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俗話說:大事難事看擔(dān)當(dāng),爭讓之間見襟懷。
人生在世,“爭讓”兩字。
爭與不爭,讓與不讓,自證其心。
一人爭搶兩人丑,一人謙讓兩人皆大歡喜。
大爭之世,退而不爭,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1
不爭榮辱
周國平說過:“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
活到一定的年紀(jì),我們才能明白,真正的善良與寬容,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爭、不計較。
榮譽(yù)和折辱,對于成大事者而言,不過是天邊流云,任憑卷舒。
韓信早年在街頭受人欺辱,被迫從他人胯下鉆出,換的一線生機(jī)。
多年之后,他作為開國功臣再回楚地。
遇見了當(dāng)年折辱他的人,韓信不但沒有對其要殺要剮,反倒對他嘉獎一番。
韓信對那個小混混說:倘若沒有當(dāng)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如今的韓信。
韓信忍過恥辱,為的是心中所求,不為眼前一時利害而喪失心智。
相反,不肯過江東的西楚霸王,為了爭得眼前榮辱,放棄了重頭再來的希望。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樣的遺憾,至今仍然存在。
可歷史不會重演,人生不能重頭。
不爭眼前的一時榮辱,才能爭來往后的萬丈榮光。
2
不爭對錯
知乎上有人問:真正幸福的關(guān)系是什么樣的?
最高贊的回答是:幸福的關(guān)系不爭對錯。
很多人喜歡把人和人之間的矛盾,歸咎于“三觀不合”。
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觀相合?
更多的時候,只是爭論對錯。
《辛普森一家》里有一句話說的好:“親愛的,如果你太好勝,永遠(yuǎn)都不會快樂的。”
在一段關(guān)系中,倘若一方太過強(qiáng)勢,另一方就會顯得格外謙卑。
彼此之間,不再是“我們”,而是強(qiáng)烈的分出了“你我”。
當(dāng)一種關(guān)系里,雙方割裂,心的距離一旦拉遠(yuǎn),再親密的關(guān)系也會隨之分崩離析。
維系一段好的感情,依靠的是“通情達(dá)理”,感情在前,講理在后,不爭對錯,只論好壞。
生活中,沒有三觀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比三觀更重要的是,你理解我,我理解你,遇到問題不劍拔弩張,不追究誰對誰錯。
少點爭執(zhí),多幾分和顏悅色。
懂得退出關(guān)系“戰(zhàn)場”,絕不是逃兵,而是智者。
3
不爭得失
莊子: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這世間萬物,本來就是一體。就像日月星辰相互更迭,四季五常彼此變化。它們之間不會計較誰呆的時間長,誰留存的時間短。
日月不會爭輝,春秋不計得失。在相互計較的,只有小人之心。
曾國藩曾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jì)?”
人生,需要看淡得失。
當(dāng)你把得失看淡了,才會有“無事一身輕”的灑脫感。
太在乎得失的人,容易被得失困住了內(nèi)心,患得患失。
一旦一個人開始計較得失,為了得失輾轉(zhuǎn)反側(cè)時,那么人生也隨之變得郁郁寡歡。
看淡得失,少點爭執(zhí)。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才能真正活得安然。
作者:燕歸來,一個熱愛國學(xué)、喜歡扎根于文化海洋的95后,筆耕不輟,衷于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