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的最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佳節作為僅此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一直有著幸福團圓,闔家美滿的寓意。
又是一年中秋時,除了我們熟知的賞月、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哪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看看以前都是怎么過節的。
01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秋汛波濤洶涌,氣勢波瀾,是中秋節前后獨有的奇觀。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提到:“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02
燃燈
古人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在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為興盛,特別是廣東地區,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出果品、鳥獸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紅紅火火的燈,不僅僅讓中秋夜變得更美,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03
舞火龍
舞火龍是廣東、香港等地區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
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火龍在天上“飛舞”,也讓節日更熱鬧,節日的氣氛更加濃郁。
04
賞桂花、飲桂花酒
桂花盛開于秋季,所以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05
玩花燈
中秋節和春節、元宵節一起被認為是我國三大燈節。雖然比不上元宵節大型燈會那么熱鬧,但中秋玩花燈也是這一傳統佳節的習俗之一。
玩花燈這一習俗在廣安早已流行,主要以燈籠、孔明燈等形式出現,人們把它作為喜慶吉祥的象征。
06
賞月、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別設立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07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猜燈謎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不少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衍生成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08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開始只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09
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
兔兒爺最早原本是人民祭月的對象,由泥制成,外形如人端坐一般,供人們祭拜;從清代開始,逐漸變為兒童的中秋玩具。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在民間藝人手中,兔兒爺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成為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10
聽香、偷菜
聽香,又叫拈香,古代還可占卜。偷菜,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
在臺灣,中秋節有聽香、偷菜的習俗。聽香是指中秋夜婦女們在深夜點香默禱,表明要問的事情,然后拈香出門,聽到有人說話就擲杯請示神明答案。如果不是,重新卜問聽香,一直等到解所問之事。偷菜指少女們在中秋夜到別人家園偷菜,如果沒有被發現,就表示馬上會遇到如意郎君。
中秋節起源于唐朝,至今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而中秋則是這個季節中最盛大的節日。故此,中秋則備受廣大勞動人民重視,得以流傳至今。
祝愿朋友們能和家人一起度過一個團圓、幸福、喜樂的中秋佳節!