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接近生命晚年,李世民就越多疑。
貞觀十三年(639 年),李世民生命倒數第十年,這一年,曾經在玄武門之變中為李世民立下首功,親手割下李世民的親哥哥、一號政敵、太子李建成人頭,并從李元吉手中救下李世民性命的大將尉遲敬德被調任鄜州(今陜西富縣)都督,臨行前,李世民故意試探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謀反,這是為什么呢?”
生性耿直的尉遲敬德非常憤慨,他說:“臣確實謀反!臣跟隨陛下征討四方,身經百戰、傷痕累累。如今天下已經安定,陛下就開始懷疑我要謀反了嗎?”說完,尉遲敬德扒下自己的衣服,露出自己全身的刀傷箭傷,見到尉遲敬德如此動作,李世民不由得流了眼淚,才說,“你穿上衣服吧,朕絲毫不懷疑你,所以才這么跟你說,你何必這么生氣呢!”
李世民故意試探尉遲敬德這一年,距離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奪權,才剛剛過去十三年,而當初協助他政變奪位的功臣宿將也大多還健在,但老于謀算的李世民,心里的伎倆,還是被老將們一眼看穿。
眼見李世民旁敲側擊,征戰沙場多年的尉遲敬德很快就讀懂了帝王術,于是,尉遲敬德開始在家中修園林造樓臺,并且用白色花紋的絲織物裝飾樓宇,通過向外界展示奢靡以“自污”,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他,甚至還一反常態學習演奏清商樂曲自我娛樂,并服用“五石散”和丹藥來自我陶醉,此后,他不與外人交往達16 年之久。
對于李世民猜忌功臣的心意,宰相岑文本也是戰戰兢兢。
貞觀十八年(644年),岑文本被任命為中書令(宰相),家里人都為他高興,沒想到岑文本卻憂慮恐慌地說,原來秦王府的舊臣、名相房玄齡幾度被啟用,又幾度被貶,而我岑文本“非勛非舊,濫荷寵榮,位高責重,所以憂懼”。當時,親朋好友紛紛來向岑文本祝賀,沒想到岑文本一律謝絕,并且直言說:“今受吊,不受賀也!”
盡管后世紛紛給貞觀之治戴上高帽,但貞觀時期的一系列名臣以宰相為例,從房玄齡到岑文本,都多次因為小事被貶,啟用,再貶,再啟用,通過對手下精明強干的臣子們施以權術,李世民深信,如此方能駕馭群雄,讓他們心生畏懼、不敢輕易造次。
就在自己臨死前四年,李世民甚至還將當時的宰相劉洎賜死,而原因只是有人進讒言,說劉洎對旁人說皇帝生病了,很擔心太宗會一病不起。而習慣了“萬歲”的李世民,則認為劉洎心懷異志,因此起了殺心。
而作為大唐帝國的第一戰將,曾經為唐帝國討平王世充和竇建德,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的李靖,則在公元 635 年領軍擊滅東突厥后,同樣被人誣告“謀反”。
對此,李世民也不問告狀是否屬實,而是直接將李靖召來痛罵一頓說,前朝(隋朝)有個名將史萬歲也曾經大破突厥,然而隋文帝楊堅不僅有功不賞,相反還將史萬歲直接暴殺于朝堂之上。
然后,李世民在未經審判就斷定李靖“謀反”有罪的前提下說:“朕則不然,錄公之功,赦公之罪。”意思就是說,我不學隋文帝擊殺功臣,相反,我對你是有罪不罰、有功卻賞。
為大唐立下不世奇功的李靖懂得君王的心意,此后,他“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最終保得了一個善終。
盡管李世民的權術方法并不高明,但他那些人精出身的功臣宿將,大部分都讀懂了他的用意,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李世民的所謂權術敲打,雖然小氣,但比起劉邦之流畢竟還是大方,即使一代雄主如唐太宗,也免不了一堆權術心機,重要的是,大家彼此能讀懂,一個點到為止,一個識做,就夠了。
對于李世民后來的變化,魏徵在生前,其實早有預感。
史書喜歡吹捧李世民在“貞觀之治”中的“從諫如流”,但歷史往往只說前半段,不說后半截,到了貞觀后期,大唐帝國的朝堂上,就已經出現了“正人不得盡其言,大臣莫能與之爭”的政治局面,對此魏徵在臨死前勸諫李世民說,陛下“雖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終之美”。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李世民在喪禮上痛哭流涕,并為魏徵廢朝五天,親自給魏徵起草碑文并撰書,甚至將魏徵安排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第四位,李世民還跟臣子苦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F在魏徵過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但話猶在眼前,魏徵去世還不到幾個月,就被李世民下令狠狠砸掉了墓碑。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魏徵生前曾經向李世民密薦,說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才。
后來,杜正倫出任太子右庶子,沒想到太子李承乾行為乖張,杜正倫于是屢次向李承乾進諫,李承乾不聽,杜正倫就說如果太子再不改正,則將向太宗稟報,并說這是太宗的暗中囑咐。李世民獲悉后,認為杜正倫竟然敢泄露密情,于是將杜正倫貶官外放。
侯君集就更要命。就在魏徵去世的公元 643 年,侯君集由于涉嫌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殺。至此,李世民開始覺得,魏徵生前推薦的兩個人竟然都出了問題,這完全是在“阿黨”,搞小政治集團。
就在這個時候,史官褚遂良又向李世民進讒言說,魏徵曾經將他生前進諫的文書拿給褚遂良看,李世民一聽就惱火了,因為進諫是什么,說的都是一些丑話,魏徵將這些丑話拿給史官看,擺明了是要彰顯他的“忠直”和李世民的“問題”嘛,這完全是意圖在后世謀取名望。
李世民越想越生氣,于是下令,取消原本應承的將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的婚約,另外還下令狠狠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砸掉魏徵墓碑的這一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命的倒數第六年。作為被后世傳頌的千古一帝,他的性情,開始越發多變。
此前,李世民非常喜歡吏部尚書唐儉,每次非要等到唐儉來才肯吃飯,“每食非(唐)儉至不餐”。然而幾年后,有一次李世民在與唐儉下圍棋時發生了爭執,這本是君臣間的閑暇游戲,李世民卻勃然大怒,認為是唐儉不給他面子,盛怒之下將唐儉從吏部尚書貶到潭州(今湖南長沙)做地方官。
不僅如此,因為這點小事動怒的李世民還密令尉遲敬德暗中察訪唐儉是否有怨言,準備借故將唐儉處死,幸虧尉遲敬德主持公道,唐儉才免于一死。對此,從極度喜愛到“特憎”唐儉的李世民還到處對別人說,“更不須相見(唐儉),見即欲殺”。
對名將功臣的猜忌,同樣是李世民晚年的心病
與史書上描繪的雄才偉略不同,李世民在真實歷史中表現出來的權術與心機同樣深沉,雖然對待大臣們玩弄權術熟如指掌,但對待自己的兒子,他卻遭受了暴擊。
貞觀十七年(643 年),李世民的第五子齊王李祐發動叛亂,失敗后李祐本人被賜死,然而在審理齊王叛亂案的過程中,卻無意中牽連出了太子李承乾,以及李世民的弟弟漢王李元昌的聯合謀反案。
盡管自己也是通過血腥政變上臺,但當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事實被無意中揭露出來時,李世民仍然內心震撼,他隨后命令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勣等重臣迅速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審查,在證明太子造反屬實后,李世民與群臣商議如何處治太子李承乾,席間沒有人敢說話。
最終,通事舍人來濟提出一個處理原則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于是,李世民的異母弟弟漢王李元昌被賜死,李承乾則被從太子廢為庶人,并流放到黔州(今重慶彭水)。
在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的四子、魏王李泰一度成為太子一位的最有力競爭者,為了全力打壓其他競爭對手,李泰開始對包括李治在內的其他兄弟皇子威逼恫嚇,在獲悉李泰的所作所為后,李世民最終痛下決心,決定上演一番苦肉計。
這一年(643 年),李世民在散朝后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和褚遂良等人,隨后,他假裝抽出佩刀想要“自殺”,在長孫無忌“奪下”佩刀后,李世民“痛哭”著說,“吾家不幸,我三子一弟(指李世民的兒子太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弟弟漢王李元昌)所為如此,我活著實在沒什么意思啊!”
于是,長孫無忌等人“爭前扶抱”李世民,并請問李世民究竟有什么想法。這時候,李世民才道出自己的想法說:“我欲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睋淖约旱南敕ㄔ獾街爻紓兎磳Φ睦钍烂窠忉屨f,李治雖然在他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們中才能最為平庸,但李治心性寬善,立李治為儲君,可以保存廢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性命。如果立李泰為儲君,則廢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兩人性命“皆不全”?!埃ɡ睿┲瘟?,則(李)承乾與(李)泰皆無恙矣。”
在李世民看來,自己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當年就是沒處理好接班人的問題,才導致他(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通過誅殺哥哥太子李建成后奪位。為了防止骨肉相殘的悲劇再次上演,李世民幾經權衡,最終決定扶持才能最為平庸的李治登上儲君大位。而李治,正是后來的唐高宗。
不得不說,經歷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了防止家庭悲劇,最終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采取了一種折中的處理辦法,盡管這并非是帝國的最優選擇,但卻是有利于李世民子嗣的最優選擇,或許在他看來,他自己雙手已經沾滿了兄弟的鮮血,他不想他的子女身上,也沾滿親人的鮮血。
劇照:太子李承乾謀反案,是李世民晚年的一大轉折點
而在經歷長年的征伐、權術與爭斗后,李世民逐漸心生疲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貞觀之治的后期,他開始大興土木,先后修葺了洛陽飛山宮、元圃苑,并在汝州(今河南臨汝)西山修建了襄城宮,在關中地區則修建了湯泉宮(后來改名華清宮)、九成宮、翠微宮和玉華宮。
盡管多次批評隋煬帝楊廣驕奢亡國,但進入晚年的李世民,對于隋煬帝的奢侈生活卻日益心生羨慕,在長年的戎馬生涯和權術斗爭后,他逐漸渴望一個安樂舒適的晚年,于是,李世民也學著自己的表叔隋煬帝楊廣,經常在長安城中裝飾皇宮、徹底點燃明燭過夜生活。
有一次,李世民甚至將隋煬帝仍然在世的蕭皇后請來一同觀賞自己的奢靡皇宮和夜生活,并得意地試問蕭皇后說:“我的排場跟隋煬帝相比怎么樣?”
沒想到蕭皇后卻笑而不語,李世民再三追問,蕭皇后才說,隋煬帝不過是亡國之君,陛下卻是開基之主,不能比較。李世民不甘心,又接著追問說,那隋煬帝究竟奢侈到什么程度呢?能跟我相比嗎?
蕭皇后于是說,隋煬帝每到夜里,宮中“每除夜,殿前諸位設火山數十,每一山焚沉香數車,沃以甲煎,焰起數丈,香數十里。一夜用沉香三百余車、甲煎二百余石。房中不燃膏火,懸寶珠一百二十照之。陛下殿前所焚是柴木,殿內所爇是膏油,但覺煙氣熏人”。
聽了蕭皇后的描述后,李世民半晌不說話,“口刺其奢,心伏其盛”。
后來,李世民對太子李治說:“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集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span>
盡管對奢靡生活懷著不可抑制的向往和喜好,但作為一代雄主,李世民在奢靡之中,仍然保持著一定的清醒,并不斷克制著自己。
此前的貞觀十一年(637 年),在一次與近臣的對話中,李世民與房玄齡、魏徵等人討論過“創業難還是守成難”的問題。對此李世民說,“創業雖然艱難,但已經是過去的事情;而守成之難,才是未來最應該審慎畏懼的”。
懷揣著“創業難守成更難”的理念,李世民盡管在晚年也開始驕奢享受,但仍然始終處處約束著自己,這也為成就貞觀之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表叔隋煬帝楊廣,一直是李世民的反面案例
但君王并非萬能,在先后平定突厥和吐谷渾,并遠征高昌、威震西域后,作為一代雄主的李世民,仍然有著內心的遺憾,他渴望著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完成更多震古爍今的偉業。
于是,在生命的倒數第五年,貞觀十八年(644),李世民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遠赴遼西征討高句麗,然而唐軍損兵折將卻無法成功。在回軍途中,李世民才想起一年前被自己下令砸掉墓碑的魏徵,他感慨著說:“如果魏徵還在,一定會勸阻我取消這次征戰?!庇兴盐虻睦钍烂裼谑窍铝?,將被砸毀的魏徵墓碑重新樹立起來,并特別召見了魏徵的妻兒子女進行撫慰。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世民身邊的親人和能臣干將也不斷死去。
此前,635 年,先是在玄武門之變后與李世民一度關系微妙的父親、唐高祖李淵去世。636 年,李世民的賢內助長孫皇后又去世。而就在出征高句麗的當年,李世民的大兒子、廢太子李承乾也在流放地黔州(今重慶彭水)去世。為此,勤于政務的李世民或許是內心被觸動,竟然一連多日取消了朝會。
盡管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屠殺了兩位同父同母的兄弟和十個侄子,進行滅門權斗時毫不手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李世民內心的柔軟逐漸顯現。
李世民生命的倒數第三年,貞觀二十一年(647 年),李世民的舅公高士廉去世,李世民在高士廉病危時,親自“幸其第,流涕與訣”。高士廉是李世民的母親長孫皇后的舅舅,當初,年幼的長孫皇后被自己的無賴哥哥逐出家門,幸虧被舅舅高士廉救濟養活。高士廉去世后,李世民又痛哭流涕,想親自前往送葬,最終因為生病初愈才被群臣勸阻,為此,李世民乃“還入東苑,南望(送殯隊伍)而哭,涕下如雨。及柩出橫橋,上登長安故城西北樓,望之慟哭”。
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淚腺越來越難以自制。
就在生命的倒數第二年,貞觀二十二年(648 年),多次被李世民貶黜的貞觀名相房玄齡病危,李世民直接將房玄齡接到自己的寢宮住下,“相對流涕”,并且指派御醫為房玄齡治病,“聞其小愈則喜形于色,加劇則憂悴”。房玄齡臨死前,李世民親自“臨視,握手與訣,悲不自勝”。
盡管與殺戮、權術相伴終生,但他內心的柔軟處,仍然在史書中留下了蛛絲馬跡,就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貞觀二十三年(649 年),被李世民威嚇控制的大唐第一戰將李靖病危,李世民也是親臨病榻慰問,見到病危的李靖后,李世民忍不住“涕淚俱下”。
不能不說,這或許也是對于自我時日無多的哀憫與自憐。
因為君王可以戰勝一切,卻唯獨不能戰勝時間和死亡。
為此,李世民開始追求長生不老術。
早年,李世民曾經嘲笑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術,并認為人的壽命長短“皆得之于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李世民還嘲笑說:“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豐鎬可游,何必瑤池之上乎!”
然而,貞觀十七年(643 年)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叛逆,以及貞觀十八年(644年)征討高句麗的失敗,使得回國后的李世民大病了一場。按照史書記載,貞觀十九年(645 年)十一月,李世民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病重幾乎喪命。此后一直拖到第二年,也就是貞觀二十年三月,李世民才返回長安城中。
隨著健康的每況愈下,李世民對于金石丹藥和長生不老術的興趣日益高漲,此后,在生命的最后四年,從貞觀二十年到貞觀二十三年,關于李世民服食金石丹藥的記載一直不絕于書。
而一位來自天竺的胡僧,疑似成了李世民暴斃的間接兇手。
由于在生命中的最后幾年長期服用丹藥,這使得李世民的身體日益虛弱。貞觀二十一年(647 ),王玄策率眾出使天竺,并率領 1200 名吐蕃兵和 7000 名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大破中天竺,并俘虜了一位自稱已有 200 歲、懂得長生不老術的天竺方士那邏邇娑婆寐獻給了李世民。
對于李世民的直接死因,唐高宗李治在位時的東臺侍郎郝處俊說:“昔貞觀末年,先帝(李世民)令婆羅門僧那邏邇娑婆寐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不老藥……歷年而成。先帝服之,竟無異效,大漸之際,名醫莫知所為?!焙髞?,唐憲宗時的朝臣李藩也說:“文皇帝(李世民)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在服用天竺方士那邏邇娑婆寐進獻的長生不老藥前,為了保證獲取神效,貞觀二十三年四月,李世民還特地來到位處終南山上的翠微宮。沒想到服用這個長生不老藥后,最終卻暴斃在終南山上。
劇照:長生不老藥,是古往今來無數帝王難以跨越的鬼門關
但臨終之際,李世民仍然不忘玩弄權術。由于擔心兒子李治無法懾服名將李勣,臨終前,他為兒子李治留下一個秘計說:“李勣才智過人,但是你對他沒有恩典,恐怕不能讓他信服。現在我會將他貶黜到外地,如果他馬上出發赴任,等我死后,你就將他恢復提拔為仆射(宰相)進行重用;如果他徘徊觀望,那你就直接將他殺了!”
隨后,李世民下令將李勣從宰相任上貶為疊州(今甘肅迭部)都督,心知肚明的李勣接到貶任消息后,二話不說,連家都不回,直接離開長安赴任。最終,李世民死后,李勣又被繼位的唐高宗李治委以重任。
李世民去世后 19 年,公元 668 年,他用權術留給兒子李治的奇將李勣,最終率領唐軍攻滅高句麗,完成了李世民未能完成的宏偉遺愿。
盡管他的晚年并不完美,但他的內斂和自制,還是為一個帝國的崛起,成功奠定了根基?;蛟S,權術加王道,才是他治國的根本,道理雖然簡單,但千古以下,能做到的君王,還是太少了。
參考文獻:
司馬光:《資治通鑒》,岳麓書社,2009年版
杜文玉:《唐代宮廷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