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這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古代故事,來自于司馬遷先生的《史記·周本紀》,講述西周時昏君周幽王,為討得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諸侯前來救援,最終被滅亡,周幽王也因此了女色亡國的反面典型,歷代皇帝都以此作為警示。
但是,最新的歷史考證發現,司馬遷先生寫的“烽火戲諸侯”是以訛傳訛,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過,讓人大跌眼鏡。
周幽王與褒姒
《史記》《列女傳》記載,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獻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對她很是寵愛。褒姒是一個冷美人,平日里不愛笑,任憑幽王想盡了一切辦法,褒姒就是不笑。
周幽王終于想出了一個主意,決心讓美人笑一次。
在古時候,各國都建立很多烽火臺,有外地入侵,就點起狼糞,各諸侯國看到筆直惡狼煙,立刻派兵晝夜建成趕來馳援。這一天,周幽王帶著愛妃褒姒們來到了一座高大的“烽火臺”。命將領點狼煙,屬下的將領趕忙勸阻,周幽王毫不理睬,繼續下令點火。
諸候看到烽火臺狼煙四起,立刻起兵,部分晝夜來到都城救援,當他們盔歪甲斜,呼呼帶喘來到城下時,卻發現是一場空,都呆呆地發楞……,看到這一幕,褒姒終于開懷大笑,周幽王看到褒姒樂了,非常開心,此后,周幽王又玩了幾次游戲,最終,諸候不再帶兵前來了。
這就是《史記》中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從考古發現來看,我國年代最早的烽燧遺址是西漢的遺物。所以,除了司馬遷的《周本紀》之外,并無其他材料,更無考古發現證明,西周時代的關中地區有過烽燧。
烽火臺,是漢代邊防體系的重要設施之一。一旦匈奴入侵,前方的烽燧可以及時預警并略微遲滯敵軍,長城邊墻則能阻斷匈奴小部隊的襲擾與偵查,后方的屯兵要塞則根據烽燧、前哨提供的情報組織反擊。
清華簡
最近,清華大學教授在挖掘“清華簡”中有了重大發現:歷史上沒有發生“烽火戲諸侯”這回事兒,司馬遷也是把以訛傳訛的故事寫入了史記當中。西周末年的時候,還沒有烽火臺一說。
周幽王
據最新的考證發現,周幽王娶了來自西申國的王后,生了太子宜臼——也就是后來的周平王,又娶了褒姒,生了伯盤。周幽王寵愛褒姒,就想廢了宜臼,改立伯盤為太子。宜臼一看大事不妙,出逃到了舅家西申國。周幽王從內心里喜歡褒姒和她的親生子伯盤,害怕廢太子宜臼以后,一旦他的實力強大了,要回來爭奪王位怎么辦?于是,周幽王干脆帶著伯盤一起帶兵殺向西申國,殺死原太子宜臼,以絕后患。
褒姒
西申是個小國,無力和強大周王室抗衡,于是就向鄰國曾國求援,可是曾國兵力也有限。為了救西申國,于是他們帶著厚禮找強大的少數民族犬戎求援,并承諾事成之后,給以重禮酬謝和大量美女,犬戎爽快地答應了。
周幽王率領軍隊來到西申國時,滿以為會很快滅了西申國殺了太子宜臼,沒想到,兇悍的犬戎軍隊殺出,周幽王軍隊潰敗,他和伯盤被殺。
西周滅亡后,宜臼并沒有順利登上王位。大臣們擁戴周幽王的弟弟為王。叔侄之間又展開了長達21年的戰爭,最終,在晉國國君的支持下,宜臼獲勝,是為周平王。
清華簡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簡稱,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全部是秦始皇焚書以前的寫本書籍,關鍵內容還頂級。除了《尚書》和類似《系年》的編年體史書之外,近2500枚清華簡中還有類似《國語》的國別體史書、類似《儀禮》的禮書、與《周易》有關的書……都是兩千多年來沒人見過的。
李學勤教授
2008年6月,有人獲悉:香港文物市場上有一批重要竹簡要出售,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獲悉后,立即向清華大學校領導匯報了這個消息。領導問:能否用最簡潔的話概括一下這批竹簡的意義?李學勤答: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司馬遷也沒有看過的典籍。
清華簡
當年7月15日,竹簡搭乘飛機從香港運到北京,從進入清華大學的那一刻起,這批無名竹簡擁有了今后將聲名赫赫的名字——清華簡。
經過國內多名學者專家鑒定,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二輯中收錄的《系年》,是一部歷史著作,由138支簡組成,從西周建立寫到戰國前期,記錄了周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也解密了不少歷史疑案。
隨著清華簡的挖掘,以及考古隊發現, 也許,不久的將來,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大的震撼,我們以往熟悉歷史將重新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