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兩部很有意思的印度片在國內院線上映,但因為宣發和國情的問題,導致這兩部電影在國內并沒有翻起什么太大的浪花。
這兩部電影分別是《印度合伙人》和《廁所英雄》。
如果再算上今年在奧斯卡上拿到了最佳短紀錄片的《月事革命》,關于印度女性兩腿之間的那點事,我們基本可以了解了一個大概。
(電影《月事革命》海報)
在印度,影響女性升學的,除了貧窮與種姓,還有一個生理原因,那就是月事。
當代的印度社會,是一個傳統與現代并行的社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卻依舊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習俗難以被根除。
尤其是宗教,這在印度一直都是個老大難的問題。
因為宗教問題的背后,不僅包括宗教信仰所帶來的排他性,還捆綁著種姓和兩性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印度,你想順利上個廁所都不容易。
在印度教徒的認知中,廁所屬于不潔之地,所以保守一些的教徒家里連廁所都不會有。
男人大都選擇隨地解決,而女人呢,則需要帶著夜壺,趁著夜色,成群結隊去往遠離村子的野外解決。
但你們因為這樣的不方便就是全部?
那你們真的是天真到忘記了印度“強奸之都”的美名。
女性在野外解手很容易遭遇到男性的惡意尾隨,性騷擾,甚至是強奸和被害。
即便如此,想要在保守的印度徒家里想要裝上一個廁所,依舊是個大問題。
就算他們肯了,還有層層盤剝的官員系統,官方撥下的修建公廁經費,最后都只會存在于文件中。
電影《廁所英雄》就講述了這樣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對新婚的恩愛夫妻竟然因為廁所問題走上了法庭。
(電影《廁所英雄》的原型夫婦)
在印度,連廁所都是個如此大的難題,更不要說是女生的生理問題——月事了。
在這部《月事革命》之前,還有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印度合伙人》。
《印度合伙人》原名《護墊俠》,這部電影將印度女性來月事時的難堪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印度,因為大勢的印度教信仰,所以女性一直都不受重視,結個婚還要倒貼大筆嫁妝去男方家當牛做馬。
在印度,女性的月事是被視為可恥的。
來了月事的女性不僅不能進“神圣”的廚房和客廳,連公共場所都不能去。
她們只能待在屋外或者是陽臺發呆,直到月事結束。
至于怎么處理?
很簡單啊,在下身墊一塊臟布,塞些泥土樹葉就行。
什么?你想買姨媽巾?
可以啊,55盧比一包你買不買?
在印度,一個普通人家的月收入在3000盧比左右。
花55盧每個月去買衛生巾,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
如果按照十倍左右的人民幣兌換盧比的匯率來算,可能這些錢真的算不了什么,但這是在印度。
根據印度時報在2011年的一份統計數據,印度有3.55億出于經期的女性,但會使用的衛生巾的人數只占12%,有接近四分之一(23%)的女孩會在來月事后輟學回家。
社會大環境對月事的排斥與反感,讓女性自己都對月事感到羞恥。
所以她們大都以臟治臟,用臟布或是樹葉泥土之類的簡答處理一下就好。
這樣的做法導致很多的印度女性患上多種婦科疾病,因此不孕不育甚至喪命的也大有人在。
《印度合伙人》里的男主拉克西米是有原型的。
他的原型是一名叫做阿魯納恰拉姆的印度男人,現在的他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在印度的社會聲望很高。
1994年,他無意發現自己的妻子竟然在經期時使用臟布條解決。
這是一個沾染血跡的臟布條做成的,平日里,他都不會用這樣的布條去擦自己的自行車,但自己的妻子卻需要在經期使用這樣的東西。
甚至還有千千萬萬的印度女性連臟布條都無法使用,只能待在牛棚里的時候,他想要做點什么來改變這樣的現狀。
于是,他就去做了自制姨媽巾。
去年2月,他還在推特上發起了“姨媽巾挑戰”任務,得到了不少社會人士的響應。
其中就包括在中國知名度很高的阿米爾汗。
英國BBC曾在德里黑公交輪奸案后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印度的女兒》,里面收錄了不少因拒絕男性求愛和嫁妝而遭到男性毀容和毆打致殘的案例,看得人觸目驚心。
不少男性甚至還認為女性被強奸,被強奸女性更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由于印度女性地位較低,加上出嫁還需要賠上大筆嫁妝,所以和“獨生子女”ZZ剛出臺時一樣,墮女胎成了一件常事。
當然了,如果能鑒別胎兒性別的還算是有點家底的人家,一般貧窮人家只會一直生,直到生出兒子才罷休。
這樣的行徑,讓現在的面臨著巨大的性別失衡問題。
在印度的古杰拉特邦等地,甚至還衍生出了火熱的“租妻”市場。
只要每個月花上100英鎊,你就可以每月做新郎。
甚至還可以進行換妻。
看到這里,部分男性同胞也別竊喜,你們以為國內就會好很多?
央視新聞調查節目《隴東婚事》(資源的話,B站上就有),你們也可以考慮了解一下,看完你們就會知道現在的“天價彩禮”到底是怎么來的。
對于部分男性來說也會是個警醒,因為男權社會根本保障不到底層大多數男性的權益。
越是重男輕女,越無法保障婦女權益,社會對男性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
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天價彩禮”。
就像之前在寫《驚奇隊長》宣發因為“女生節”問題所鬧出的風波時,底下男性的評論其實讓我是有些錯愕的。
因為你們在生活中所討厭的那一類女生恰恰就是重男輕女所帶來的“典型產物”。
關于女權問題,我一直覺得這不單是兩性之間的問題,哪怕是站在同一性別陣營,都會有同性別歧視,男女都有。
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反對女權的理由。
女權問題的背后是性別平權和人權,不單單是女性自身所需要爭取的,也是男性同胞需要共同出力的。
男性在社會被賦予的高壓,不恰恰是男權社會加在你們身上的么?
為什么男性就非要是承擔賺錢養家和傳宗接代的那一方?
難道他們不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因為討厭的那些“偽女權”為什么這些年勢頭如此迅猛,不就是瞄準了中國的幾千萬光棍缺口,穩穩占據了性別優勢的那一方么?
男權社會只會帶來性別資源的失衡,并不會將這份性別紅利普及到大部分男性頭上。
那些拿著三千工資就好意思DISS一萬月薪男性的女性有,那些動不動就問男朋友或是老公要紅包的女性有,那些一到結婚就問你要天價彩禮,房車全款的女性有……
或許你們的身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這樣的女性,但我想說,不要因為這些女性就以偏概全。
因為除了她們,還有一部分女性會和男人一樣賣力工作,承擔房貸,但依舊會遭遇生產“生死關”,過早的“職業天花板”以及生完孩子后“回歸家庭”與身材走樣……
再慘一點的還有“喪偶式婚姻”,遭遇這樣的婚姻的女性和那些被張嘴閉嘴說著錢和房的女人惡心的男人,其實都是受害者。
所以不要再大家可以扭轉一下部分觀念,不要將女權看作洪水猛獸。
就算無法支持女權,那么也請尊重一下女性。
比如這次和男友相約去非洲看長頸鹿的浙江女大學生,這些幸災樂禍說著風涼話,甚至還帶著惡意的評論,真的希望他們原地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