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史上最神秘的陵墓,被秘密守護800年

1227年八月的一天,一隊蒙古騎兵出現在草原上。他們個個披堅執銳,隊伍中還有幾輛牛車,車上的東西一律用白布包裹著,看上去充滿肅殺之氣。

隊伍抵達克魯倫河上游的斡兒朵時,一群婦人已在此等候多時。有人認出來,為首的四人,是被尊稱為“四大婦”的成吉思汗寵妃孛兒帖、忽蘭、也遂、也速干。

原來,牛車上用白布裹著的正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臨時棺槨。

成吉思汗畫像。圖源:網絡

按照蒙古人的傳統,可汗的靈柩需要在每個大婦的斡兒朵(宮帳)中停留一日,以供諸王、公主祭祀瞻仰。

得知消息的蒙古王公立即從駐地啟程,前往此處跟自己最尊敬的可汗作最后的告別。但,因為大蒙古國疆域遼闊,一些王公抵達之時,葬禮已過去三月之久。

根據蒙古人“幼子守灶”的傳統,成吉思汗的葬禮由四子拖雷主持。明人葉子奇《草木子》記載,成吉思汗的遺體被安置在一塊巨型的梡木中間,梡木外面刷上漆,用黃金做的圈箍住。送葬的隊伍陪靈柩走過一段路后,這口巨棺就被重新放上牛車,運往蒙古人的“大禁地”安葬。

葬禮結束后,成吉思汗生前騎乘的良駒連同四十名蒙古貴族少女全部被殺死,供他在另一個世界驅使。而在成吉思汗遺體入土為安后,一群蒙古士兵立即驅使上千匹戰馬將墳冢踏平,同時,當著母駝的面,殺死一只駝羔,并將它的血潑灑于墓地之上。

待到來年萬物復蘇之際,主持葬禮的送葬官再將母駝牽回,它停留的地方,便被認定為成吉思汗的墓葬所在地,各部族的王公遂在此展開祭祀。等母駝老死,成吉思汗的具體埋身之地也就成了歷史謎團。

考慮到元代以前帝王墓時常被盜發,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元朝皇帝繼續沿用成吉思汗留下的喪葬傳統,所以元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帝陵從未遭盜發的朝代。

01

那么,成吉思汗究竟葬于何處?這個問題,近八百年來人們始終沒有具體的答案。連成吉思汗因何而死,也是個歷史謎團。

有人說,成吉思汗墜馬受傷,病重而死,有人說他被西夏王妃刺殺,也有人說他是在征伐西夏時中箭陣亡,還有人說他是遭天打雷劈而死……根本沒人說得清他的死因。不過,成吉思汗年過花甲出征西夏,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元史》《蒙古黃金史綱》《史集》等一批權威史冊中,對成吉思汗之死多采用“不豫”“患重病”“已病了”等表述。

據這些史書記載,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似乎已預感自己時日無多。

他派人召來了自己與結發妻子、大皇后孛兒帖所生的四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托雷。這四位王子在成吉思汗奠定蒙古帝國版圖時出力甚大,成吉思汗去世前必須安排好他們各自的使命。

由于長子術赤是在其母孛兒帖被蔑里乞人擄走時所生,故其本人在部族中的威望不高。于是,成吉思汗命術赤掌狩獵,負責訓練蒙古新兵,為蒙古帝國的繼續擴張提供后勤助力。而次子察合臺為人嚴苛、固執且不尊兄長,所以成吉思汗對這個兒子又愛又恨。他同樣沒有令察合臺繼承汗位,而令他掌札撒和法律,專門管理對罪人的懲處。

盡管蒙古有“幼子守灶”的習俗,但成吉思汗同樣沒有讓四子中年紀最小的拖雷繼承汗位。這是考慮到拖雷歷來與長子術赤關系最佳,若令拖雷繼承汗位,則四個兒子有一天必然走向互相攻訐。成吉思汗前半生顛沛流離,見慣了親人離散、兄弟背叛,自然不希望其死后黃金家族內部出現利益分配不均而互為仇敵的局面。

兩相權衡下,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臺反倒成了最后的贏家。

成吉思汗繼任者窩闊臺汗。圖源:網絡

1227年,成吉思汗駕崩。臨終前,他還是不太放心自己的安排。考慮到此時西夏未滅、金朝仍在,他給窩闊臺、托雷兄弟倆出了兩條“毒計”:其一,秘不發喪,待夏主來降;其二,聯宋滅金,各個擊破。

在成吉思汗的安排下,西夏很快遭遇滅頂之災。蒙古騎兵對投降的西夏君臣進行了報復性殺戮,擁有近兩百年輝煌歷史的西夏文明自此銷聲匿跡。

而南宋,此時雖已察覺蒙古人的狼子野心,卻無能為力。

窩闊臺遵照父汗遺愿,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立即派出李邦瑞、速不罕、王楫等人使宋,向宋朝方面提出“借道、借師、貸糧”三大要求,并委派四弟拖雷率兵入漢中,進攻四川,給宋朝方面施加一定的軍事壓力。

蒙古人雙管齊下,宋朝也不甘示弱。聽聞使臣速不罕為借道沔州(今陜西略陽)而來,沔州守將張宣二話不說,立即派人誘殺速不罕,用行動證明自己死守當地的決心。然而,這樣的威脅對鐵蹄已經南下的蒙古騎兵而言,毫無作用。在拖雷大軍的進攻下,宋軍節節敗退,四川制置使桂如淵更是臨陣脫逃。蒙古大軍如入無人之境,僅在四川一地,就劫殺百姓逾十萬。

迫于蒙古強悍的軍事壓制,南宋只能同意“聯宋伐金”戰略,并派出使節赴蒙商議攻金的具體作戰計劃。

02

紹定六年(1233),南宋使臣彭大雅、徐霆奉命訪蒙。在與蒙古人商討完共同伐金的事宜后,兩人前往所謂的“大禁地”謁拜成吉思汗。

二人在使臣見聞錄《黑韃事略》中寫道:“(徐)霆見忒沒真(鐵木真)之墓,在瀘溝河之側,山水環繞。相傳云,忒沒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又記錄道:“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沒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

這也是記錄成吉思汗葬地最早的文獻。從彭大雅的角度,當日他們抵達傳說中的“大禁地”后,曾看到那里的成吉思汗陵方圓三十里內插箭矢以為墻,并有騎兵日夜巡邏警戒,防止霄小逾越雷池。

出使歸來,二人向宋理宗復命。理宗皇帝對成吉思汗身后事也頗感興趣,遂問他們所見所聞。徐霆表示出使日久,早已忘卻參拜事宜,“大禁地”的具體位置或有不準,畢竟成吉思汗“其墓無冢”,難以辨認。

成書于14世紀初的世界通史巨作《史集》,卻基本上采納了彭大雅關于成吉思汗陵樣貌的記載。該書還指出,成吉思汗的葬地就在離他出生地僅六天路程的不兒罕合勒敦山中。之所以選擇在這里,《史集》的作者拉希德丁認為,這座山對成吉思汗意義非凡。當年,孛兒帖被擄走,成吉思汗被追殺,羽翼未豐的他正是躲于此山三天三夜,才獲得東山再起的機會。

而拉希德丁在研究“不兒罕合勒敦山”與成吉思汗的關系時也發現,這位曾經征服了亞歐大陸的汗王生前最喜歡來此打獵,并曾在此對身邊隨從表達自己日后愿葬身于此。另外,拉希德丁同時代的一些西方史料也指出,成吉思汗生前已下嚴令,確立此處為黃金家族禁地,外人誤入,格殺勿論。

由于拉希德丁是蒙古帝國分裂后四大汗國之一伊利汗國的丞相,且他編撰《史集》時曾得伊利汗國合贊汗、完都汗的鼎力協助,編撰團隊中又有當時來自中國的學者,克什米爾的喇嘛,以及一個蒙古人。所以,西方研究蒙古史的學者普遍較為認可這段記載。

但,編撰于明朝的《元史》卻不太認同以上觀點。在記載成吉思汗駕崩這段歷史時,明朝大臣揮筆寫道:“二十二年丁亥(1227)……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壽六十六,葬起輦谷。”起輦谷在哪,主持編撰《元史》的宋濂等一眾文臣并未明指。

經過蒙古史學家亦鄰真的研究,“不兒罕合勒敦山”和“起輦谷”最終有了具體所指。運用語音學勘同的方法考證,亦鄰真指出,“不兒罕合勒敦山”應為位于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側150公里外的肯特山;“起輦谷”則應為蒙古史中記載的“古連勒谷”,其位置大致位于今天肯特山以南的“怯涼格河”流域,包括成吉思汗在內的多數蒙古汗王都葬于此處。

不過,來自中國社科院及中央民族大學的色音、佟德富、陳喜忠三位教授之后又提出新的觀點。他們認為,在《史集》一書中,關于成吉思汗陵墓位置的描述還提到過兩個關鍵的地名,一個叫“不-溫都兒”,一個叫“忽兒班-客赫惕”,這兩個地方都是“怯涼格河”的發源地,也在成吉思汗陵寢所在的“大禁地”區域內。這應該位于蒙古故都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因為,翁金河古稱怯涼格河,其歷史記載可追溯到突厥人稱霸草原的時代。另外,在蒙古名相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的書中,也曾出現過將翁金河稱為“禁地獵場”的記載,所以三位教授堅信,這與成吉思汗陵所在的“大禁地”有直接聯系。

成吉思汗去世時間正值“三伏天”,如果當時沒有采取及時的防腐措施,無論遺體最終是運往肯特山還是翁金河,不出三日必然腐敗,這顯然違背了蒙古族薩滿教的靈魂信仰。所以,有學者認為,為保成吉思汗順利魂歸天國,或許從一開始成吉思汗陵就不存在。

無獨有偶,在一則出土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的蒙文史料中也有類似記載。該史料稱,成吉思汗的真身早已擇時、擇地“天葬”。

盡管無數專家至今仍堅信成吉思汗實施的是“土葬”,但在沒有具體確定成吉思汗真身所在之時,這一切仍只是歷史的猜想。

03

沒找到成吉思汗魂歸之地,在亞歐大陸上人口龐大的黃金家族,又該如何祭祀先祖呢?

作為草原上的“一代天驕”,關于成吉思汗的祭祀自始至終都是草原上的大事。據《史集》記載,由于成吉思汗實施“秘葬”,所以母駝死后,就連送葬官和守陵戶也找不到當初下葬時所做的標識。考慮到祭祀活動年年都有,窩闊臺汗遂下令仿照成吉思汗生前居住過的營帳,將成吉思汗生前的衣物、兵器、箭筒等供奉起來,建立八座白色氈帳,起名“八白室”,以代陵寢,讓后繼之君得以在每年的祭祀中追念先祖。

后來,元世祖忽必烈入主大都(今北京),仿照漢法昭穆排序,在皇宮內蓋了一座太廟,確立元朝的“八室神主”制度。于是,在“八白室”之外,又多了一處官方祭祀成吉思汗的場所。

成吉思汗死后,以其孫拔都(術赤次子)為統帥,諸王子貴由(窩闊臺汗長子)、蒙哥(拖雷長子)等從征的“長子西征”拉開了帷幕。拔都西征過程中,曾發生過一件事。

當時,蒙古大軍一舉征服了斡羅思(今俄羅斯)的七大公國。作為戰敗者,莫斯科王公米哈伊爾被迫前往金帳汗國都城薩萊(今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城北)覲見拔都。而拔都為了告慰成吉思汗的在天之靈,戰勝之后全軍在斡羅思舉辦了一場祭祀成吉思汗的活動。米哈伊爾前來,拔都即令其向成吉思汗畫像行禮。可米哈伊爾信奉東正教,認為依照薩滿教習俗對成吉思汗行跪拜禮是種恥辱,于是斷然拒絕,最終被拔都活活打死。

可見,對成吉思汗英靈敬奉的禮儀,當時已經完全貫徹落實至蒙古人的各項大小活動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攻占大都,元順帝北逃。成吉思汗的牌位、畫像連同其他元朝先帝的祭祀神主也一同被遷往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直至徐達北伐,殘元勢力最終將成吉思汗的神主祭祀移回故都哈拉和林。

04

返回草原重啟“八白室”對成吉思汗的敬奉,卻未能讓蒙古勇士東山再起。一股不團結的氣息逐漸在草原上蔓延開來。

以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為首的蒙元貴族,見北元宗主無法號令群雄,遂決定以北元太尉的身份發動叛亂,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此過程中,北元可汗本雅失里被馬哈木殺害,北元徹底分裂成東、西兩部,分別由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兒的后裔阿岱和拖雷的后裔答里巴管理。

韃靼部首領馬哈木。圖源:影視劇照

仗著強大的軍勢,馬哈木之子脫歡在父親去世后公然與阿岱決裂,并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將其打敗。阿岱為了活命,只能跑到成吉思汗的“八白室”中躲避。據《蒙古源流》記載,脫歡根本不給早已死去的成吉思汗面子,他“身騎米剌散的良種淡黃馬,繞圣主成吉思汗合罕的宮帳三圈兒,揮刀劈帳頂,說道:'你是速圖之身的白帳,我是速臺的后裔脫歡。’”

蒙古史學者烏蘭考證說,“速圖”專指成吉思汗,而“速臺”則是對成吉思汗后妃的尊稱。如此足見,退守草原后,因蒙古黃金家族的內斗,被草原人士奉為“圣主”的成吉思汗祭祀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不僅如此,由于北元勢力不斷衰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還成為草原各部爭奪的對象。各部族首領甚至公開宣稱,擁有“八白室”汗權才具有說服力。因此,當脫歡死后,其子也先加號為“大元天圣大可汗”時,才創造了唯一一次非黃金家族后裔在成吉思汗靈前即位的歷史紀錄。

也正因為成吉思汗的神圣不可侵犯,據《蒙古源流》記載,曾對“八白室”犯下不可饒恕錯誤的脫歡后來遭到了成吉思汗神靈的射殺:“只聽圣主的金箭筒'啪’地發出了響聲。向那廂一看,金箭筒中孔內有一支鈚箭在顫動著。當即,脫歡太師的鼻子和嘴里冒出了鮮血,他慌亂不知所措。當有人給他脫下衣服,讓他恢復知覺時,大家看見他的兩個肩胛骨中間顯出了箭痕。到主上的箭筒跟前去一看,只見中孔內有一支鈚箭的鐵扣兩邊沾上了血跡。四十蒙古、四瓦剌兩方的人都說,圣主不高興了。”

脫歡臨死之前,叫來兒子也先,說道:“具足福蔭的男家傳下了男子漢,具足福蔭的女家卻不能保護。為了尋找具足福蔭的祖母而來,反被圣主弄成這副模樣。”也就是說,蒙古大汗的汗位只能在黃金家族中傳承,蒙古人只有虔誠地尊敬成吉思汗才能獲得來自他的庇佑,否則觸怒了圣主,就會落得跟脫歡類似的下場。

盡管這則歷史記錄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但不難看出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蒙古人希望借助成吉思汗的神話來維護草原的統一。

05

在成吉思汗神話的帶動下,16世紀初,蒙古歷史上又出了一位英雄,他是成吉思汗的第15世孫,人稱“達延汗”的巴圖蒙克。

達延汗畫像。圖源:網絡

巴圖蒙克畢生致力于統一蒙古的事業,在祖母輩的滿都海徹辰夫人的協助下,率兵征服瓦剌,迫其西遷,重新統一了蒙古草原。作為達延汗的右翼,東蒙古濟農(親王)巴爾斯博羅特出兵河套,迫使明朝邊鎮內遷,重新統一了鄂爾多斯草原。隨即,世代守護在“八白室”周邊的達爾扈特人南下,定居鄂爾多斯。鄂爾多斯草原因“八白室”的到來,從此成為蒙古族的圣地。

后金天聰八年(1634),達延汗的后裔林丹汗在青海病故。次年,林丹汗之子額哲率家眷歸順后金。考慮到成吉思汗影響廣泛,深知蒙古勇士尚武好斗的滿清統治者不敢怠慢,于是制造了“滿蒙同源”論,將蒙古民族30多個部落分割成160個旗,化整為零,分而治之。“八白室”所在的區域被命名為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俗稱郡王旗),封忽必烈后裔額璘臣為札薩克多羅郡王。

多年后,康熙皇帝又通過《理藩院則例》,將在鄂爾多斯的“八白室”定義為成吉思汗陵園,并每年給予達爾扈特人專項俸祿,以資其祭祀及生活之用。

在清朝統治者的支持下,“八白室”此后在郡王旗的巴音昌霍格河畔定居了近三百年。直到九一八事變爆發,這座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才再次踏上了顛沛流離的道路。

1938年,日軍占領包頭后,將矛頭指向了鄂爾多斯草原上的“八白室”。那時,日軍為了分裂中華,在草原上找到德王、扎王等幾個蒙古王公,后來扶植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由于“八白室”具有統一草原的汗權象征,日軍便萌生了盜取“八白室”的想法。

關鍵時刻,管理鄂爾多斯的伊克昭盟當局從留日的蒙族學生那里得到日本人的進攻計劃,大為震驚。為保“八白室”萬無一失,原成吉思汗陵濟農、伊克昭盟盟長沙王緊急求助蒙藏委員會,并報請國民政府,要求移陵。鑒于當時全國抗戰形勢嚴峻,再加上移陵之事手續繁瑣,故政府接到沙王的報告后,并沒有第一時間同意他的提案。直到1939年初日軍開始進攻伊克昭盟,當局才最終同意了沙王的請求。

1939年6月10日,成吉思汗起靈祭典在郡王旗舉行。作為草原圣主,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要離開他“統治”了七百余年的蒙古草原,對四方的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天剛蒙蒙亮,伊克昭盟的草原上已是人頭攢動。不少人在載著銀棺的靈車發動時,邊流淚邊奔跑,直到遠方的身影完全消失才失望而歸。成吉思汗靈車所經之處,各地方軍政、各界代表均前來祭祀并表示歡迎。靈車抵咸陽,時任陜西省主席的蔣鼎文早早等在城外,步行禱告。而作為晉陜綏邊區的軍政長官,鄧寶珊將軍更遣所部二百武裝軍人隨行護送,直至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大佛殿前,這支帶著誓死守護任務的隊伍才停下了腳步。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又將成吉思汗靈物奉請至青海塔爾寺。

1953年底,應蒙古族百姓的請求,中央政府決定將成吉思汗陵重新遷回伊金霍洛(郡王旗)。三年后的1956年,成吉思汗新陵園落成,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見到的成吉思汗陵。從高空俯瞰,整個新陵宮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鷹,象征成吉思汗勇往直前的精神。新陵宮既保留原來“八白室”的造型,又兼具現代設計感,從遠處眺望,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擁有三個由金黃琉璃瓦蓋成的穹形寶頂,繪有藍色云圖,寓意陵墓主人曾坐擁草原。

成吉思汗去世近八百年了,但漫長的歲月已證明,他就是蒙古族的精神圖騰與歷史象征。


參考文獻:

[明]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76

朱鳳等譯:《漢譯蒙古黃金史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額爾登泰等校勘:《蒙古秘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道潤梯步譯校:《新譯校注蒙古源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烏蘭:《〈蒙古源流〉研究》,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

旺楚格:《成吉思汗陵》,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朱文楚:《黃金家族的最后一個王爺》,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色音、佟德富、陳喜忠:《成吉思汗陵墓位置的最新考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4期

李志偉:《成吉思汗八白宮歷史變遷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丁偉:《成吉思汗陵祭祀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揭秘達爾扈特人:成吉思汗的護陵人(圖)
成吉思汗埋葬之謎:寶劍破棺而出,駱駝流淚不前
蒙古趣史 221.最后的謎團
河南省南陽蒙古同胞隆重紀念圣主成吉思汗誕辰850周年冬季祭文
成吉思汗墓之謎:目擊者聲稱,7層銀棺被牢牢鎖住
鄂爾多斯天驕成吉思汗陵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郭勒盟| 安岳县| 正宁县| 手游| 清新县| 定边县| 铁岭县| 焦作市| 易门县| 克什克腾旗| 凌云县| 仲巴县| 宁蒗| 突泉县| 桐庐县| 柘荣县| 绥宁县| 耒阳市| 三亚市| 资中县| 定安县| 潍坊市| 石台县| 镇江市| 富锦市| 巴彦淖尔市| 阜新市| 吴桥县| 尚义县| 富裕县| 唐山市| 吴堡县| 台前县| 张家口市| 丹寨县| 定安县| 柳河县| 广平县| 盐津县| 泰州市|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