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曹瑋是個預言家。
他在陜西主持軍事工作的時候,有人給他帶來關于夏州政權首領李德明及其兒子的一個小故事:
李德明指派使者帶著馬匹跟大宋做貿易,但因為獲利微薄而遷怒使者,要斬殺他。
沒有人敢出來勸阻,只有李德明年僅十多歲的兒子站出來說,我們用馬匹資助鄰國,已是失策,如今還要為錢殺守邊人,那以后誰還肯為我們效力?
李德明從此不再為邊境貿易問題殺人。
曹瑋聽完這個故事,認為李德明的兒子年紀不大,卻很善用自己的族人,一定有不凡的心志。他很想見見這個少年,便一再派人去誘使他到集市上來,卻都失敗了。
無奈之下,曹瑋只好派人去把他的容貌畫下來。
當畫像呈獻在曹瑋面前時,曹瑋盯著畫上的少年驚嘆道:“真英物也,若德明死,此子必為中國患!”
多年后,畫上的少年稱帝建國,縱橫西北,一度成為大宋戍邊軍隊的噩夢。一切正如曹瑋所預料的那樣。
這個少年,便是后來西夏王朝的開國者李元昊。
01. “西北小強”前傳
西夏王朝的故事,對于現在的人來說,顯得遙遠而神秘。人們可能只有到寧夏銀川旅游的時候,順道去參觀賀蘭山腳下有著“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西夏王陵,才會對這個逝去的朝代存留些許直觀的印象。
但在一千年前,西夏是中國大地上鼎足而立的三大政權之一。它的立國,以及不容小覷的實力,將中國歷史帶入了第二個“三國時代”:
前期,它與北宋、遼并立;
后期,它與南宋、金鼎足。
相比遼/金、北宋/南宋,西夏算是一個“國小民寡”的政權,以至于蒙古人一統中國建立元朝后,在給前朝修史的時候,選擇性地忽略了這個政權的存在。然而,不管是遼、宋還是蒙古,只要跟西夏較量過,就不得不承認:
這是一只強悍的、打不死的小強。
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項人,是西羌族的一支,漢朝時就遷徙到河西走廊一帶,以游牧為生。唐朝時,由于吐蕃的強勢崛起,黨項人被迫向東部內遷到隴東、寧夏和陜北一帶。
數百年間,黨項人既與吐蕃、吐谷渾、回鶻等強族為鄰,又不時與開疆拓土的隋唐帝國短兵相接,在夾縫生存中練就了彪悍尚武的民族氣質。
盡管彪悍尚武是中國北方各族的共同標簽,但其他尚武民族見了黨項人,都不得不甘拜下風。黨項人的民諺這樣說:
寧射蒼鷹不射兔,寧捕猛虎不捕狐。
與明相伴不會暗,與強相伴不會弱。
正是憑借這種尚武的民族特性,在晚唐以后的亂世中,黨項人不但未被征服,還逐步壯大起來。
契機源于唐末的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爆發后,黨項人拓跋思恭響應唐朝皇帝的號召,拉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馳援長安勤王。唐僖宗很感動,在黃巢被滅后賜予拓跋思恭大唐國姓——李姓,改名李思恭,這樣,一個黨項人變成了“國姓爺”。不僅如此,唐僖宗還任命李思恭為夏州節度使,封為夏國公。
此后,李思恭和他的后代世襲節度使,成為陜北一帶的藩鎮勢力。
02. 祖輩與父輩
一個夾縫中的族群部落迎來跨越式發展,一定是有英雄人物出現了。
李繼遷便是這樣的英雄人物。他出生在宋朝開國后3年,公元963年。12歲時,就因才能出眾被當時的黨項首領李光睿任命主管部落事宜。
982年,李光睿的兒子李繼捧接任黨項首領。繼位后,李繼捧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主動到宋朝國都開封覲見宋太宗,提出放棄世襲的夏州、綏州、靜州、宥州、銀州等五個州。
這個舉動引起了一些不愿歸附宋朝的黨項部落的憤怒。
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聯合自己的弟弟李繼沖和親信張浦等人,假裝抬棺葬母,成功逃出城去。數年后,李繼遷集聚起一支軍隊,他成了黨項人的新首領。
鋒芒畢露的李繼遷以詭計多端出名,在遼國的支持下,用幾年時間就收復了原先的五個州,并奪取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改名西平府,作為都城。
1004年,李繼遷受到吐蕃六谷部首領潘羅支襲擊,混戰時中箭,不久去世。
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繼位為黨項首領。歷史上對李德明的評價,認為他不像其父那么鋒芒畢露,而是更加講究權謀。
北宋名將曹瑋在李繼遷死后,曾上疏奏請趁機攻滅李氏政權,但未獲準許。以后宋朝只能看著這個西北邊陲政權一步步坐大。
客觀上,李德明繼位的第二年,“國際形勢”徹底變了。宋遼兩個大國經過20多年的戰爭后,于1005年達成澶淵之盟,握手言和,此后雙方在外交上發力多于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這逼迫李德明采取了向雙方同時示弱的“依遼和宋”政策。
與此同時,李德明積極向西擴張,使夏州政權的勢力范圍擴大為銀、夏、綏、宥、靈、鹽、甘、涼八州之地。北宋名臣韓琦、范仲淹在追述李德明開疆拓土事跡時指出: “從德明納款之后,經謀不息,西擊吐蕃、回鶻,拓疆數千里。”
現在對李德明的戰功評價頗高,但實際上,大家忽視了一個問題:他奪取甘州和涼州的兩場關鍵性勝利,其實都是他的兒子、年少英雄的李元昊打下來的。
李德明攻取甘州(今甘肅張掖)歷時20年,前后五次出兵,包括一次親征,均無功而返。直到1028年,他派出李元昊,才“拔之”。
攻取涼州(今甘肅武威)同樣如此。1032年,李德明“命元昊將兵攻涼州,回鶻勢孤不能拒,遂拔其城”。
李德明在遼宋兩大國面前“扮豬吃老虎”,最終目的卻是想稱帝自立。只是在各項準備工作快完成之時,1032年底,他突然病死。
李元昊于是正式上場。
03. 統一河西大業
縱觀歷史,只要三代人連續有作為,基本上什么事都能干成。這個定律適用于家族、族群乃至國家。
從李繼遷到李德明,再到李元昊,雖然祖孫三代的個性與手段不盡相同,但推動黨項建立自己的國家卻是不變的邏輯。
李元昊年輕氣盛,向來不滿父親李德明臣服宋朝的做法。李德明生前告誡他說:“吾族三十年衣錦綺衣,此圣宋天子恩,不可負也?!币馑际牵笏魏贸院么?,還有什么不好呢。
李元昊則反駁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用現在的話說,李元昊并不愿自己的族人整日錦衣玉食,而丟失了民族性。
雖然李元昊與其父李德明思想對立,但不得不承認,李德明在位時期執行的臣服宋遼政策,使得黨項境內“有耕無戰,禾黍如云”,這奠定了李元昊奮起反宋的物質基礎。
據《宋史》記載,李元昊“性雄毅,多大略”,“曉浮圖學,通蕃漢文字”,是個文武兼修的雄杰人物。
上位后,李元昊將進攻的矛頭對準了今青海西寧附近的以唃廝啰(997—1065)為首領的吐蕃政權。從1033年至1035年,李元昊數次出兵攻打唃廝啰政權,終因唃廝啰的抵抗而未能取勝。
但這并不意味著李元昊一無所獲,在結束攻打唃廝啰之后,1036年,他一舉拿下了瓜州、河州、肅州,隨后“盡破蘭州諸羌”。整個河西地區,已全部落入李元昊的掌控之中。
這對于李元昊而言,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時刻。
經過三代人的努力,黨項人控制了整個河西地區,使得西夏的統治地域,“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而河西則成為西夏接下來立國的軍事屏障和經濟來源。
更重要的是,李元昊對河西的有效控制,打破了宋朝“以夷攻夷”的軍事策略。唃廝啰政權、回鶻、吐谷渾等一直是宋朝牽制西夏的友好同盟,自從李元昊的勢力深入到蘭州以南的馬銜山,與宋朝隔山對峙,標志著宋朝與上述同盟的聯通之路已經徹底斷絕。而李元昊憑借對河西要道的控制,使其在政治上脅迫宋朝成為可能,“恃此艱險,得以猖狂”。
盡占河西地區之后,李元昊的治理思路也被打開了。
他的父祖輩對河西采取的是劫掠政策,對河西走廊過往的商人直接搶劫或課以重稅。李元昊將這些地區納入統治地域后,就必須修正以往竭澤而漁的做法,轉而對這一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負責。
史載,李元昊“每欲舉兵,必率酋豪與獵,有獲,則下馬環坐飲,割鮮而食,各問所見,擇取其長”。這已是集體議政的雛形。河西是一個多族群混居的地區,主要族群有回鶻、吐蕃、漢族,并夾雜少量粟特人、吐渾人等。比起打打殺殺,如何“治國安邦”或許才是李元昊真正的挑戰。
應該看到,河西地區常年飽受戰亂,當地豪族和人民向往強勢政治勢力的庇護,最好是能實現一統局面。所以,當強勢的李元昊對河西各州發動戰事時,他實際上并未受到大規模的反抗。
而當他征服河西以后,當地漢族士人紛紛以前秦苻堅、北魏拓跋珪的故事,“日夜游說元昊”,希望他建立一個國家,保一方安定。
河西的民望和訴求,與李元昊的雄心不謀而合,稱帝建國很快被他提上議程。
▲李元昊稱帝儀式 圖源/紀錄片截屏
04. “反宋”與“仿宋”
早在1032年,李元昊繼位后,他就開始了一系列“反宋”操作。
中華大地上的邊緣族群,在歷史上很少“被看見”。即便“被看見”,也是以“漢化”為前提。因為漢族文明太強大,具有無窮的同化能力,任何族群與漢族文明遭遇,都會不自覺地成為后者的“俘虜”。這應該是歷史上邊緣族群最大的焦慮。
李元昊要“反宋”,要保持自身族群的獨立性,就是要讓黨項這個族群被歷史看見。
在他繼承父親的西平王、定難軍節度使的號位后,他宣布放棄唐朝所賜的李姓以及宋朝所賜的趙姓,改姓“嵬名”,自稱“吾祖”(意為“可汗”)。
傳說黨項王族始祖曾取吐蕃姑娘為妻,繁衍后代,這名吐蕃姑娘姓“嵬名”,是黨項族的始祖母。李元昊改姓“嵬名”,表明他對逝去的吐蕃王朝的向往,以及建立黨項國家的愿望。
為了讓自己的族群被看見,李元昊強制推行黨項傳統發式,禁用漢族發式。他自己先做榜樣,自行禿發,隨后發布禿發令,限時三日,否則殺之。于是,“民爭禿發,耳垂重環”。
此外,他還參與創制本民族文字,即西夏文。建立蕃學,培養黨項統治人才。
由于李元昊統治的區域是多族群混居地帶,所以他的稱帝建國計劃,除了要爭取黨項人的支持,還要盡量擴大支持面?;诖?,他時不時把自己打扮成吐蕃王朝的繼承者,并在必要時穿上回鶻可汗的服裝,以此表明他是多族群的共同領袖。
但是,他慢慢陷入了一個悖論:他的建國大業,單純依靠自己的族群是難以有效完成的;他必須引進漢族精英作為智囊團,而這又使得他的建國大業充滿了濃重的漢化色彩。
歸根到底,李元昊一邊“反宋”,一邊“仿宋”。
他大力招徠漢族精英為自己服務,倍加優待,以至于宋朝有些讀書人考不上科舉,干脆西行投奔李元昊。李元昊來者不拒,或授以將帥,或任命公卿,倚為謀主,奉為座上賓。這些歸附的漢人在李元昊建立勛業的過程中出力尤多。
他還曾花重金買來宋朝皇宮放出來的宮女,讓她們隨侍左右,以便時時了解宋朝宮廷內部的運作。
在制度建設、機構設置等方面,他更是處處模仿宋朝。
正如北宋名臣富弼所說,李元昊“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
這種吊詭的處境,在急于變得強大的李元昊眼里,已經無暇顧及了。盡管他處處模仿宋朝的做法引起了黨項貴族內部的爭議,但正如同時代的遼國也是通過學習漢族制度才變得堅不可摧,李元昊顯然不可能抵擋先進制度的誘惑。
說白了,民族性是面子,而“宋朝化”才是里子。
而從唐末李思恭成為夏州節度使以來,黨項政權雖然時而悖逆,卻一直依附中原王朝,如今,李元昊要稱帝自立,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他最需要籌劃的是,做好軍事準備,迎接宋朝的打壓。
在軍事上,他構建了兵民合一的軍事組織,編了50萬黨項部落兵。通過一系列優化重組,部落兵的整體作戰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他還根據戰爭需要,編練了戰斗力爆棚的新式軍隊。聞名遐邇的鐵鷂子軍便是黨項新軍中最出色的代表,雖然只有三千人,但這支軍隊是李元昊手中最厲害的王牌,破陣摧敵,無堅不克。
公元1038年,十月,在做好軍事部署后,36歲的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正式稱帝,國號大夏。
收到李元昊稱帝的表文后,北宋舉朝震怒。
宋夏之戰,看來不可避免了。
▲西夏版圖 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05. 戰爭與和平
西夏國的建立,引發了北宋君臣的不適。而這種“不適”,不在于領土的分裂,而在于所謂的“大逆不道”,拂了面子。按照慣例,他們將李元昊稱帝稱之為“僭號”。
君臣們先在大宋朝廷上嚴厲譴責李元昊,群臣們開罵:“元昊小丑也,旋即誅滅矣?!?/p>
罵爽了之后,宋仁宗決定啟用政治和經濟懲罰手段——下詔削去李元昊的官爵和賜姓,關閉所有邊境榷場,開出高價懸賞捉拿或斬首李元昊。
一切都在預料之中,但李元昊預想的軍事打壓卻遲遲沒有到來。
宋朝不喜歡用兵,在宋初,連兵書都被皇帝列為禁書。宋朝只相信道德、制度與經濟優勢,認定這三種優勢足以碾壓一切敵對勢力。
反倒是李元昊坐不住了,在稱帝一個月后,他率軍入侵保安軍(今陜西志丹縣),主動挑釁。
隨后的三年中,李元昊向北宋邊境發起三大戰役,從三川口之戰到好水川之戰再到定川砦之戰,一年一戰,全部取得大勝。北宋被打得沒脾氣,而躊躇滿志的李元昊卻挾著三戰三勝的余威,放言說要“親臨渭水,直據長安”。
一時間,北宋朝廷大為驚恐,史載,“關右震動”,“仁宗為之旰食,宋庠請修潼關以備沖突”。
不過,對于李元昊來說,他還不至于有“蛇吞象”的野心。他發動舉國兵力連打三仗,目的在于脅迫宋朝承認自己的政治地位。宋人在戰后也發現,“賊(指李元昊)舉其國而來,其利不在城堡”。就是說,黨項人并不擅長攻城掠地。
三戰過后,李元昊見好就收,把軍事上的戰績轉化成談判桌上的籌碼。而宋朝既定的外交原則,從來不是以武力,而是以和平方式去控制周邊政權,只要能談,絕對不打。
于是雙方坐下來和談。
這是一場漫長的和談,雙方談了一年多,直到1044年底才訂立“慶歷和約”。在談判中,宋朝代表龐籍對西夏代表李文貴說:“汝歸語汝主,若誠能悔過從善,稱臣歸款,以息彼此之民,朝廷所以待汝主者,禮數必優于前?!?/p>
李文貴聽聞此言,頓首說:“此固西人日夜之愿也。”
李元昊聽完李文貴的匯報后,亦“大喜”。比起宋朝,李元昊更像是現代理念上的外交家:只重利益,不重名分。
按照和約,宋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李元昊向宋稱臣;宋每年“賜”給西夏銀、絹、茶,合計25.5萬兩、匹、斤;開放榷場,恢復宋夏貿易。
宋夏雙方在“慶歷和約”的解釋權上各取所需,各自表述。
宋朝認為這是外交的勝利,因為他們用經濟利益壓制住了西夏。
西夏也認為這是黨項人的勝利,因為他們名義上附宋,實際上已經自立,誰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而他們用名義上的臣服換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這筆買賣太值了。
在宋夏和談進入尾聲時,遼國看不下去了。
當時的中國棋盤上,宋、遼是兩個大玩家,夏是個剛剛發跡的小玩家,因此成為大玩家拉攏的對象:宋夏和好,可以抗遼;遼夏和好,能夠制宋。
從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到李元昊本人,只要對宋朝強硬,遼國就與之和親,借勢拉攏,從而達到制衡宋朝的目的。如今,李元昊站到了宋朝一邊,遼國十分不滿,重兵壓入夏境。
遼興宗親率十萬大軍征夏,李元昊采取避其鋒芒的策略,讓遼軍長驅直入夏境400里而見不到夏軍。在賀蘭山與遼軍交戰失利后,李元昊又退兵百里,堅壁清野,連沿途的野草都燒光,陷遼軍于糧盡草絕的困境。然后,李元昊發起反攻,一舉擊潰遼軍,遼興宗差點成為黨項人的俘虜。
征夏失利后,遼夏也進行了和談。
從此,西夏與宋、遼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史上第二個“三國時代”來臨。直到13世紀蒙古汗國崛起,才打破了這種三足鼎立的均勢狀態。
李元昊在北宋、遼兩大國的對局中,依靠自身的能力,把國小民寡的西夏帶到了牌桌上,此后兩大國換成南宋和金,而西夏接近200年再未離桌。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夾縫中的奇跡。
06. 被看見與被無視
以往,我們站在宋朝的視角去審視公元10—13世紀的中國史,認為遼、金和西夏屬于叛逆的割據政權,因而對這些王朝及其開創者的評價都不高。
但是,只要我們不帶任何正統與族群的偏見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就會發現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黨項人為主體的西夏王朝崛起,實際上是并行于宋朝、遼朝的中國統一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西地區自9世紀吐蕃衰弱后,河西豪族張議潮起義,并向唐朝獻出河西十一州。但張議潮真正控制的僅有瓜、沙二州,其他各州由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各民族自立、攻伐和割據,導致河西、隴右地區陷入長久的混戰之中,延續至唐末和五代。
宋朝立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名義上統一全國,但在北方、西北等地,宋朝的勢力并未能觸及。黨項人李元昊在河西所做的工作,正是宋朝想做而鞭長莫及的工作。讓河西和河套地區復歸統一,終結混亂的割據局面,這是10—13世紀中國歷史從大分裂走向大一統的一個必要進程。
包括宋、遼(金)、夏在內的局部統一,為13世紀元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看,作為邊緣族群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李元昊理應得到歷史的肯定,而不能簡單地站在宋朝的立場,把他當成僭號者。這或許才是我們讀歷史的一種正確姿態。
最后交代一下李元昊的結局。
史書說,李元昊“結發用兵,凡二十年,無能折其強者”,我們也看到他在建立西夏后縱橫捭闔,與宋、遼并立的智慧和才干,但饒是這樣的一代雄主,卻控制不住自己的下半身。
在他執政后期,好大喜功,沉湎酒色,以至于做出荒唐的舉動。在他為太子李寧令哥娶媳婦的儀式上,他發現這個新兒媳姿色動人,遂強行納為己妃,封號“新皇后”。而太子李寧令哥怒不敢言,后在黨項權貴的慫恿下,于1048年的元宵夜趁著李元昊酒醉之際,持刀刺殺李元昊。李元昊受到驚嚇,酒醒反抗,最終被割下鼻子,不久病重而死,時年46歲。
史載,李元昊臨死前,給年僅兩歲的幼子李諒祚留下遺囑:“異日力弱勢衰,宜附中國,不可專從契丹。蓋契丹殘虐,中國仁慈,順中國則子孫安寧,又得歲賜、官爵。若為契丹所脅,則吾國危矣?!?/p>
在最后的時刻,他已經看見了他開創的王朝將難以再奮起,只能囑托到時的退路——“附宋”。從當年年輕氣盛的“反宋”者,到最后變成像他父親李德明一樣的“附宋”者,李元昊的態度轉變恰恰說明,漢化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取得了成功。
開國皇帝李元昊去世后,西夏王朝又延續了180年。
直到漠北崛起了強悍的蒙古汗國。
但蒙古人面對西夏,卻感受到了小強的生命力。蒙古大軍消滅西夏整整用了22年,這是他們橫掃歐亞大陸遭遇的最頑強抵抗,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中了西夏人的毒箭,染病而亡。
1227年,在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終于攻滅了西夏。
后來,元朝修前朝正史,一口氣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唯獨沒有修“夏史”?;蛟S還是傳統士人出于對偏居王朝的傲慢與偏見,讓存在了近兩個世紀的西夏王朝被正史無視了。
若知道這個結局,李元昊定會長嘆。
他希望自己的邊緣族群“被看見”,到頭來,只有自己的巍峨帝陵被看見。參考文獻:[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傅海波、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湯開建:《黨項西夏史探微》,商務印書館,2013年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 : 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薛正昌:《略論李元昊》,《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馬旭?。骸段飨慕▏臍v史動因考察》,《宋史研究論叢》第19輯,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