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建中湯加味治療胃潰瘍
南京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醫院的賈作民醫師臨床觀察了應用黃芪建中湯加味治療胃潰瘍的療效:患者男,36歲,因精神倦怠,上腹疼痛,肢體乏力等就診,纖維胃鏡檢查示糜爛性胃炎及胃潰瘍,證屬脾土虛餒,肝木乘襲,氣滯挾瘀,治以益氣健脾,佐行氣化瘀,護膜止痛,藥物組成:炙生芪15g,炙桂枝6g,炒白芍30g,蒲公英30g,陳皮10g,白及15g,煅烏賊骨30g,佛手片10g,九香蟲10g,田三七粉2g(沖)、焦三仙10g,炙甘草5g,蜂蜜1匙(沖)、紅棗4枚、生姜2片。用法:日1劑水煎飯前服,服后即左側臥床30分鐘。先后共服藥30余劑,其間原方略作加減,經治療后,胃痛消失,精神好轉,食欲增加,噯氣減少,無泛酸,纖維胃鏡復查,食道及胃底未發現異常,胃體大彎側潰湯已愈合,不見疤痕,僅見粘膜粗糙,原水腫樣結節已消失,未見潰瘍及糜爛,胃角下略見花樣改變,6個月未復發。
詳見《中國民間療法》2002年第10卷第4期第46頁
中西醫結合治療返流性食管炎
柳州市衛校附院林小武觀察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返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療效。診斷標準:均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人民軍醫出版社,1987.116)中制定的返流食管炎診斷標準,根據臨床癥狀加胃鏡檢查進行診斷。首先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本組用加味小陷胸湯,藥物組成:黃連9g,制半夏10g,柴胡10g,全栝樓15g,丹參15g,蒲公英30g,枳殼20g。用法:日1劑水煎取汁200ml,兌入荸薺粉20g,文火煎成稀糊狀,分成3份,日3餐后服。并用雷尼替丁膠囊150mg,日2次口服。對照組用嗎丁啉片,每次10mg,日3次飯前服;雷尼替丁膠囊150mg,日2次口服。兩組療程均為3周,療程結束1周內復查胃鏡。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復查食管病灶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胃鏡復查食管病變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胃鏡檢查均無變化。本組38例患者,治愈29例,有效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4%;對照組30例,治愈17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本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本方理氣降逆和胃,清熱化淤散結,中西藥合用,療效滿意。
詳見《實用中醫藥雜志》2002年第18卷第5期第28~29頁
益胃欣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疣狀糜爛
龐莎莎觀察了益胃欣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疣狀糜爛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分兩組。本組用益胃欣,藥物組成:黃芪、黨參、白術、薏苡仁、茯苓、陳皮、厚樸、半夏、五靈脂、當歸、川芎、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雞內金、山楂、甘草。用法:每次15g,日3次口服。3個月為1療程。若癥狀嚴重,可辨證施治,癥狀緩解后,繼續口服中成藥。對照組用雷尼替丁(石家莊制藥集團有限公司提供)150mg,日2次口服,疼痛緩解后,每晚150mg,或2周后改為每晚150mg,日1次。3個月為1療程。療效標準:胃鏡療效:治愈:疣狀糜爛全部消失。顯效:疣狀糜爛個數減少1/2以上。有效:減少不到1/2。無效:不減少或增加。病理療效:顯效:腺頸部上皮、幽門腺增生消失,慢性炎癥細胞減少,不超過粘膜層的1/3。有效:病理程度減少一個級差。無效:病理無改變或加重。本組40例,胃鏡療效為治愈17例,顯效15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0%;病理療效為顯效28例,有效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7.50%。對照組36例,胃鏡療效為治愈8例,顯效7例,有效8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63.88%;病理療效為顯效14例,有效7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58.33%。兩組胃鏡、病理療效比較,本組優于對照組(P<0.01)。臨床療效證實:益胃欣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疣狀糜爛療效優于雷尼替丁對照組。
詳見《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年9卷4期50頁
辨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胡傳美觀察了辨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脾胃虛寒型治以健脾溫胃,益氣活血,用香砂六君湯或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物組成:木香6g,砂仁6g,升麻6g,柴胡6g,甘松6g,干姜6g,黨參10g,茯苓10g,枳實10g。氣陰兩虛型治以益氣養陰,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物組成:黃芪12g,百合12g,黨參10g,白術10g,柴參10g,枳實10g,沙參10g,白芍10g,甘草3g,升麻6g。脾胃濕熱型治以清熱化濕和胃降逆,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藥物組成:半夏10g,黃芩10g,黃連2g,干姜6g,木香6g,藿香6g,石見穿15g。用藥3個月為1療程,停用其他藥物,1個療程結束后復查胃鏡及胃粘膜活檢,總結療效。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飲食恢復正常,胃鏡、病理檢查胃粘膜無腺體萎縮或萎縮面積縮小2/3,TM消失或由重度轉為輕度,HP檢查陰性。有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飲食恢復正常,胃鏡、病理檢查胃粘膜萎縮面積明顯縮小且程度減輕,TM轉輕度,HP陰性或明顯抑制。無效:治療后癥狀、胃鏡、病理復查無好轉或加重者。結果顯示:本組78例,顯效47例,有效2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69%。臨床療效證實:辨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滿意。
詳見《實用中醫藥雜志》2002年第18卷第1期第9頁
加味麥冬飲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沈永順觀察了自擬加味麥冬飲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首先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本組用自擬加味麥冬飲:麥冬10g,黨參20g ,百合20g ,當歸10g ,法半夏10g ,烏藥10g ,香附10g,陳皮10g ,炙甘草3g ,大棗5枚。隨癥加減: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2g,丹參12g ,蒲公英15g ;陰虛癥狀明顯加沙參12g ,石斛12g;胃粘膜萎縮伴腸上皮化生加天花粉10g ,白花蛇舌草20g。用法:日1劑水煎分2次飯前溫服。對照組用養胃沖劑,每次1包,日3次飯前溫開水沖服,維酶素每次6片,日3次。治療期間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連續服藥3周為1療程,3療程后復查胃鏡及病理。療效標準:參照全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標準評估。顯效:自覺癥狀、體征消失,食欲增加,胃粘膜灰白區消失,呈紅白相間,以紅為主,未見藍色血管,胃粘膜無腺體萎縮。有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胃粘膜灰白區范圍縮小1/2以上,藍色血管數減少,胃粘膜固有腺體萎縮程度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胃鏡及病理檢查無好轉。結果顯示:本組68例,顯效33例,有效2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1.18%;對照組68例,顯效23例,有效25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70.59%。
詳見《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年9卷4期52~53頁
烏螵清胃湯治療返流性胃炎
陳尚書觀察了烏螵清胃湯治療返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按就診先后分兩組。本組用烏螵清胃湯,藥物組成:烏藥15g,海螵蛸15g ,半夏10g ,陳皮10g ,蒲公英15g ,川楝子10g,三七(切片)5g 。隨癥加減:肝胃不和型加柴胡10g ,郁金10g,代赭石15g ,佛手10g ,旋復花(包煎)10g;肝胃郁熱型加生白芍15g ,梔子15g ,柴胡10g ,郁金10g,青皮10g ;脾胃虛弱型加黨參15g ,炒白術10g ,吳茱萸7g,干姜5g ,茯苓10g ;陰虛胃燥型加黃芪10g ,白術10g ,石斛10g,玉竹10g 。用法:日1劑水煎服。1個月為1療程。對照組用泰胃美0.4g,嗎丁啉10mg,均日3次口服。療程同上。治療期間均忌食酒類及辛辣、油膩之品,以清淡飲食為宜。療效標準:痊愈: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粘液澄清,幽門口膽汁返流消失,組織學改變恢復正常。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胃鏡復查胃粘液變淺,幽門口膽汁返流明顯減少,組織學改變明顯好轉。無效:癥狀、體征及胃粘膜組織無改變或癥狀加重。本組55例,痊愈15例,顯效24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5%;對照組55例,痊愈2例,顯效25例,有效11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69.1%。兩組痊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治療后內鏡下所見,本組治愈率27.3%,對照組為5.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
詳見《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年9卷4期59~60頁
辨證論治肝硬化腹水
張家口市中醫醫院的劉冰觀察了辨證論治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療效。其具體治療方法如下:脾虛水泛型,藥用基本方,其藥物組成如下:黃芪30g,丹參30g,茯苓30g,土茯苓30g,連翹30g,赤芍10g,澤瀉10g,白術10g,白茅根10g,紫河車10g。濕熱壅盛型,藥用基本方去黃芪、紫河車,加茵陳10g,金錢草30g。脾腎兩虛型,藥用基本方重用黃芪,加靈芝10g。瘀血癥瘕型,用基本方加益母草30g,桃仁10g,紅花10g。陰虛血熱型:用基本方去黃芪、白術,加炒三仙30g,丹皮10g,玉竹10g。肝腎陰虛型,用基本方加枸杞子10g,女貞子10g。其采用的療效標準如下:顯效:腹水消退,自覺癥狀改善,肝功能改善或穩定。好轉:腹水減輕,自覺癥狀及肝功能改善或穩定。無效:腹水不減,其它指標無改善,或因肝昏迷或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其結果如下:本組80例,顯效62例,好轉12例,無效6例。據此認為,上方健肺益氣,滲利水濕,活血化瘀,消癥化積,用其治療肝硬化腹水療效滿意。
詳見《湖北中醫雜志》2002年24卷第4期第31頁
愈瘍靈有利于治療消化性潰瘍
李杰觀察了愈瘍靈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具體方法如下:用自擬愈瘍靈,藥物組成:黨參15g,玄參15g,白術20g,甘草15g,生大黃10g,蒲公英15g,三七5g,白及20g,延胡索10g,黃連15g,烏賊骨15g,枳殼15g,香附15g,陳皮20g。用法:日1劑,半月為1療程,治療3個療程。療效標準:治愈:主要癥狀消失,內鏡檢查潰瘍面消失至白色疤痕期。好轉:主要癥狀減輕,內鏡檢查潰瘍面縮小。無效:主要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內鏡檢查潰瘍面無變化或增大。結果顯示:胃潰瘍40例,治愈23例,好轉13例,無效4例;十二指腸潰瘍60例,治愈
40例,好轉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1%。臨床療效證實:愈瘍靈治療消化性潰瘍具有健脾化瘀,除濕熱的作用,療效滿意。
詳見《吉林中醫藥》2002年22卷1期37頁
九香散治療疣狀胃炎
永康市中醫院吳天安觀察了九香散治療疣狀胃炎的臨床療效。具體方法如下:用九香散,藥物組成:九香蟲(研粉吞)10g,炒茅術10g,制川樸10g,煨草果10g,煨葛根10g,佛手片10g,炙甘草10g,白及10g,云茯苓30g,淡吳萸3g,沉香曲20g,馬齒莧20g,炒黨參15g,炙黃芪15g。用法:日1劑水煎服,九香蟲研粉后分2次吞服,連服2周為1療程,1~2個療程后復查胃鏡作為評定標準。療效標準:治愈:上腹疼痛消失,胃鏡示胃粘膜上疣狀或丘疹樣隆起變平或消失,頂端粘膜缺損糜爛愈合。顯效:上腹痛基本消失,胃鏡示疣狀或丘疹樣隆起變平或減少,頂端粘膜缺損或糜爛基本愈合。有效:上腹疼痛緩解,胃鏡示疣狀或丘疹樣隆起有所減少,頂端粘膜缺損或糜爛有所好轉。無效:上腹疼痛未見緩解,胃鏡未見明顯減輕。結果顯示:本組共有15例患者,其中治愈3例,顯效9例,有效2例,無效1例。臨床療效證實:本方具有溫中理氣止痛的作用,治療疣狀胃炎,療效滿意。
詳見《實用中醫藥雜志》2002年第18卷第1期第16頁
中西醫結合治療十二指腸潰瘍
靖邊縣醫院任子美觀察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療效。在治療時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用西米替丁400mg,每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0.5g,每日3次口服;果膠鉍2片,每日3次口服;均4周為1療程。本組并用,治以生肌止痛、柔肝理脾,用自擬方,其藥物組成如下:白芍15g,香附15g,甘草30g。在治療中隨癥加減:虛者加黨參、白術;寒者加炒良姜、肉桂;熱者加黃芩、黃連或黃柏;實者加大黃(炒焦)、枳實;痛甚加玄胡;吐甚加半夏或竹茹;出血加藕節、烏賊骨或三七。治療前后行2次電子胃鏡檢查,觀察病灶變化,以及治療前后癥狀變化,6個月后,治愈患者復查胃鏡,觀察有無復發。其采用的療效標準如下: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鏡下潰瘍面完全消失。顯效:主癥消失,次癥基本消失,潰瘍病灶2/3愈合。有效:主次癥均減輕,潰瘍病灶愈合1/2以上。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而未惡化者。其治療結果如下:兩組各30例,分別治愈率為86.2%、73.2%,總有效率為98.2%、88%(P<0.05)。據此認為,上方安脾和血,緩中止痛,用其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療效滿意。
詳見《陜西中醫》雜志2002年第23卷第7期第630頁
健脾益胃湯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厭食癥
王文、于樹青、鄭忠志觀察了健脾益胃湯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厭食癥的臨床療效。首先他們將患者隨機分兩組。本組用健脾益胃湯,藥物組成:黨參15g,黃芪25g ,白術15g ,茯苓15g ,淫羊藿12g ,當歸15g ,白芍15g,半夏15g ,陳皮10g ,佩蘭12g ,雞內金10g ,谷芽15g ,麥芽15g。隨癥加減:陽虛加肉桂;陰虛加枸杞子;胃熱加南沙參;胃寒加高良姜;伴胃痛加梭欏子;惡心嘔吐加生姜、竹茹。用法:日1劑水煎濃縮至150ml,早、晚分服。20日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用普瑞博斯(每片5mg,西安楊森制藥公司生產)每次5mg,日3次,療程同本組。療效標準:有效:食欲改善,上述伴隨癥狀減輕,營養狀況指標有改善,1個月內無復發。無效:癥狀無好轉或加重,營養狀況指標無明顯改善或癥狀有改善,但1個月內復發。本組28例,有效21例,無效5例,退出觀察2例;對照組28例,有效12例,無效14例,退出觀察2例。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兩組治療后血紅蛋白、體重、左上臂三頭肌皮褶厚度、轉鐵蛋白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P<0.01);兩組治療后血紅蛋白、轉鐵蛋白差異有顯著性(P<0.05)。臨床療效證實:健脾益胃湯具有補氣健脾、行氣和胃之功效,在減輕癥狀、改善營養狀況方面較西藥治療為佳。
詳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年22卷4期279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