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配墨汁、架梯子、分辨字跡。
來自南航金城學院、南京審計大學的志愿者們,從15號開始,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墻前。
他們要將這面“哭墻”上的遇難同胞姓名逐一“描新”。
有人說,去過那里,一去就很壓抑,有一種莫名的悲憤的感覺。
那里的每個名字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他們也有喜怒哀樂啊,可是他們的逝去,有很多人連一個完完整整的名字都沒留下。
這項“描新”志愿活動已連續開展3年,一直會持續到這個月的月底。
從2017年開始,這項志愿者活動已經三年了。
當我們看見石刻上的名字,也會想到,他們要是生在和平年代,應該可以過著或雅致或清閑或平淡或精彩的一生吧。
但是戰亂紛紛的年代,所有人都無從選擇。
這面全長43米高35米的“哭墻”,記錄著生命早已經冷卻的烈士名字。
10664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姓名,對于志愿者來說也是一項不小的工程,但他們中的很多人說,一邊描新,一邊淌眼淚。
我們看到許多“土名”。
老人說,土名好養活,可能他們那時候只是想能養活就好,活著就行。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歷經風雨。如今魅力無限,風華正茂。
有網友說,這一個個名字想想畫面就是一具具倒下的尸體,仿佛聽到他們聲嘶力竭的呼救與絕望。就真的告訴自己銘記歷史,不能忘記。
也有網友說,南京,你的過去我不會忘記,你的將來我必生死相依。
如果你去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也許心情會愈發沉重,全是無辜的生命。
然而,國家沒有忘記每一名受難的同胞。
對于數字我們可能還不是那么敏感。因此有人提出過建議:
你出去一星期見過的人全部都死了,那個場景就深有體會了。
過去那么多歷史的傷害,我們銘記歷史的同時,更加感恩和珍惜現在幸福安定的生活。
感恩和平。
(注:圖片來自網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