷史性突破。工業革命下,俄羅斯興建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第一次讓西伯利亞有了固定的居民點,再加上紡織技術、取暖技術的進步,在西伯利亞定居,不再是噩夢般的故事了。
總的來說,北亞沒能形成獨立國家,關鍵一點是,始終沒有一個人口爆發點,沒有足夠的定居人口,怎能形成國家?
21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人口,是優質的工業人口,目前為止,我國這方面的資源最為豐富,超過了歐美國家的總和。這就是世界工廠的真正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