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之太廟
公元1850年2月25日,農歷正月十四,元宵節的喜慶氣氛已經彌散。道光皇帝在彌留之際寫下一道朱諭:死后靈位不入太廟,不立神功圣德碑。
( 全景)
(享殿與配殿)
廟,最早是指祭祀祖先的地方。《禮記·曲禮》中記載:君子講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宮室為后。古時候,人們在家中,有婚喪嫁娶等大事時,都要先去宗廟祭祀,為的是向祖先求得認可。
(大門 )
(五彩琉璃門)
(五彩琉璃門) 太廟就是天子祭祖的場所,諸侯王祭祖的地方只能叫宗廟,而不能稱太廟。后人所祭祀的對象是祖先的靈位,為木質加工牌位。周朝規定天子九廟,后來演化為一個廟堂中供奉九位祖先的牌位。若超過九代,就把隔代的祖宗牌位轉到祧廟的石函中保存,稱“祧遷制度”。
(戟門橋)
(神庫)
(井亭)
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的偏殿中。
(大戟門)
(戟門旁的側門)
(戟門與東側門)
(戟橋與戟門)
天下最大的家是皇帝的家。最大的宗廟就是太廟。當年永樂皇帝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規定,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建造了太廟。這里曾經安放過明清兩代帝后的神位。
(燎爐)
(犧牲所)
(享殿及東西配殿)
太廟營建的規格,不亞于紫禁城里任何一棟建筑,它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東側。面積14萬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長方形,正門在南,四周有圍墻三重。主要建筑為三進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磚門及戟門各一座,兩門之間有7座石橋。明、清兩代為皇家祖廟。
(從享殿上看戟門)
(精美建筑)
(精美建筑)
太廟享殿、明長陵棱恩殿和紫禁城太和殿并稱為中國三大殿,而就宮殿本身的建筑高度而言,太廟正殿的高度,甚至超過了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建筑采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于兩側。
(享殿掠影)
(享殿一角)
(配殿)
(寢殿)
(寢殿側配殿)
整個太廟建筑群,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筑群。建筑布局嚴謹,魏峨宏麗,莊嚴肅穆。建筑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模,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體組合造型處理的良好典型。
(享殿與寢殿之間)
(享殿后影)
(中殿后)
北京太廟在歷史上經歷過兩次大的變動。弘治四年(1491年)在寢殿之后修建祧廟,以安放皇帝的遠祖們牌位,這是第一次改動。第二次改動發生于嘉靖十四年(1544年),明世宗將太廟改建成獨立的9個廟。僅5年之后,9個廟中除明世宗父親(被追封為睿宗)的廟外,全部被火焚毀。嘉靖二十二年,明世宗決定恢復太廟的原有形制,即將明太祖以下所有皇帝的牌位集中在一個寢殿中,并于兩年建成,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太廟,其享殿和寢殿至今已經有460多年的歷史
(配殿)
(戟門后)
(享殿)
(寢殿)
(桃殿)
太廟中的享殿,如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以金絲楠木為主體的宮殿,殿內六十八根大柱,及主要梁部件,全部使用金絲楠木。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川貴湖廣原始森林的險峻之處,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沒。官員和百姓們冒著危險進山采木,很多人丟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的代價。他們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運河,把木材輸送到北京。
(享殿內)
(享殿內)
(享殿內) 紫禁城自建成以來,經歷了數次天災人禍,但太廟都幸運地躲了過去。明清兩代,這里一直上演著莊嚴的帝國禮儀。
(享殿內)
(享殿內)
(桃殿)
(桃殿)
(桃殿一角)
(享殿后)
驍勇彪悍的馬背上的女真族一路燒殺搶掠到了北京,大明的臣民們還在觀望中。百姓們驚奇地看到多爾袞恭敬地把明代皇帝的神位請在歷代帝王廟,又把自己的祖先牌位移到太廟后,還把遼、金、元等皇帝的神位也供于歷代帝王廟中。表明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也一樣是正統的中國王朝。多爾袞這一舉動消除了百姓不滿、懷疑的情緒。自此,明已成為過去。
祭祖的三天前,皇帝和文武百官就開始齋戒。不飲酒、不吃葷、不處理刑事案件,甚至不看病,敬候祭祀大典的到來。皇帝甚至要裸露右胸臂去迎接犧牲所宰殺的犧牲。
(寢殿內景)
(三殿西側)
傳說乾隆為了使自己去世后能入祭太廟,將太廟的9間享殿擴建為11間。這個說法遭到了歷史學家的恥笑。一是太廟大殿是舉行祭祖大典的地方,并不是平日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祖先的牌位平日是供奉在寢殿;二是根據“祧遷制度”隔代的祖宗牌位可以放置于桃殿中;三是乾隆前僅5位皇帝;四是享殿的木架結構到現在無改變。
(玉帶河與井亭)
(玉帶河與神庫)
實際上乾隆并沒有擴建太廟享殿,只是進行了修繕。那么,為什么會出現9間改11間的說法呢?其實很簡單,這是不同的統計方法造成的誤解,明朝的說法面闊九間,是忽略了兩旁的兩個小間,清朝的說法面闊11間,是以柱子為準,加一根柱子就加一間,不管間量大小。
時光流轉,道光皇帝在位之際,延續千年的禮儀,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簽署了近代中國第一份不平等條約,道光皇帝自感愧對祖先,更沒有顏面像列位先祖一樣,接受后世子孫的祭拜,這才留下了那道親筆朱諭:“死后靈位不入太廟”。
這一有違祖訓的決定,顯然難住了兒子咸豐皇帝。如果遵從父命,無疑把自己排除在愛新覺羅氏孝子賢孫之外。最終,道光皇帝的神位還是進入了太廟,不情愿地接受著后世子孫的祭拜。
皇家祭祖的香火,在1924年熄滅了。那以后,這曾經的皇家禁地,變成了人們參觀游覽的公園。現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以古柏最為著名,園內有多株已有數百年樹齡的古樹。
http://blog.sina.com.cn/u/3203079100http://blog.sina.com.cn/u/3103417134http://blog.sina.com.cn/u/3224992874http://webftp.bbs.hnol.netgmi888http://blog.sina.com.cn/u/3103417134http://blog.sina.com.cn/u/3201627044故宮之社稷壇
2011年9月21日,北京中山公園的音樂堂里,一場西方古典音樂會正在進行,而在五百多年前,這里卻是戒備森嚴的皇家禁地。
在明清兩代,這里被叫做:社稷壇,除了每年兩次定期的祭祀外,如遇出征、班師、獻俘等重要事件,這里都會舉行盛大的典禮。
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東北郊的一座古剎,遼代擴建為興國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內,改叫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在肇建紫禁城時,按照《周禮》中左祖右社的規定,在紫金城西側萬壽寺的基礎上建造了社稷壇。
社稷壇全園面積約360余畝,主體建筑有社稷壇、拜殿及附屬建筑戟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等。社稷壇是呈正方形的三層高臺,以漢白玉砌成,象征著“天圓地方”之說。社稷壇于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年春、秋的祭祀日,皇帝都會在日出前一個小時趕往社稷壇。他要去祭祀的,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兩位重要的神仙:社和稷。
太社之神名叫“句龍”,專管土地;太稷之神名叫“棄”,主管谷物。社稷壇早期是分開設立的,稱作太社壇、太稷壇,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稷即五谷),后來才逐漸合而為一,共同祭祀。
不僅在京城有國家的祭壇,地方各級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場所。古人認為,土地和糧食是養育人民的根本,也是一個國家建立和存在的基礎,社稷后來慢慢演變成了國家的同義詞。
每次大祭前,都會將社稷壇壇面上的土重新更換,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清代取土的地方,自然與明代有所不同,但五色土也是取自全國各地,契合了四時時令,自然是對風調雨順最好的企盼。
每年陰歷的二月和八月,工作人員都會將壇面上的土翻整一新,因為,這些土壤放在這里有著特殊的含義。
明朝在祭社稷前,要從河南取黃色的土;從浙江、福建、兩廣地區,取紅色的土;從江西、湖廣、陜西,取白色的土;從山東取青色的土,而黑色的土則從北京取得。全國三百多個縣,每縣各取土百斤,再從四面八方運往京城。
五種顏色的土,鋪灑在社稷壇上,象征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著海內的一統。還象征著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萬物之本。
古人敬畏自然,對于大地的膜拜,已延續了幾千年,但這并不能給封建王朝帶來江山永固。
1911年秋天,這里在舉行了最后一次祭社稷的儀式后,五色土的神圣地位,漸漸被人們淡忘,這里也再沒有了莊嚴肅穆的祭祀音樂。
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曾在壇北的拜殿停靈,1928年改拜殿名為中山堂,以志紀念。同時,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增建了一些風景建筑:東有松柏交翠亭、投壺亭、來今雨軒,西有迎暉亭、春明館、繪影樓、唐花塢、水榭、四宜軒,北有格言亭等,以適應新的功能要求。
1929年在中山公園內成立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影響中國建筑學科發展的大事;1942年7月建中山音樂堂。還將戟門改為電影場,后為革命圖書館,現為全國政協的會議廳。
新中國成立后,公園曾多次修葺,又增添了一些大型文娛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1957年-1999年對位于內壇的中山音樂堂多次進行改建和擴建,其位置在內壇墻內,破壞了歷史格局。
如今,人們來這里的目的,多是娛樂休閑,放松身心,聆聽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之聲。
社稷壇園內也以古柏著稱,其中來今雨軒旁的七株古柏相傳已達千年,樹干周長有6米多。其余的數百株翠柏遮天蔽日,挺拔蒼勁,千姿百態,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